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aaS產品管理的世界裡,產品經理常常需要面對複雜的客戶需求和多變的市場環境。本文將透過類比醫生的工作,深入探討SaaS產品經理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條件下,像醫生一樣“有時去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 / BEGIN / ————
做SaaS產品就像做醫生,這是我做三年SaaS產品經理的最大感受。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翻譯過來就是:“有時去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這句話源自美國醫生愛德華·利文斯頓·特魯多(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1848-1915)的墓誌銘。
具體來說就是:
-
“有時去治癒” :主要表達了醫學的侷限性。醫生並不能治癒所有疾病,有些疾病即使經過治療也無法完全康復。因此,“治癒”是一個偶然的結果,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積累,但並非醫生工作的常態;
-
“常常是幫助” :醫生的主要任務是透過問診、查體、藥物、手術等方式幫助患者緩解病情。這種幫助包括對患者身體和心理的支援,使患者能夠更好地面對疾病;
-
“總是去安慰” :安慰是醫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醫生不僅需要關注患者的生理健康,還要關心患者的心理狀態,透過語言和行動給予患者溫暖和支援,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減輕病痛帶來的心理負擔。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幾年前在一個職場類綜藝節目中,陶勇醫生所分享。
當時,作為一名旁觀者,對他的經歷產生了些許感慨,以及感受到了一名醫生的無奈,卻不像如今這般地感同身受。
時隔多年,它就像一個迴旋鏢,迴旋到了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
理想一天 VS 現實一天
做SaaS產品經理前,期望專注於解決“大問題”,期望專注於產品經理的本職工作不被打擾,期望解決所有客戶的問題。
理想一天的工作狀態是:
-
09:50:到公司,洗個杯子,泡杯茶或咖啡;
-
10:05:開啟電腦,清晰羅列今天的關鍵事項;
-
10:10:開始設計產品原型,一直無人打擾至午飯;
-
12:00:跟小夥伴一起去樓下商場,吃個便餐;
-
12:40:飯後跟小夥伴在公司附近的公園溜達一圈;
-
13:10:回到工位午睡;
-
13:55:醒來後,洗把臉繼續開始工作,順便更換一杯茶;
-
14:05:基於原型寫需求文件,一直無打擾至晚飯前;
-
18:00:定個外賣,吃完飯後,自行樓下溜達20分鐘,呼吸下新鮮空氣,順便聽一聽喜歡的播客;
-
19:00:回到工位,把剩餘文件寫完;
-
20:15:關機,洗刷茶杯回家。
真實一天的工作狀態是:
-
09:50:到公司,沒時間洗杯子
-
10:00:第一個會議:跟客戶A開會溝通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或二開定製需求;
-
11:00:會議結束,跟客戶溝通不順暢,因雙方對需求的理解差異以及期望值的差異(甚至被客戶質疑專業性),緊急整理新的解決方案;
-
11:05:抽空洗個杯子,泡杯茶,開啟釘釘後,4-5個人在找你。或問產品邏輯,或問需求排期,或問昨天說的二開需求的方案反饋等;
-
11:30:回覆完所有使用者的資訊後,終於有個片刻,可以重新梳理會議內容
-
12:00:午飯時間
-
13:00:午飯回來,看10分鐘騰訊體育新聞
-
13:30:醒來,繼續梳理上午客戶A的解決方案;
-
14:00:跟另一個客戶B約定的會議時間到,又是一個新客戶的疑難問題;
-
15:30:經過1個多小時溝通,無法有效排期,產生新待確認的事項,必須下班前給客戶一個最終反饋;
-
16:00:客成找你溝通一個客戶馬上續費,卻卡在了某些需求上,看是否可排期;
-
16:10:跟客成溝通完畢,群裡訊息有研發同學在@你,研發中的專案,有個規則描述不清楚,需要補充;
-
16:30:確認完規則後,插空繼續梳理客戶A的解決方案。遇到卡點,只能留作待辦,預約研發同學時間,屆時一起溝通下技術實現方案與工作量;
-
17:00:客服發過來一個問題連結,問你是否可排期解決?研發同學無法決策
-
17:15:確認完問題後,回覆客服按新需求提至需求池,後續排期最佳化;
-
18:00:終於梳理完了客戶A的解決方案,讓客成預約客戶明天二次確認的時間;
-
18:30:晚餐。同時,收到了客戶C的會議邀約,明天下午10:00溝通需求,實施階段卡住了,可能影響尾款回收;
-
19:00:開始梳理客戶B的疑難問題;
-
20:00:梳理完了,同步客成解決方案,讓其轉述給客戶B;
-
20:30:下班時間到了,今天計劃要做的調研、原型、方案,依然是待辦狀態,默默把它們挪到明天;
這就是真實的SaaS產品經理常態化的一天,跟客戶溝通需求和解決方案是“主要工作”,而畫原型、寫文件是“附帶工作”。
如果用一個“嚴謹點”的數字化表達:“主要工作”可能佔據60%以上時間精力,“附帶工作”佔30%,而其他工作(如專案管理/需求管理等)佔剩餘的10%。
每天馬不停蹄,卻非如沐春風。
像個醫生一樣做SaaS產品
當面對客戶問題時,“有時去治癒”是常態,“常常是幫助”也是常態,“總是去安慰”更是常態。
-
“有時去治癒” :SaaS產品是標準化產品,註定瞭解決方案的侷限性。比如客戶問題有現成解決方案或排期時,對產品經理與客戶是最理想的狀態,而它卻只是“有時”而已;
-
“常常是幫助”:SaaS產品經理的主要任務是透過對客戶業務、場景、需求、問題的溝通,用各種方式方法解決客戶問題。這種幫助不侷限於產品功能迭代或系統層解決方案,而是包含對客戶的規則的重新制定、管理理念調整的建議等;
-
“總是去安慰”:對客戶的安慰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卻也是作為產品經理(尤其是像我這種不善於說“軟話”和拒絕的人)最難的部分。客戶對你的期待是問題的解決方案,TA付費的目的也是你能解決問題,而不是獲得安慰。
舉個例子。
客戶A是製造業客戶,因管理理念原因,他們一線員工遇到夜班跨不同日期型別時,必須將工時分別進行核算,不能全部歸屬於夜班當天。
比如週五夜班20:00-次日08:00,則20:00-次日00:00屬於工作日工時(1倍工資),次日00:00-次日08:00屬於週六公休日加班工時(2倍工資)
同理,週日夜班20:00-次日08:00,則20:00-次日00:00屬於週日公休日加班工時(2倍工資),而次日00:00-次日08:00屬於週一的工作工時(1倍工資)。

客戶當時找到我時,已被此問題困擾兩月有餘,在公司內部一直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主張採購的SaaS系統,卻不能解決問題,導致一直沒有使用系統。
之所以被困住這麼長時間,原因在於現有標準化產品,無法自動進行工時分拆(比如週五夜班工時完全歸屬於週五的工作時長),而內部實施同學跟產品經理反饋時,因需求屬於個性需求,實現成本高(3-5人團隊投入1個月以上),故無法有效排期。
直到“實在沒辦法”,才預約了一次會議,期望探尋對應解決方案。
如果要徹底“治癒”它,必須透過功能迭代的高成本方式,而考慮到機會成本和需求通用性,如果客戶不願意二次付費,幾乎無法排期解決;
客戶接受了選擇了“尋求幫助”——只要能解決問題,哪怕是手工操作也願意接受。
最終提供了“幫助”型的解決方案:把一個夜班拆分為兩個不同班次,雖增加了排班工作量和複雜度,卻也可解決問題。
具體來說:
-
如果是工作日(週五)跨休息日(週六),則週五安排20:00-次日00:00的出勤班次(計為工作時長,1倍工資),週六安排00:00-次日08:00加班班次(計為加班時長,2倍工資),其中週五的下班跟週六的上班免打卡,保證員工只需打卡2次即可;
-
如果是休息日(週日)跨工作日(週一),則週日安排20:00-次日00:00的加班班次(計為加班時長,2倍工資),週一安排00:00-次日08:00出勤班次(計為工作時長,1倍工資);
-
同理,如果是工作日遇到節假日,或節假日遇到工作日/公休日,邏輯一致。
解決方案雖不完美,卻也是解決方案,比“總是去安慰”的接受度好一點。
緩和醫療 VS 客戶成功
現代醫療的發展趨勢是高度專業化和精細化,每個醫生對自己崗位範圍內的病痛負責。比如外科醫生負責外科相關,腫瘤醫生負責治療腫瘤等。
當醫生對重大疾病(尤其是腫瘤、癌症等)無能為力時,對病人及其家屬是乏力的、無奈的,他們既回天乏術,又需快速進入下一個病患的治療時,是沒有時間精力來解決病人和家屬的問題的。
比如面對死亡的恐慌、無助,以及面對病痛的苦痛等複雜情緒,進而讓病人和家屬一併陷入絕境。
醫療緩和的出現,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
什麼是緩和醫療?
百度百科的定義是:
緩和醫療是臨床醫學新發展的一個分支,是為無法耐受高強度治療的患者解決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等層面的痛苦,追求臨終的安詳與尊嚴.
它既不讓末期病人等死,也不建議他們在追求“治癒”和“好轉”的虛假希望中苦苦掙扎,更不期望他們假“安樂死”之名自殺,而是要在最小傷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讓他們的最後時日儘量舒適、寧靜和有尊嚴。
簡單來說,它有三個重要的原則:
-
重視生命並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
-
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
-
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
比如在面對無法救治的重大疾病時,“如何跟病人同步病情”、“家人如何面對並處理重疾病人的心理與身體情況”、“是否治療,還是回家,誰能給出專業意見”等。
主治醫生遵循“術業有專攻而有心卻無力”的狀態,無法有效提出“解決方案”,只能病人與家屬自行解決,可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做病人或病人家屬,誰可以幫他們呢?
這就是緩和醫療醫生的必要性,它有效解決了高度精細化分工下的醫療體系所帶來的“弊端”,讓醫生專注於“有時去治癒”,而把“常常去幫助”和“總是去安慰”交給更專業的醫療人員完成。
這個過程像極了SaaS產品經理在面對退費客戶時的樣子。
一方面重視客戶並承認客戶流失是正常過程,一方面又期望提供解決方案,挽留客戶。當迴天乏力時,最多隻能幫助客戶保留或轉移關鍵資料,希望“下次再見”。
SaaS產品體系中,實際是有專門的“緩和醫療”體系的(即客戶成功)。即當客戶簽約後,每家客戶都分配一名單獨的客戶成功顧問,負責客戶所有的日常問題的解答與處理,讓客戶更好使用系統提效。
可每位客戶成功同時負責數十家(甚至上百家)客戶,同時對其專業能力(尤其是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的要求,導致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結果只能倒逼SaaS產品經理,必須同時具備“緩和醫療”和“醫生”的職責。
當客戶成功無法給客戶提供“幫助”和“安慰”時,將對應問題轉移至讓SaaS產品經理。
先探尋“治癒”的可能性(即尋求功能排期,或付費定製開發),無果;
再尋求“幫助”(即無法排期,是否可提供別的解決方案),直至產品經理都沒辦法,則由Ta對客戶進行最後的“安慰”,就像醫生對病人宣佈“死亡”一樣。
你還能怎樣?
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是產品經理的天命。
具體來說:
第一,重新定義解決方案。
產品經理的本質是解決方案提供者,而對解決方案的定義,決定了你對問題的解決率。
一般情況下的解決方案,我們會定義為:透過系統功能迭代,有效解決客戶問題的方案,這是狹義的,也是理想的狀態;
更廣義、更現實的解決方案的定義是:一切有效解決客戶問題的方式方法,都是解決方案。包括但不限於:
-
透過系統標準化功能迭代解決;
-
透過自研或付費定製外掛解決;
-
透過建議客戶最佳化業務流程、調整業務規則解決;
-
透過安排專人(客戶實習生或SaaS企業客服人員)手工處理(尤其是低頻/小批次操作);
-
透過與客戶充分溝通後,清晰且真實表達困難、問題等,並對客戶情緒完成安撫進行解決;
-
等等。
第二,面對現實,接受現實。
產品經理(尤其是SaaS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從來不是畫原型、寫需求文件、上線功能等,而是解決客戶問題。
每天無人“打擾”,沉浸式地專注於自身“工作範圍”內的工作,在現實世界中幾乎不存在,從心底接受現實,才能更好的應對現實。
第三,尋求系統性解決方案。
每天陷入日常繁瑣的工作狀態,疲於應對,一定無法有效解決大多數客戶的問題,而解決方案就是探索結構性的系統性方案。
尤其是個性化的需求、複雜的產品規則、不確定的制度等,總讓你應接不暇,而其中關鍵就在於尋求個性化需求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比如開始建設PaaS平臺或AI寫程式碼+外掛平臺或低程式碼配置平臺等。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產品方法論集散地,作者:邢小作
👇 想第一時間掌握AI動態、工具乾貨?掃碼加入共學交流群,一起偷跑不掉隊!

———— /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