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為中國又立功了。
近日中歐達成共識,歐盟宣佈取消去年對中國車實施的加關稅政策,改為對中國車制定最低售價。

歐盟對中國車提出的最低售價為3.5萬歐元,約合29萬人民幣,不管你是什麼型別的中國車,在歐洲的銷售價格不得低於這個數。
這個以最低售價取代關稅的方案,是我們中國去年底的時候提出來的,去年我們提的數是3萬歐,合人民幣23萬元,但被歐盟拒絕。

歐盟去年拒絕了我們提出的3萬歐最低售價提議,今年和我們達成了3.5萬歐的最低售價提議,並不是因為歐盟想要爭取那0.5萬歐,而是因為今年特朗普對歐盟咄咄逼人,把歐盟給氣炸了,而且絲毫看不到和美國成功和談的希望。

歐盟去年要對中國車徵收關稅,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汽車產業,另一方面則是趁機討好美國,換取一個不被美國關稅打擊的條件。
美國想打關稅戰的意圖早就很明顯了,但打仗這事要先拉攏盟友乃是常識,並且斷然沒有對自己盟友下手的道理,所以歐盟希望透過站隊美國來換取不被打擊,對中國車加徵關稅則是歐盟給出的“誠意”。
但歐盟的下場是被特朗普結結實實打擊了,一點優惠都沒有,給不給誠意在特朗普面前毫無區別。
面對特朗普掀起的關稅戰,投降那是小經濟體才有的資格,大經濟體是沒資格投降的,因為小經濟體因為特朗普關稅戰而損失的百分比雖一樣大,但絕對值非常小,可以透過和美國交換保護或其他條件來彌補一部分。
而大的經濟體,損失的絕對值非常大,虧不起這個錢,而自身因為很強所以稀罕美國的條件又不多,那就沒啥好談的了。
所以大的經濟體沒有投降的資格,因為這個投降涉及到的金錢轉移是一個天文數字,給不起。
中國是這樣的一種經濟體,歐盟也是一種這樣的經濟體。
而且歐盟需要中國的市場,對中國車加徵關稅只是為了給美國表忠心,既然美國不需要這個忠心,那歐盟就沒必要得罪中國。
但歐盟也確實同時有保護自己汽車工業的需求,中國也早就看出來了,所以去年我們就給了歐盟一個最低售價的提議,這是雙贏。
唯一阻擋這個提議的因素就是美國的態度,今年這個因素消失了,所以歐盟很乾脆的和中國達成了一致。
中歐達成此協議,特朗普居功至偉。
自此中國車徹底打開了歐盟市場的大門,關稅也很低,只是最低售價被限制在了29萬人民幣以上。
“當年桑塔納國產後,德方建議零售價八萬人民幣一臺,中方不同意,堅持十八萬一臺。”,這個很出名的段子是假的,真相是90年代初的時候中國為促進出口,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從不到3直接跳貶到了8,所以導致了一系列進口商品當時在中國的標價全部暴漲約2.6倍。
雖然德國桑塔納的段子是假的,但中國比亞迪的段子卻是真的。
比亞迪本來要在歐盟定價1.5萬歐元的,但歐方不同意,堅持要求比亞迪必須定價3.5萬歐元以上。
保真,真的不能再真,歐盟剛對全世界發的公告,3.5萬歐的資料新鮮熱乎全網可查。
當然中國車在歐盟的售價被限制在29萬人民幣以上,並不代表在中國會把賣10萬的電車拉到歐盟賣29萬。
確實10萬的中國車就已經能暴打在歐洲售價29萬的車了,比如歐盟的電車之光大眾ID3,在德國售價32萬,在中國售價12萬,而且售價12萬還被中國電車摁著打。

換句話說只要在中國能打得過大眾ID3的中國車,到了歐洲哪怕標價29萬都能橫著走,歐洲同行沒一個能打的。
但歐洲同行戰五渣,不代表中國同行也戰五渣,更不代表中國同行會眼睜睜的看你吃這塊肥肉。
中國有大把哪怕在中國售價都29萬以上的車,在中國這種市場裡卷出來的蠱王,能在中國這樣的市場立住腳就說明這車從哪方面來說都一定值29萬。
拉到歐洲去,也賣29萬,甚至更貴一點都行,你覺得歐洲車怎麼打?
甚至還有在我們這市場裡都能賣五六十萬乃至於百萬的中國車,如果歐洲放開了讓我們出口,那你覺得歐洲車怎麼打?
雖然中歐協議限制了售價,但可沒限制配置,所以中國車很快就會給歐洲人民帶來一波小小的配置震撼,讓沒見過市面的歐洲佬知道什麼才叫高配汽車。
因此雖然中歐協議限制了中國車在歐洲的售價不得低於29萬,但這也代表歐洲29萬元以上的汽車市場,以後大部分都會是中國的了。
歐盟知道,但沒辦法。
因為中國所有的商品素來都以價效比著稱,如果放開低價市場,那中國車將在裡面爆殺,寸草不留的那種,歐洲車連抵抗的資格都沒有,絲毫掙扎都不會有就灰飛煙滅了。
只留高價市場,歐洲車憑藉多年留下的品牌優勢,還能略微抵抗一段時間。
而且歐洲人沒有那麼富,汽車市場銷售量的65~70%都集中在3.5萬歐元以下,這些人的買車預算就那麼多,很多人的車都破的不行,你效能再好他們也不會拿出3.5萬歐以上的錢去買你的車。
只要把中國車的售價限定在3.5萬歐以上,那中國車的效能再好,也最多隻能吃下30~35%的市場,其他的市場份額一定是歐洲車的,效能再差都能活。
而且這個30~35%的中高階市場,中國車自己也不可能吃掉全部,還有美國的特斯拉,歐洲自己的豪車也能掙扎一下,所以中國車最多也就吃下20%左右的市場。
只要低端市場穩住了,本土造車輛就穩住了,就業崗位就穩住了,汽車企業也能留一口氣,日後慢慢來也可能會有轉機。
這是歐洲能接受的極限,再多就不願意談了。
對中國來說,這個市場份額雖然不大,但這是中高階市場啊,雖然市場份額不大但是利潤大啊,汽車行業大部分的利潤都是中高階市場提供的。
所以中歐談判的實質是市場份額歸歐洲車企,利潤歸中國車企,雙方各取所需。
歐盟的限價要求,並不一定是壞事,因為中國車企不僅缺利潤,還缺品牌建設,這兩點都和限價息息相關。
很多豪車常年都是限價的,就算沒強制要求自己都會限價,因為只有限價才能抬升格調,才能打造豪車印象,很多豪車寧可賣不掉都絕不降價。
歐盟強制中國車必須在歐洲限價,實際結果會是在幫中國車強行塑造豪車形象。
時間長了之後,歐洲的豪車市場一眼望過去會全是中國車,而“國產車”會全是低端廉價。
這樣的概念一旦形成,那在歐洲就會是富人開“進口豪車”,窮人開“低端國產”,只不過那個進口豪車是“原裝中國造”。
當然中國車廠並不是只想服務歐洲的富人,一樣很想讓歐洲的窮人用上便宜的好車,只是歐洲政府不讓。
作者:遠方青木(公號ID:YFqingm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