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依米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依米。
今天,我們正式開始共讀20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代表作《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
在開始共讀之前,我們可以先來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渴望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在那裡可以盡情地思考、閱讀、創作,或者只是靜靜地發呆呢?
如果有,那你一定要讀一讀伍爾夫的這本《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
這本書源於伍爾夫“女性與小說”的演講。
回望歷史,伍爾夫發現,女性在文學史上竟然聊聊無幾。
那麼,這是因為她們不想嗎?
還是她們沒有這個才能呢?
伍爾夫開始了一場對歷史真相的探究。
然而這一探究,卻讓伍爾夫大吃一驚,她發現,社會環境對女性竟是如此苛刻。


歷史背面的女性
放眼當下,我們身邊有很多才華橫溢的女性,出口成章的董卿、寫出詩意、遠方的李娟等等。
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這個女性可以平等接受教育、自由選擇工作、自在施展才華、暢快實現自我的時代。
但回望歷史,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有這樣的機遇。
縱觀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寫詩寫文都是男性獨有的權力,他們把酒言詩、以歌明志,留下了無數篇佳作,連女性擔任主角的閨怨詩,作者也幾乎都是男性。
與之相比,女性群體卻是失聲的,她們被禁錮在閨閣和家庭中,日復一日地操勞著家務,養育孩子,侍候家人,等待丈夫。
她們中不乏才情之人,譬如卓文君、蔡文姬之類,但也僅僅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一兩篇佳作。
當數不清的男性引領風騷時,女性中也只殺出了一個李清照。
是女性們不夠優秀嗎?
但李清照的詩詞明明寫得那麼好,那麼驚豔絕倫。
也許,事情的根本就在於:她們是女性。
《人世間》的作者梁曉聲在《唐詩宋詞的背面》裡寫道:
“提到中國古代的唐詩宋詞,浮上心頭的大多都是男性創作者的名字,杜甫、李白、白居易、蘇軾等等,正是他們的作品構成了詩史的‘表面’。 可是,在這浩瀚卷帙的背面,還有一群被淹沒的女性詩人,如魚玄機、薛濤、嚴蕊等。 她們因自身地位的低下與命運的不測,即便才華橫溢,也不得不屈居史冊的‘背面’,唯待有心人關注到她們的創作成就,從故紙堆裡將她們打撈出來。”
正如梁曉聲所言,那些古代女性,構成了我們看不到的歷史的“背面”。
即便時光流轉了千年,我們也能從故紙堆裡,感受到古代女性的卑微與無奈。
古代中國的女性地位是極其低下的,社會給她們制定了各種各樣的規則,將她們困在深牆高院裡。
“三寸金蓮”裹住了她們的身體、“女子無才便是德”束住了她們的精神、“三從四德”更是鎖住了她們的人生。
於是,女人的一生都要圍繞男人展開: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古代中國如此,遙遠的異國,女性的歷史同樣令人心痛。
英國曆史學家特里威廉在《英國史》裡記錄道:
“在當時,打老婆是一種公認的男性權利,男人無論地位高低,沒有人以這種行徑為恥。 可女兒如果拒絕與父母安排的男性結婚,則會被關禁閉、鞭打,而外界也不會覺得這有什麼過分。”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女性群體,歷史上的處境也是十分糟糕的。
然而離譜的是,在他們的詩歌和小說裡,女性的地位卻無比重要。
在文學作品裡,女性主宰著主人公們的命運;
在真實生活中,她們卻被父母強行戴上戒指,淪為某個男人的附庸。
在文學作品中,她唇齒生香,發出引人深省的思考;
在現實生活中,她們卻幾乎不識字,也不會寫字。
在人們的想象中,女性的地位極高;
而在實際生活中,她們卻微不足道,被關在屋裡隨便毆打……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她們又如何能寫出偉大的文學作品呢?
所以,伍爾夫在書中斷言,在莎士比亞的時代,沒有任何一個女效能寫出莎士比亞那樣的戲劇。

假如莎士比亞有個妹妹
為了說明這一問題,伍爾夫在書中提出一個大膽的假想:
如果莎士比亞有個才華橫溢的妹妹,她的命運會是什麼樣的呢?
比如說,這個女孩名叫朱迪斯·莎士比亞。
她的哥哥莎士比亞小時候是個野孩子,偷獵過兔子,射殺過鹿,但作為男孩,父母還是盡心盡力給他好的教育,送他去學校學拉丁語。
長大後,他從小鎮裡跑到倫敦去當“倫漂”,驚喜地發現自己很喜歡戲劇。
於是他開始在劇院周邊打雜,然後進入劇院當演員,再後來自己做編劇,最後,他就成了名垂青史的劇作家,成了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亞。
可莎士比亞那天賦異稟的妹妹呢,她和哥哥一樣才華橫溢,一樣想象力豐富,一樣富有冒險精神,一樣渴望認識外面的世界。
但她沒機會上學,沒機會學習語法和邏輯,沒機會閱讀那些經典,因為她得在家補襪子、煮湯。
十幾歲的時候,父母把她許配給了一個羊毛商人家的兒子。
但她討厭這樁婚事,又哭又鬧,結果卻遭到父親的毒打。
打完了,父親還傷心地說:
“唉,我們那麼愛你,你怎麼能這樣呢? 這會丟整個家族的臉!”
看著聲淚俱下的父親,善良的她怎麼還忍心反抗呢?
但她仍然不甘心放棄自己的夢想,在一個夏日,她偷偷離開了家,來到了倫敦,和哥哥一樣來追尋夢想。
但很可惜,在劇院門口她受到男人們的嘲笑,孤苦無依的她,在劇院門口左右徘徊,最後被演員經理收留了。
再後來,她發現自己懷上了這位經理的孩子,原來到頭來,對方從未尊重過她的演員夢,不過是把她當成了情人而已。
在一個冬日的夜裡,心灰意冷的她自殺了,屍體被草草葬在了倫敦的某個十字路口。
伍爾夫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
因為像朱迪斯·莎士比亞這樣,有寫作才華卻沒辦法施展的女性太多了。
她們或是被世俗偏見所禁錮,或是一生都在被家庭瑣事牽絆,沒有辦法像男性那樣心無旁騖地從事創作。
她們還沒成年就被父母逼著幹活,結婚後又被束縛在家裡,日復一日地打掃衛生、照顧孩子、洗衣做飯。
她們哪有時間寫作,又怎麼可能誕生天才?


女性的困境依舊還在
歷史發展到今天,女性所處的社會環境已經大大改善,她們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機會、更廣大的職業範圍、更多的選擇自由。
可即便如此,很多女性仍舊面臨著重重困難,依然被家庭纏繞。
相信很多女性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每天下班回家,還要面對一堆家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輔導孩子功課……
忙得像個陀螺,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一部分女性甚至為了家庭放棄了職業生涯。
她們是一個成功男人的好妻子,是一個培養了優秀兒子的好媽媽,她活成了一個角色,卻唯獨沒有活出自己。
前兩年爆火的蘇敏阿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蘇敏阿姨在婚姻裡當了幾十年的免費保姆,為家庭付出了一切。
她一邊照顧丈夫和孩子的生活起居,一邊還要承受丈夫的冷暴力和言語攻擊。
在漫長的歲月裡,她失去了自我,沒有自己的社交圈,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連基本的尊嚴都難以保全。
直到50多歲,她終於鼓起勇氣,開著自己的車踏上了自駕遊的旅程。
她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無數女性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逃離困境的希望。
除了被家庭瑣事纏繞,性別刻板印象也是橫在女性面前的一座大山。
在我們的社會觀念裡,男性應該堅強、勇敢、有事業心,而女性則應該溫柔、賢惠、以家庭為重。
這種刻板印象嚴重束縛了女性的發展,讓很多女性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猶豫不決。
比如,當一個女性想要在職場上拼搏,追求更高的職位和成就時,往往會遭到質疑和反對。
有人會說:
“女人嘛,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女人太強勢了不好,會影響家庭。”
這些言論就像一道道枷鎖,限制了女性的發展空間。
除此之外,很多女性還習慣於活在他人的目光中,她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女孩,要符合社會對女性的各種標準。
於是,女性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不敢輕易嘗試新事物,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疲憊又壓抑。


這本書的價值穿越時空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伍爾夫的《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就顯得格外珍貴。
這本書雖然寫於20世紀初,但它所探討的問題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伍爾夫在書中提出,女性想要進行創作,首先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還要有每年500英鎊的收入。
這裡的“房間”和“收入”其實是一種象徵,代表著女性擁有獨立的空間和經濟基礎,只有這樣,女性才能擺脫外界的束縛,自由地思考和創作。
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談文學創作,更是在探討女性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精神。
伍爾夫鼓勵女性,不要被傳統觀念所裹挾,不要被刻板印象所束縛,不要被家庭瑣事所牽絆。
女性要勇敢做自己,勇敢逐夢,勇敢前行。
就像蘇敏阿姨一樣,即便在人生的後半段,她依然能夠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去尋找真正的自己。
所以,無論你是正在為家庭瑣事煩惱的全職媽媽,還是在社會中拼搏的職業女性,都不妨讀一讀這本書,從中汲取力量和勇氣。
相信讀完之後,你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也會更加堅定地走向屬於自己的未來。
好,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裡。
下一節,讓我們走進作者伍爾夫,探尋她的一生,聆聽她的吶喊。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