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十三姐
前幾天發了上岸文之後,有人問我給娃申請美本過程一共花了多少錢。
說實話之前還真沒細算過,然後我粗略歸攏了一下,少說幾十萬。
參加活動,上課,競賽,幾次考試,加上我和他爹陪讀開支,50個w怎麼都得有了。
再加上顧問諮詢,和為了孩子的事而退掉的工作以及錯過的商務,損失又是幾十個w,這麼一看,不會有上百萬了吧……
再一看學校的學費通知單,一年8w多刀,你是真刀啊!還假惺惺地發郵件問我要不要獎學金……你說呢。
十三姐夫淚眼婆娑,抱著學費單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房子能賣多少錢?

就在我們情緒低沉的時候,微信群裡的一條訊息治癒了我。
那位媽媽說:“我兒子才五年級,我好像已經花了近百個w,他還是個學渣,課外班啥都要上,上到一半都要放棄,幹啥啥不行,花錢第一名……”
這麼一看,我突然覺得我兒子還是價效比很高的,是吧。
然後那個媽媽又說:早知道這點錢我用來投資自己,早出息了!
她甚至說出了具體的戰略:“我找個頂級裁縫大師,學一門手藝,做高定服裝,在梧桐區開個鋪子,年入百萬也不是夢。”
是,我相信,她如果當初把錢投資到自己身上,很有可能現在已經非常“有出息”。
北蔡著名閒的沒事就說廢話專家十三姐夫說過:精力花在哪,結果就在哪。
但這一條鐵律,唯獨在“養娃”這件事上不可控。
你把精力全投進育兒事業中,也不一定有啥結果,頂多能保證你和孩子都挺累。

儘管這是個大家心裡都明白的道理,但大多數家長還是做不到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總覺得投資孩子比投資自己更容易出結果。
我的一個朋友說,給她兒子抱過各種數學班,從一開始抱著“參加奧賽”的決心,到後來意識到不是那塊料,再換個普通的,夢想變成“成為學校數學尖子”,再到後來意識到算了,“能跟上就行”。
好多媽媽報班沒有定位,不知道想要什麼,只覺得別人都有,我孩子也不能少。
這麼說吧,這屆家長對娃的額外投資中,有一半以上是盲目的和無用的。想透過花點錢、花點精力就實現可控提升的家長,很多都會失望收場。
不一定是孩子不行,主要是中介因子太多,育兒不是單一歸因,更不是一個立竿見影定輸贏的賭場。

最近我忙著寫畢業前的論文綜述,我的研究方向在教養方式、參與程度、自尊、沉迷、學業自我效能等等課題裡反覆跳躍,翻了無數個文獻,最終確定了我的研究方向,parent involvement & self-regulation,就是怎樣育兒才能讓孩子足夠自律,說白了就是研究投資回報率的可控程度。
在查閱那些文獻的時候,我越看越想笑,大量實驗已經證明,父母參與和孩子學業表現壓根不成正比。
別以為“父母參與”就是你嘮叨和插手娃的事,精力投資和物質投資也是參與。花精力花錢在孩子身上,換來一個很不好的結果,不一定就是玄學,恰恰是一種科學,因為有些參與已經被科學驗證過是會“適得其反”的。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父母對自己的可控性非常有把握,比如“只要我認真做一件事基本能獲得好的成績”,那麼你就一定要去這樣做;如果你對自己幹什麼都沒把握,也沒實踐的勇氣,只會把力氣使在投資孩子上,那你最好別期待太大。
身體力行,身教大於言傳,是一種極好的教育手段。
父母對自己都沒把握,那你就更不要對孩子的“可控性”太有期待。這可能是基因造成的,學渣的孩子大機率是學渣,是因為他們基因裡有“不擅長堅持”的遺傳。
有人又說,有些低教育程度的父母,不是也能養出高知孩子嗎?
是,他們是低教育程度,是歷史原因造成,不代表給他們教育機會他們也學不好。他們基因裡可能本身就有“只要花精力就能出成績”的基因。
醜小鴨之所以成為白天鵝,是因為他的父母本來就是白天鵝。

這給了我們很大一個啟示——大家雖然已經為人父母,但並不意味著你的成長已經到盡頭了,所以不妨一試,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幹啥啥能成”的基因,如果驗證後發現沒有,就不用那麼多執念讓娃基因突變了。
在自己可以做到,並且有榜樣力量可以釋放的情況下,雞娃大機率回報率不會小,不信你試試。
如果孩子已經大了,實在來不及試了,那就試著再生一個。
別說是我讓你生的。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