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高額關稅背後丨調查抽樣存三大爭議

如果中歐能夠達成談判解決方案,歐盟最終可能不需要徵收關稅
文|《財經》記者 江瑋
編輯|李皙寅
靴子落地,歐盟開啟徵收高額關稅,中國出口電動汽車需繳納保證金。從程式上看,仍有機率可以取消臨時關稅。值得留意的是,在徵稅前的調查中,暴露出了三大爭議:為何選中比亞迪、吉利和上汽?為何不抽樣外資和合資車企?為何將備用產能列作抽樣依據?
歐盟委員會從7月5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池電動汽車(BEV)實施臨時反補貼稅,加徵的稅率從17.4%到37.6%不等,這些關稅將疊加在現有10%的稅率上。
7月4日,歐委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在宣佈這一決定時稱,歐委會的調查得出結論,中國生產的電池電動汽車受益於不公平的補貼,這對歐盟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構成了經濟威脅。他表示將繼續與中方保持對話,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歐委會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在東布羅夫斯基斯與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交換意見後,雙方在最近幾周加強了磋商。技術層面的接觸仍在繼續,希望能夠達成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的解決方案,同時充分解決歐盟提出的關切。
6月22日,王文濤與東布羅夫斯基斯舉行影片會談。雙方商定,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啟動磋商。“啟動磋商本身就帶有一定積極意義。”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對《財經》表示。他解釋說,政府間的磋商分為不同階段。在前期調查階段,中國有關部門已經和歐盟有過交涉和討論;目前這一階段的磋商是在臨時關稅預先披露之後。
7月4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表示,對於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中方已多次表示強烈反對,主張透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截至目前,中歐技術層面已舉行多輪磋商。目前距終裁還有四個月視窗期。希望歐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展現誠意,抓緊推進磋商程序,基於事實和規則,儘快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稅率略有下調,特斯拉或是例外
7月4日,歐盟宣佈對三家被抽樣的中國生產商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適用的關稅稅率分別為17.4%、19.9%和37.6%。其他在調查中合作但未被抽樣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將被徵收20.8%的加權平均稅率,未合作的公司稅率為37.6%。
這些數字與6月12日預先披露的稅率相比略有調整。在歐委會6月12日預先披露的初裁結果中,比亞迪、吉利和上汽將分別面臨17.4%、20%和38.1%的額外稅率。其他配合調查但未被抽樣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將被徵收21%的加權平均關稅;未配合調查的生產商將被徵收38.1%的稅率。
基於利益相關方對預先披露稅率計算準確性的評論,歐委會做出了調整。“略有降低或者調高都正常,調查官也會複核計算結果。”廣州道嶽法律諮詢服務有限公司貿易救濟專家嚴光普對《財經》表示。
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可能在最終階段獲得一個單獨計算的稅率,因為特斯拉向歐委會提出了基於充分證據的請求,目前特斯拉適用的稅率為20.8%。其他未被抽樣但希望歐委會調查其特定情況的中國生產商可以在最終措施實施後要求審查。
歐盟在7月4日釋出的官方公報中列出了近20個對在華生產電動汽車的補貼專案調查,其中包括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提供的優惠融資和定向信貸(如政策性貸款、信用額度、銀行承兌匯票、出口融資)、給予電動汽車生產商的直接現金補助和其他形式的信貸措施支援計劃、技術創新和研發補助、國家融資或政府激勵的股權投資、政府提供低於合理報酬的土地使用權、政府提供低於合理報酬的電池及其原材料、電動汽車生產商的消費稅豁免、車牌費免除及其他現金補貼、出口退稅等。
涉及貸款的優惠融資,比亞迪、吉利和上汽被認定的補貼稅率為0.16%、0.81%和1.38%;在其他型別的優惠融資方面,三家公司被認定的稅率為3.6%、3.3%和8.27%。補助方面,比亞迪、吉利和上汽的稅率分別為0.61%、2.31%和8.56%。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項下,三家公司被認定的補貼稅率分別為2.18%、2.14%和2.28%。在低於合理報酬提供電池項下,吉利和上汽的稅率分別為10.32%和13.24%。鑑於比亞迪自行生產電池,歐委會調查的是用於生產電池的關鍵原材料供應是否構成補貼,最終裁定其補貼稅率為7.35%。
上汽集團7月5日宣佈,將正式要求歐委會就反補貼稅措施舉行聽證會。上汽抗辯的內容包括,歐委會反補貼調查涉及商業敏感資訊,例如調查要求配合提供與電池相關的化學配方等,超出正常調查範圍;歐委會對補貼的認定存在錯誤,例如將給予國內消費者的新能源購車補貼納入在歐盟銷售的補貼率計算;歐委會在調查過程中忽略了上汽提交的部分資訊和抗辯意見,基於反補貼基本條例第28條的所謂“不配合調查”,做出不利推定,虛增了多個專案的補貼率。
歐盟中國商會在7月4日釋出的一份宣告中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優勢基於創新、充分參與激烈市場競爭,依託中國電動汽車供應鏈整體優勢,而非補貼。
抽樣為啥選中比亞迪、吉利和上汽
歐盟在官方公報中披露了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是如何被選定為抽樣企業的。公報內容顯示,有21個生產商同意被列為抽樣物件。歐委會考慮的因素除了對歐盟出口的數量,還包括在不同細分市場電動汽車型號的銷售情況,以確保最大代表性。最終選擇的三家抽樣企業佔調查期內中國出口到歐盟的總產量的43%、國內銷售量的51%和估計總出口量的39%。調查覆蓋的時間為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
中國政府、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以及比亞迪、特斯拉、長城汽車三家生產商對擬定的樣本企業提出意見,質疑歐委會偏離其標準做法,沒有以最大出口量作為對生產商進行抽樣的決定性標準。
對此,歐盟方面回應稱,反補貼基本條例沒有要求只能選擇產量最大的生產商,為保證調查的有效性,歐委會有一定評估餘地。歐委會的選擇不僅取決於電動汽車生產商的出口量,還取決於在不同細分市場銷售的電動車型多樣性,以及包括備用產能在內的總體生產能力。綜合考慮所有因素,歐盟認為所選三家企業是在現有時間內可以合理調查的最具代表性的樣本。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比亞迪、通用和特斯拉提出,備用產能不能被視為確定樣本的一個因素,它應該是在調查中評估的因素。但歐委會認為,本次調查是基於損害威脅,因此生產商近期潛在銷售水平的資訊在選擇代表性樣本時很重要。將備用產能作為抽樣的依據之一,並不排除在調查過程中評估這一因素。
作為對歐盟出口最多的生產商之一,特斯拉要求被納入樣本,但這一請求被駁回。歐盟回應稱,樣本的選擇不應僅以最大的生產量、銷售量或出口量為基礎,而應以最大的代表性數量為基礎,歐盟認為最終樣本的選擇充分代表了在中國經營的電動汽車出口生產商,並且是基於調查期內最具代表性的生產量、銷售量或對歐盟的出口量。
長城汽車也提出要求將其納入抽樣範圍,以替換掉其中一家抽樣企業,因為長城方面認為歐委會選擇的企業不足以代表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無論是從品牌、技術還是定價方面。長城汽車認為它應該被列為抽樣企業,因為它是為數不多的及時提交了所要求抽樣資訊的生產商,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商之一,出口到歐盟的電動車型多樣,符合產品安全和環境技術要求,研發投入巨大,供應鏈垂直一體化。但歐委會認為長城汽車提出的論據不能使歐委會選擇的樣本無效,駁回了長城汽車的要求。
蔚來也要求歐委會進一步說明未將其列為抽樣的具體原因,歐委會在單獨發給蔚來的一份檔案中回應了它的訴求。
官方公報提到,中國政府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認為,選擇三家中資企業而不抽取任何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是對中國品牌的歧視。歐委會對此的回應是,一些被抽樣的集團與歐洲汽車製造商有合資企業,而且無論出口生產商的所有權如何,基於調查採取的任何措施將適用於所有從中國生產和出口的電動汽車。
歐盟稱關稅不是目的,是手段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的臨時稅從2024年7月5日起生效,實施期限最長為期四個月。在此期間,歐盟將作出最終關稅決定,這一決定需要經過歐盟成員國的投票表決。
2023年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發表盟情諮文時宣佈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2023年10月4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啟動調查。根據歐盟的程式,調查必須在啟動後13個月內完成。在最終措施之前徵收的臨時反補貼稅將以保證金的方式收集,具體形式將由每個歐盟成員國海關決定。
在7月4日歐委會就臨時關稅釋出官方公報之後的14天內,歐盟成員將透過書面程式進行投票。投票結果將遵循簡單多數原則,無法律約束力。臨時性關稅將保持有效,直到四個月內做出最終決定。
利益相關方可在臨時關稅生效後的五天內要求歐委會服務部門舉行聽證會,並在臨時措施生效後的15天內提供評論。在考慮利益相關方的評論之後,歐委會將披露對最終措施的建議。
之後,歐委會將向成員國提交最終決定,歐盟成員將根據共同決策規則進行投票,除非有特定多數反對,否則最終關稅將被透過。此階段的投票將具有約束力。一旦透過,最終關稅的生效時間為五年,並可根據有充分證據的請求和後續審查延長。
想要取消加徵的關稅,歐盟27個成員國中需要有15個成員投票反對,同時它們代表的人口數量至少佔歐盟總人口的65%。但如果贊成票沒有得到特定多數的支援,只要反對票沒有達到要求,關稅措施仍然可以實施。目前歐盟內部對這一關稅舉措存在分歧。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支援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德國、匈牙利和瑞典則表示反對。
“大部分國家處於中間的狀態,這些處於中間狀態的國家可能會傾向認為歐盟的汽車產業需要保護。”崔凡表示。
德國汽車企業明確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的反補貼措施。7月4日,德國大眾汽車在一份宣告中表示,關稅不利於增強歐洲汽車工業的競爭力,“我們反對它”。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則指出加徵關稅將走向死衚衕。
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蔚來汽車表示,目前蔚來在歐洲市場的售價不變,但不排除未來的價格調整,仍希望在11月最終關稅生效前與歐盟達成解決方案。另一家電動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表示,仍致力於保持市場競爭力,將把對消費者的潛在影響降至最低程度。
事實上,中國和歐洲車企早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Stellantis集團則表示,作為一家全球性企業,Stellantis集團相信全球貿易環境中的自由和公平競爭所帶來的好處,我們不支援有助於全球貿易分裂的措施。稍早前,這家全球汽車頭部企業與中國電動車公司零跑,成立了合資公司,雙方合作在全球範圍內售賣電動汽車。Stellantis集團表示,歐盟委員會今日釋出的關稅公告將不會阻止我們對零跑汽車在歐洲市場的總體戰略,因為我們此前已經考慮到了這一潛在的事態發展。
如果中歐能夠達成談判解決方案,歐盟最終可能不需要徵收關稅。一名歐盟委員會發言人稱,歐盟希望的是解決方案,而不是引入關稅;引入關稅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糾正不平衡和不公平競爭狀況的手段。
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的資料顯示,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在歐盟的市場份額在過去三年中從約3%上升到超過20%,而中國自主品牌佔其中大約8%的份額。
歐盟中國商會在4日的宣告中強調,加徵高額關稅將對中歐電動汽車領域貿易帶來嚴重衝擊,將顯著增加電動汽車企業的成本,加大企業展業難度,損害中國車企在歐發展信心,也給歐盟塑造良好的綠色經濟發展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歐盟中國商會與中國經濟資訊社6月釋出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歐洲設立的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已超過20個,創造了就業機會,並與當地供應鏈建立緊密合作關係,推動了歐洲新能源產業發展。
責編|肖振宇
題圖|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