
為火箭祛魅,民營火箭8點燃創新引擎
也是整個商業航天產業面臨的緊迫課題

儘管火箭技術複雜,但其基本原理早已成熟,SpaceX等商業公司透過快速試錯、持續改進和扁平化管理,成功打破了傳統航天的限制,實現了技術創新和商業化突破。
相比之下,國內民營火箭行業雖發展迅速,但仍面臨認知差異和刻板印象的束縛。例如,人們普遍認為只有航天專業出身者才能創辦火箭公司,這種觀念限制了創新思維的多元化。此外,部分民營火箭公司在技術上過度模仿SpaceX,管理上則採用傳統模式,導致創新不足、效率低下。
民營火箭行業要實現突破,需擺脫刻板印象,注重人才多樣性,提升管理能力,並重新定義用人策略。未來十年,民營火箭行業有望迎來更大發展,但需反思和提出正確問題,擺脫對“技術神壇”的過度迷信,真正實現商業化和可持續發展。
祛魅,不僅是民營火箭,也是整個商業航天產業面臨的緊迫課題。事實上,經歷了十年發展的中國商業航天,依然籠罩在傳統觀念和模式的深層制約中,包括認知壁壘——超過半數的投資者仍將航天視為“特殊領域”,路徑依賴——大部分民營航天企業沿用國企技術標準,評價錯位——8成以上的媒體報道聚焦“發射成功”而非商業價值,等等。唯有形成"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的良性互動,才能讓商業航天真正祛魅。
新聞連結:
馬斯克:美國不用重返月球,2年內脫離國際空間站,直接上火星!
一場權力與資本的太空遊戲正在上演

近日,埃隆·馬斯克提出美國應放棄重返月球計劃,並在2年內脫離國際空間站,專注於火星任務。他認為去月球會分散精力,而國際空間站老化嚴重,即將退役。SpaceX已獲得合同,開發用於引導國際空間站脫離軌道的航天器。馬斯克計劃在10年內建造1000艘“星艦”,2050年前將100萬人送上火星並建立城市。然而,這一激進主張引發爭議,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等多人反對放棄月球計劃。此外,提前脫離國際空間站可能打亂各國航天計劃,馬斯克的建議雖有遠見,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和反對聲音。
從表面上看,馬斯克的言論是將個人意志凌駕於NASA之上,將公共航天議程私有化的激進表達,但背後卻隱藏著意圖捆綁特朗普政府的影響力,使NASA從公共政府機構轉型為SpaceX的技術外包,從而讓航天探索淪為少數科技巨頭的“星際圈地運動”的圖謀和佈局。
一場權力與資本的太空遊戲正在上演,在以“人類多行星物種”的宏大敘事吸引公眾眼球時,卻刻意迴避了技術可行性、國際合作倫理與公共資源分配等核心矛盾,本質上是政治權力與商業利益攫取太空主導權的共謀。
也許,當馬斯克說“讓我們去火星”時,真正想說的是——“讓SpaceX的估值衝上火星”。
新聞連結:
NASA對抗DOGE,建議員工推遲迴復“你做了什麼”郵件
科學家的週報淪為政治表演秀的道具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員工被建議推遲迴復美國人事管理辦公室(OPM)傳送的“上週你做了什麼”郵件。2月22日,OPM向聯邦僱員傳送郵件,要求列出上週工作成果的5個要點,截止日期為美東時間2月24日晚11:59。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聲稱,不回覆將被視為辭職,但OPM郵件中並未提及此威脅。NASA內部對此郵件的回應態度不一,部分部門最初鼓勵員工回覆,但隨後又要求推遲迴復,等待進一步指示。其他聯邦機構如國防部和司法部也建議員工暫緩回覆。
當科學家的週報淪為政治表演秀的道具,當航天探索被裹挾進黨爭旋渦,這場關於“你做了什麼”的荒誕問答充滿了諷刺意味——即便崇尚第一性原理的馬斯克在遭遇權力和利益的誘惑時,也會將"技術官僚的新型形式主義"作為清除異己和樹立權威的工具。
新聞連結:
美智庫釋出報告《確保美太空力量在長期競爭中的優勢:太空持久力研討會的發現與建議》
太空戰風險已遠超冷戰時期

美國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釋出報告《確保美太空力量在長期競爭中的優勢:太空持久力研討會的發現與建議》,指出美國太空軍存在資源不足、職能不明確、缺乏戰鬥精神等系統性問題,威脅其在長期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報告認為,太空軍預算近300億美元,但不足以滿足需求;美國對太空武器的自我限制使對手國家獲得發展優勢;太空作戰部長提出的“成功理論”側重維持現狀,弱化了戰鬥精神和作戰效率。為此,報告建議國防部明確太空軍職能,將太空視作常規作戰域;適度依賴商業太空能力,避免削弱其核心作用;提高太空態勢感知能力,整合盟友太空能力,增強協同性;制定符合美國利益的國際規範;放寬政策限制,授權部署進攻性和防禦性武器;制定“制勝”作戰概念,培養自信的作戰文化。
這個報告透露出相當令人擔心的訊號,那就是"太空戰風險已遠超冷戰時期"。作為特朗普政府"確保太空領導地位"戰略的延伸和具體化,本質上是透過體系化、常態化、模糊化的混合型太空主導權爭奪,逐步架空《外層空間條約》確立的集體安全原則,確立多極博弈 、混合戰爭 、軍民融合的新型太空競爭格局。
新聞連結:
>End
>>>
本文系“太空與網路”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援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