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無恥陰招:逼別國站隊

西方媒體報道,特朗普為了打壓我國,透過貿易協議和高關稅迫使多國調整供應鏈,間接遏制中國對美出口,無恥的逼迫他國選邊站隊。下面是他們的詳細報道,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特朗普的無恥陰招:逼別國站隊
特朗普政府正透過一系列“創新”貿易協議,悄然將對華遏制的戰線延伸到其他國家。雖然近期中美雙方沒有進一步升級關稅,但美國正試圖透過與越南、英國等國達成協議,同時向日本、韓國、泰國等十多個貿易伙伴施壓,逼迫它們“選邊站隊”。美國的策略很明確:誰想繼續享受美國市場,就必須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往來。
7月7日,特朗普致信多個貿易伙伴,宣佈將原定7月9日的談判期限延至8月1日,並調整了若談判失敗將徵收的關稅幅度。例如日本和韓國將面臨25%的關稅,柬埔寨為36%,緬甸和寮國高達40%。這些信函還強調,任何透過“轉運”方式繞開關稅的商品也將受到更嚴厲的制裁。雖然沒有點名中國,但所有人都明白美國的目的。
此外,特朗普還威脅稱,凡是與金磚國家立場靠攏的國家,將面臨額外10%的關稅。他警告這些國家不要挑戰美元的全球地位,尤其是不要試圖推動“去美元化”。
近期與越南達成的新協議尤為引人注目。表面上,美國將對越南多數出口商品加徵20%的關稅,但更具殺傷力的是,協議中對“轉運商品”徵收高達40%的稅率。早前,美國與英國也簽署了類似協議:只要英國願意加強對供應鏈的監管,確保不依賴中國,美國就會對其鋼鐵、鋁和藥品給予關稅優惠。
這種將獎懲機制與第三國對華政策掛鉤的做法,在以往的國際貿易談判中十分罕見和陰毒。中國對此強烈不滿,商務部表態稱堅決反對任何以損害中國利益為代價的協議,並警告相關國家不要站錯歷史方向。
特朗普政府所擔心的,是中國透過“轉運”方式繼續向美國出口商品。在他上一次發動貿易戰時,中國對美出口減少的同時,對越南、墨西哥等國的出口卻大幅增加,而這些國家隨後又將更多商品銷往美國。這一趨勢在今年4月特朗普重啟“對等關稅”後再次出現:5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大幅下滑,但對其他國家出口反而增長。這些“中間國”對中國的進口增加,對美國的出口也同步上升。
這些變化可能只是正常的“貿易轉移”,也可能是企業在規避關稅。例如柬埔寨今年4至5月對美出口毛衣增加了2600萬美元,而同期從中國進口毛衣則增加了超過兩倍;泰國對美出口汽車零部件增長4200萬美元,而從中國進口同類零件增加了1.14億美元。
在現有規則下,只要商品在第三國經歷“實質性加工”就不算是中國貨,比如中國麵粉做成的蛋糕、中國布料縫成的衣服、複雜組裝的裝置等。但特朗普政府正計劃廢除這種“加工複雜度”的認定標準,轉而採用“原材料來源佔比”來判斷產地。若商品雖經越南組裝,但其中中國零部件比例過高,也可能被判定為“中國貨”,從而面臨更高關稅。
這對越南構成嚴重挑戰。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在越南對美出口商品中提供了6%的附加值,到2022年這一比例已躍升至16%。換句話說,越南正越來越依賴中國的零部件和原材料。
美國也擔心部分企業將中國產品簡單換標籤、貼上“越南製造”再出口美國。這種行為被稱為“China wash”。特朗普前顧問納瓦羅就曾指責越南“洗貨”,稱這類操作佔越南對美出口的三分之一。儘管學界研究表明這一比例在2020年最高時也未超過8%,而且目前已顯著下降,但“洗貨”行為本身早已違法,違法者面臨的不只是高額關稅,還有刑事懲罰。比如去年一對美國夫婦因非法轉運中國膠合板,被判四年徒刑並承擔鉅額倉儲費用。
越南方面已承諾打擊此類行為,美國司法部也將“逃避關稅”列為重點整治的犯罪之一。
但是如果美國能對所有國家實行統一的關稅政策,企業就沒必要透過“洗產地”來鑽政策空子了。這正是“最惠國待遇”的本意——大家在規則上公平競爭,不搞差別對待。但特朗普堅持“美國優先”,偏要把不同國家分出三六九等,有的的重罰,有的優待,結果反而逼得企業繞路、造假,全球供應鏈也更加混亂。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