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Agent,釘釘想做AI創業平臺

讓一部分 AI 創業團隊先跑起來。
自 ChatGPT 釋出以來,大模型不斷重新整理著能力的上限,也催生了更多的應用與場景。人們暢想的通用人工智慧助理、數字員工,正一步步形成雛形,行業相信,在模型能力達標後,應用的湧現速度會超出預期。
但現在 AI 應用面臨兩重困境:有想法的團隊沒資源,沒法觸及目標客戶群;有資源、有客群的傳統企業不知道怎麼用好 AI、怕被技術的浪潮甩下。
連線雙方的需求,一直是平臺型企業的使命和機會。AI 時代新的辦公、業務需求,平臺型企業也在嘗試作出相應的改變。
3 月 20 日,釘釘在北京舉辦 “AI 創業 N 次方” 生態創新大會,回顧了釘釘過去一年時間所做的嘗試,介紹了未來扶持 AI 生態和 AI 創業者的計劃:
針對釘釘平臺的 AI 應用,釘釘提供免佣金、免保證金和免算力費的 “三免” 政策,和品牌、銷售、技術及投資等助力支援,降低開發和獲客的門檻,讓有想法、有業務場景的團隊,儘快落地。釘釘還發布了《AI 創業行動指南》,結合釘釘的案例與實踐,為創業者提供指引參考。
釘釘宣佈為 AI 開發者提供免保證金、免佣金等優惠政策。
釋出會上,釘釘開放平臺總經理王銘說,在 AI 變革的時代,沒有一艘船是安全的,釘釘要做的就是和合作夥伴抱團取暖。
釘釘在 2021 年轉型成為一個企業協同辦公和應用開發平臺,與第三方開發者共建生態,幾年時間釘釘的應用數量已經超過 1000 萬個。
以前,軟體開發者更多看重釘釘背後的客戶資源,釘釘像一個超市,售賣開發者提供的軟體服務;現在,釘釘加入了更多的底座技術能力、模型能力,以及不同的合作模式,希望從應用賣場變成 AI 應用和 AI 創業團隊的孵化器。
扶持更多的 AI 團隊,讓他們專注在自己擅長的賽道開發產品,找到客戶、讓更多的人提高效率,而這本來也是企服平臺的目標。
AI Agent 元年,落地場景在哪?
大模型推理和多模態能力不斷提升和開源模型、開發工具的普及,大幅降低了開發 AI 應用的難度。如今行業內開始有更多的團隊開始探索 AI 應用開發,今年也被很多從業者看作 “AI Agent 元年”。
在今年英偉達的 GTC 大會上,黃仁勳展示了 AI 技術發展的路線圖,上一個階段是 Generative AI(生成式 AI),如今行業正邁向 Agentic AI(代理式 AI)階段,而未來則是 Physical AI(具身 AI),代理式 AI 相比生成式 AI 具備全域性的智慧能力,能夠理解任務、制定計劃並自主執行多步驟操作。
這就是 AI Agent 所能帶來的價值,過去生成式 AI 給出文字或圖片回答,而 AI Agent 能輸出真正意義上的 “成果”。
OpenAI CFO 薩拉·弗萊爾(Sarah Friar)在今年年初的達沃斯論壇上說,AI 現在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和解決問題,AI Agent 將在軟體開發、實驗室研究和客戶服務等領域擔任 “員工” 角色。
開年以後, Manus 這樣的明星 AI Agent 備受行業關注,它是我們想象中 Agent 的雛形,你提出需求,它反饋給你成果。
這類已面世的 AI Agent,具備一定的泛化能力,它能在各個領域都提供智慧支援,既可以幫你做行業調研,又能幫你規劃一次旅行。
但一個能在所有領域維持 60 分基礎水準的 AI Agent 應用,目前更多是前瞻性探索與概念驗證,它預示了未來 AI Agent 的發展潛力——相比之下,在特定領域展現出 90 分以上專業水準的工具,才真正具備實際應用價值。
今年年初,Salesforce 首席科學家西爾維奧·薩瓦雷塞(Silvio Savarese)提出,AI Agent 將推動 “第三次 AI 浪潮”,無論是普通員工還是高管,都能調配數字勞動力,智慧體可以提升生產力與效率,輔助戰略決策,它還能提高整體工作滿意度。
生成式 AI 已經為部分辦公、業務場景提高了效率,人們用它生成設計圖、撰寫文案、收集資訊。而 AI Agent 時代,數字員工將出現在整套工作流中,不再只是一個工具,而是真的像一位員工一樣,具備理解、分析、解決全盤問題的能力。
基於目前的技術進展,它會首先落地在具體的業務場景,目前已經有若干團隊在嘗試將 AI Agent 的能力匯入工作流。
釘釘在釋出會上介紹的 AI Agent 創業公司恩君特,和釘釘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銷幫幫 CRM(客戶關係管理)就是例子。恩君特可以幫企業搭建一套完整的短影片營銷工作流,你的工作群裡有策劃、製作助理、運營助理,當然,它們都是數字員工;銷幫幫讓傳統 CRM 工具的功能變成 AI 助理,降低銷售員使用工具的門檻,拜訪客戶、整理資訊等工作由 AI 助理幫你完成。
除了釘釘外,美國最大的企業協作平臺之一 Slack 也在做類似的嘗試,Agentforce、Otter.ai、Glean 等 AI 團隊都在 Slack 上推出了 AI 應用,幫助客戶整理會議紀要、搜尋企業內部資料庫、追蹤專案進度。
王銘在釋出會上說:現在美國 AI 團隊已經加速進入應用階段,釘釘有千行百業的客戶和場景,需要更多的生態夥伴一起來探索如何在業務上落地 AI 應用。
這也是釘釘目前想講的故事:給有想法的 AI Agent 團隊一片生長的土壤。
兩種路線、一個目標:讓 AI 創新更快
恩君特與銷幫幫代表了目前 AI 企業服務軟體的兩種路線:原生的 AI Agent 創業和傳統 CRM、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平臺轉型。
銷幫幫是最早入駐釘釘的軟體開發商之一,雙方早在 2016 年就達成了合作,前者也在今年內成長為中國頭部的 CRM 平臺之一。
銷幫幫創始人兼 COO 王釗琦說,2023 年,銷幫幫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大模型技術,當時的模型能力還沒有達到企業級應用的要求,銷幫幫後續也沒有投入更多研發資源。
到 2024 年中,釘釘開放了更多的模型基座能力,雙方聯手進行了多次嘗試,比如把銷售寫的跟進記錄透過 AI 分析、透過釘釘 “閃記” 整理錄音內容等,但最終效果都沒有達到雙方預期。
10 月,釘釘和銷幫幫多次討論後達成一致,要做一個完整的 AI 銷售助理產品,而不是單點的功能。“如果只是加一個 AI SaaS 的功能模組,那麼它只會被淹沒在海量的功能裡。要做,肯定要把 AI 能力匯入到工作流的全盤。” 王釗琦說。
雙方隨即進入緊鑼密鼓的產品研發,12 月底,這款產品初具雛形,銷幫幫首先把它用在了公司內部,王釗琦說,SaaS 這個行業最大的癥結是,企業會為 SaaS 買單,但是員工不願意用,一是學習有門檻,二是他們覺得這是老闆用來管他們的手段。
AI 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矛盾,流程變得自動化,不需要員工主動去 “使用”。原來員工要花幾個小時的文案錄入工作,現在 AI 可以自動完成——整理銷售拜訪客戶的錄音、摘出關鍵資訊、自動同步到 CRM 系統。“以前是逼著員工用,現在員工自己都願意用了,這就是改變。” 王釗琦說,銷幫幫內部目前有 100 多個銷售員,都已經用上了 AI 助理,“銷售也享受一把老闆的待遇”。
而對於高管來說,AI 加持的 CRM 主要解決即時、精細化的管理問題,比如銷售拜訪客戶的錄音可以即時整理、同步,第一時間瞭解真實的業務進展和員工的工作情況。
“先讓這套邏輯在我們內部跑通,確實能提升效率,才有可能賣給客戶。” 王釗琦說。
最終,銷幫幫在 2024 年底跟釘釘達成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製造商)合作,AI 銷售助理作為第一方功能融入釘釘日常的使用流程。
銷幫幫代表了傳統 CRM 融入 AI 工作流的嘗試,而恩君特則是原生 AI 工具的創業思路。
2023 年 7 月,被 AI 大模型熱潮感染的李炎從阿里離職創業,他在阿里主要做的也是 to B 企服工作。創業初期有半年的時間團隊都在尋找合適的切口,在做短影片宣傳的過程中,他們首先發現了自己的一個需求,初創公司不可能一開始有成建制的短影片營銷團隊,如果有一個 AI 工具能幫他們搞定短影片營銷整個流程,能製作影片,熟悉抖音、影片號等平臺的運營規則,會分析運營資料,“我自己特別願意花幾萬塊錢買這樣的產品。” 李炎說。
有了這個想法後,他們去和周圍的創業者、老闆、高管們聊天、做調研,驗證了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需求。
如果只是給企業輸出一個包含有知識和資訊的大模型是遠遠不夠的,要能解決實際的問題。看到這背後巨大的機會後,這家剛起步的創業公司明確了定位,名字也改成了 “恩君特”——Agent 的諧音。
2024 年 7 月底,釘釘舉辦了一場 AI 解決方案的 “大比武”,有 100 個左右的團隊參加。當時的背景是,釘釘推出了依託於通義的大模型底座,打造了一整套 AI 應用開發、落地的流水線,但是缺場景,希望有更多的開發者能跟釘釘合作。
這次比武最終決出了 Top10,而這前十家裡,最後跟釘釘攜手走到如今商業化的階段的,就是恩君特與銷幫幫。
經過了兩個多月客戶真實的使用需求和付費意願的驗證後,釘釘也跟恩君特達成了 OEM 合作,並一起搭建了一套工作流,除了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外,還結合了資料抓取、小模型、API 等多種工具。
恩君特實現的功能體驗是:你擁有一個短影片工作群,裡面有一個策劃(監控行業動態,負責收集資訊生成選題)、一個產品助理(收集整理企業內部的資料、資訊與知識庫)一個製作助理(基於選題製作短影片)、一個運營助理(監控影片資料、收集客戶留資)。當然,這四位都是虛擬的數字員工,你可以提出具體的需求,也可以讓這一整套流程全自動執行。
李炎介紹說,恩君特目前的客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製造業、軟體 SaaS 等 to B 公司,一類是高客單價的非標品化 to C 公司,比如留學移民、醫美、珠寶、律所、茶道文玩等。這類企業有營銷需求有預算,但又沒有穩定的成建制的短影片營銷團隊。
“它不僅僅是一個工具,而是你組織里的數字員工,工具和數字員工的區別是,工具需要有人去使用,而數字員工可以自主完成任務。” 他補充說。
要做 AI,就先 All in AI
作為中國最大的 SaaS 生態平臺之一,釘釘過去幾年也意識到,傳統 SaaS 在 AI 時代,面臨的是生死存亡的問題,他們也在思考如何轉型。
2023 年,釘釘嘗試孵化了一些 AI 結合 SaaS 的應用,但並沒有什麼顯著的成果,王銘說:“那個時候基礎模型的能力、生態,包括我們做這件事的決心其實都不夠強。”
2024 年中,釘釘召開了一屆生態大會,對外開放了釘釘的基礎模型底座,除了阿里的通義外,也和市場上其他大模型達成合作。當時國內還沒有太多 AI 企業軟體湧現,王銘帶著團隊調研了一圈海外類似的案例,需求明確、算力降價、底座模型越來越強,這幾點讓釘釘作出 AI 企服軟體將爆發的判斷,團隊隨即決定 All in AI 生態,以 7 月的 “大比武” 為開端,扶持、引入更多的 AI 開發團隊。
對於想引入 AI 能力的傳統 SaaS 公司,釘釘主要提供結合大模型做應用的核心能力,降低開發門檻,與他們一起找場景、找目標客戶;對原生 AI 團隊,他們懂 AI 和產品,釘釘主要提供客戶資源與場景,讓他們先賺到錢。對於想長期投入該領域的初創團隊,釘釘也會提供資金上的支援,除了投資外,也不排除收購的可能。
李炎說,釘釘在省市遍佈 1000 多家服務商、掌握當地企業客戶資源。他們拜訪客戶,給客戶闡述產品的價值,也提供售前售後的增值服務,這是 toB 軟體關鍵的一環,也是恩君特這樣的創業團隊短時間內不具備的能力。
恩君特前期的客戶主要是靠創始人的關係網一個個去跑,再透過口碑滲透,與釘釘的合作深入後,現線上下的服務商已經開始為恩君特拉來新訂單;釘釘應用市場、AI 專區等流量入口也會有資源位,線上和線下同時營銷。
目前恩君特累計 110 多個客戶中, 70% 以前不用釘釘,他們衝著 AI Agent 的能力開始使用釘釘,釘釘也觸達了這樣的客戶。
DeepSeek、Manus 等明星產品不斷湧現,加速了大眾對於 AI 大模型的認知,但也加劇了人們的焦慮感。一位 SaaS 公司的 CEO 發朋友圈說,技術幾天一個變化,天天追就把自己弄死了。
王銘說,以前他都是全國出差到處跑,今年開年後還沒出過差,都是客戶跑到釘釘來交流學習,怎麼把 AI 用起來。
這是一種普遍的情緒。這些公司擅長的是業務,積累的是客戶資源與關係,從頭學習 AI 知識、搭建 AI 研發團隊耗時耗力。
釘釘嘗試提供一整套技術基座,隨時更新——業務交給開發者,技術交給釘釘。
銷幫幫王釗琦認為,釘釘作為平臺方統一造了輪子,時間成本上雙方是 1:1,但投入的絕對值上,釘釘做了 95%,銷幫幫做了 5%;恩君特只投入了 4 名研發,用了 3 個月的時間就搭好了基礎的框架,釘釘陸陸續續有 60 個人參與到專案中提供支援,與恩君特一起把需求轉換成具體的產品。李炎說,如果全盤自己做,可能至少要投入二三十號人。
第一批開發者已經看到了賺錢的機會。王銘說,過去中小企業購買 SaaS,5000-10000 元人民幣已經算很多了,但現在恩君特這樣的 AI Agent 能賣幾萬甚至幾十萬,因為它確實能解決問題,Agent 的轉化率也比傳統 SaaS 高五倍以上。“就像人們不會為地圖導航付費,但願意為自動駕駛付費。” 他舉例說。
開發者們對於 AI 能力加持的業務場景都還有很多想象,銷幫幫王釗琦認為,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個端到端的方案:你提出需求,它拆解你的需求,自己編排了工作流,輸出結果,每個人都像是擁有了一個完整的市場、研發、銷售團隊。
恩君特李炎說,數字員工下一步要提升的是感知能力,它就真的像一個在辦公室裡的員工一樣,公司有了什麼變動、有了什麼組織架構的調整,它都瞭如指掌;也希望未來能打通不同企業數字員工之間的通訊能力,不僅能企業內部溝通,也能跨企業溝通。短期應用比如做短影片,它可以像採訪一樣去獲得上下游夥伴的內容;長遠來看,數字員工跨企業協作會有更大的價值。他們也希望釘釘繼續開放能力、完善技術底座,讓更多的場景能實現。
好的平臺會像土壤一樣讓更多想法能落地,也會滋養更多創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App Store 扮演了平臺的角色,AI Agent 時代,至少在企業服務這一層,釘釘希望能作為一個平臺,服務更多的開發者,孵化出更多有價值的 AI 應用。
題圖來源:《模仿遊戲》
FI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