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未來汽車Daily編輯部

長城汽車與宇樹科技合作,推出“越野車+機器狗”融合專案
4月8日訊息,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釋出公告,為更好地推動機器人等先進技術與汽車製造行業的深度融合,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與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雙方將在機器人技術、智慧製造等領域開展合作,包括但不限於人形機器人技術、四足機器人技術、機器人本體軟硬體開發、智慧控制系統及智慧空間等業務領域。
公告顯示,此次合作將重點發力具身智慧底層技術、“車 + 機器人”場景創新、整車智造升級三大方向,透過“技術共研-場景共創-生態共享”的創新模式,加速機器人技術從實驗室駛向產業深水區,首期合作將圍繞“越野車+機器狗”融合,探索裝備運輸、探險陪伴等場景。
編輯部點評:宇樹科技在四足機器人領域具備領先地位,根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資料顯示,2024年宇樹科技機器狗年銷量高達2.37萬臺,約佔全球市場69.75%的份額。
此次宇樹科技結合長城的越野車產品,或能為越野車和機器狗均提供更多使用場景——例如戶外探險、應急救援、軍警輔助等。
這種跨界融合有望提升長城品牌科技感,強化“硬派+智慧”標籤,或能為魏牌、坦克等子品牌也注入活力。
而對行業來說,做機器人(狗)不算突破,此次長城的跨界合作對行業的警示或許在另一個維度:未來車企是否具備“機器人平臺化能力”,可能成為衡量其科技創新力的新標尺。

零跑官宣智駕全面免費 已付費使用者可退錢
4月10日,零跑汽車官方正式釋出公告,宣佈即日起,旗下配備智慧駕駛輔助功能的車型將全面實行智駕軟體免費政策,其中高速智慧領航輔助(NAP)功能也包含在內,使用者無需再額外支付費用即可享受。對於此前已經付費開通NAP功能的使用者,零跑汽車承諾將在2025年5月31日之前完成相關費用的全額退還。
編輯部點評:零跑此舉明顯是一次“使用者友好”導向的市場策略調整。在當前智慧駕駛功能逐漸成為標配的趨勢下,零跑主動取消付費門檻、進行退款操作,有望提升品牌口碑和使用者粘性,特別是在中低價位市場吸引更多首次購車使用者。
對於市場來說,這一轉變也意味著主打“智慧化”的品牌將很難通過後裝服務收費,並且倒逼更多企業將被迫將智慧駕駛打造成“硬剛需”配置。
零跑選擇智駕免費固然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免費的智駕出錯怎麼辦?使用者對免費體驗的期待值會更高,容錯率更低。以後零跑對自己的研發部門或許會有更高要求,畢竟如果用價格的零門檻換來質量的下降,也將會影響自身口碑。

艾鐵成離職後,蔚來繼續人事調整
4月10日,蔚來發布內部郵件宣佈人事變動,原使用者關係(UR)負責人沈泓因個人原因將離開公司。
任命孫明擔任使用者關係(UR)負責人,向高階副總裁魏健彙報,孫明不再擔任蔚來上海區域公司總經理。
另外,任命夏慶華擔任蔚來上海區域公司總經理,向公司總裁秦力洪彙報,夏慶華不再擔任樂道使用者運營及服務負責人。
編輯部點評:蔚來作為以“服務+社群”著稱的品牌,其使用者運營負責人更迭,或預示著使用者運營將從情感驅動逐步轉向效率驅動。同時,主副品牌之間的人員流動也凸顯出多品牌策略下,團隊資源配置的複雜性。透過蔚來近期的調整與後期的表現,行業或重新評估多品牌戰略的可行性。
蔚來近期頻繁的高層調整,可以對標小鵬在2023年大規模的高管換血,這也預示著行業將加速淘汰管理鬆散、效率低下的企業。即使是曾經“蔚小理”的第一位,也需要透過組織重構提升生存能力。

歐盟將與中國探討設立電動汽車最低價格機制
據路透社報道,4月10日,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表示,歐盟與中國已同意研究透過設定中國產電動汽車最低售價取代歐盟去年加徵的關稅方案。
歐盟發言人表示,歐盟貿易專員Maros Sefcovic最近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進行了通話,雙方一致同意就設立電動汽車最低售價機制展開研究。中國商務部隨後證實,談判將立即啟動。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對中歐談判表示歡迎,稱加徵關稅是“錯誤決策”,並主張透過談判解決爭端。
去年10月,歐盟將中國產電動汽車的關稅最高提升至45.3%。據悉,目前歐盟在現行10%進口汽車關稅基礎上,對中國車企加徵差異化額外關稅: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分別面臨17%、18.8%和35.3%的額外關稅。
編輯部點評:歐盟與中國就設立電動汽車最低價格機制的談判,表面是貿易摩擦的緩和,實則是歐洲在全球化裂變下的戰略妥協。
歐盟去年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額外關稅本欲保護本土產業,卻導致歐洲車企擔憂“反向刺激中國車企本地建廠,加劇產能過剩”。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本次的聲援,更是暴露了歐洲內部汽車產業利益的分裂——以大眾、寶馬為代表的車企依賴中國市場,難以承受貿易戰代價。
與此同時,歐盟要求設定最低售價,反向印證了中國車企的技術溢價能力。如果雙方能達成共識,既能緩解歐盟對“傾銷”的焦慮,又為中國高階化戰略保留利潤空間。

小米汽車周銷量創兩個月以來新低
據第一財經報道,最新上險量資料顯示,3月31日~4月6日,在“3·29小米SU7爆燃事故”後的完整首周,小米汽車銷量為0.5萬輛,排名下降3位至21名。這也創下了近兩個月以來小米汽車最低周銷量。
過去兩個月中,小米汽車周銷量從未低於0.6萬輛,最高時在3月24日~3月30日達到了0.78萬輛。
編輯部點評:小米周銷量的下滑,並非完全由“3·29事故”引發的短期震盪,而是暴露了其造車業務的系統性風險。
小米以生態互聯和粉絲經濟開局,但汽車作為高決策成本商品,使用者更看重安全與可靠性,網際網路營銷在汽車領域將放大“雙刃劍”效應。
與此同時,幾乎所有新勢力都經歷過從“產能爬坡”到“彈性生存”的轉型陣痛。前陣子小米SU7的爆單曾引發“交付延遲”“配件短缺”等質疑,可能進一步影響了使用者信任度。
小米麵臨的多項危機在短期內集中爆發,也可以看作是其造車業務的“成人禮”——當資本狂熱退潮,唯有迴歸“安全為本”的製造業本質,才能穿越週期。

特斯拉中國停售Model S及X新車 僅可購買庫存車和二手車
歐盟委員會4月1日宣佈,對15家主要車企和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處以總額近4.58億歐元罰款,原因是他們15年來參與了一個非法的“報廢汽車回收壟斷聯盟”。
其中,大眾、雷諾和Stellantis面臨的罰款金額最多,分別為1.28億歐元、8100萬和約7500萬歐元。ACEA被罰款50萬歐元。梅賽德斯-賓士則因披露該聯盟獲完全豁免,免於繳納近3500萬歐元罰款。
編輯部點評:歐盟此次對車企的重罰,表面是針對報廢車回收壟斷聯盟(車企合謀壓低迴收成本、隱瞞再生材料使用比例),實質是加速淘汰燃油車體系,為本土新能源產業鏈騰出市場空間。同時,本次罰款也暴露了歐洲傳統汽車巨頭在新能源轉型中的系統性危機以及“船大難掉頭”的轉型困境。2024年,Stellantis集團淨利潤同比暴跌70%,大眾營業利潤下降15%,雷諾雖在歐洲電動化佔比達33%,但其盈利仍依賴燃油車。
此外,這些傳統汽車企業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也面臨挑戰。基於2025年1月1日歐盟出臺的相關規定,將對一輛新車產品實行二氧化碳排放量監管,超標的車企也將被罰款。對此,雷諾高管稱:整個行業可能面臨約150億歐元的罰款。
親愛的讀者們,不設定星標,很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請星標“未來汽車Daily”,及時接收每篇推文,期待為您帶來更多更專業的行業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