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官方媒體披露了“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作者認為,這份全方位的政策檔案,代表中國大陸正從長期的供給側開始大步邁向需求側,這是方向性轉變的開端,影響將是深遠的。
作為後發的世界工廠,中國大陸長期以外需為牽引,大量生產是為了出口。隨著製造業數十年的積累和演進,中國大陸的產品已經從低端、中端逐漸走向高階。當產品對應中低端需求的時候,如果存在可替代的競爭對手,那維持相對低價是穩住市場的關鍵。但如果能夠對全球生產製造擁有足夠的控制力,那價格戰就不是來自外部的競爭,而是來自內卷和內耗。
正如作者在前兩年關於需求側改革的文章中所述,歐美經濟學界和實務界其實早已做好了迎接因中國大陸老齡化而導致產品價格上升(Charles Goodhard所謂“人口大逆轉”問題)而出現的歐美通脹上升問題,但從全球經濟現實來看,中國大陸的產品卻一直維持低位,成為了抑制歐美通脹的主要力量。
但這種低價輸出帶來的結果:
一是歐美民眾並不認可中國大陸辛苦勞作提供的低價產品,他們一邊享受中國大陸低價產品對其本土通脹的抑制,一邊批評中國大陸低價產品源於補貼、源於壓低勞工收入,批評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剝奪了歐美民眾的工作機會,打擊了歐美尤其是美國的製造業。
二是中國大陸民眾的收入雖有提升,但由於供給側傾向導致的高企房價以及下一代的教育壓力,使得中青年一代揹負較為沉重的經濟負擔,年輕一代更是以不婚不育加以對抗。
歷史上形成的供給側傾向,為實現超大規模基建領先奠定了基礎,但如今,已經接近走到歷史的盡頭。
需求側改革是唯一的選擇。
需求側改革不是不考慮供給,而是要將曾經生產端優先的政策傾斜,轉變為以內需為依歸。錢在民眾手中的消費,才是真正的消費,才會產生真正的市場,才會萌發千差萬別的真實需求,才會不斷激勵創業者出現,才會引來真實的投資,才會促進基於市場需求的技術創新,才會真正擁有強大的金融實力。(《分配問題為什麼最重要》)
要實質性地提升超大規模人口的收入、保障足夠的社會福利,才會不斷產生新的消費習慣,才能以龐大內需為牽引,令製造業、服務業滿足本土的萬千需求,而不是繼續為歐美的消費習慣打工。要將14億人口千差萬別的真實需求作為世界工廠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生產動力。
唯其如此,今天被雞到極致的中小學生才會有真正的未來。
這會不會不斷提高中國大陸的人工工資,並由此提高中國大陸產品的價格呢?當然會,為什麼不呢?既然內卷勞作輸出低價產品還要揹負罵名,為什麼不選擇提高本土民眾的收入和福利,進而輸出更高價格的產品呢?許多產品即便價格提高50%,難道就會出現任何海外競爭對手嗎?
處於中低端追趕期時,民眾收入與出口能力存在悖離的可能;但在逐漸走向中高階的時期,民眾收入對出口能力的影響越來越低。當前及未來,真正影響出口能力的主要是地緣政治問題,主要是人類世界從超級全球化走向再全球化的問題。不斷提升民眾收入和福利,不斷擴大14億人口的龐大內需,才是應對這一挑戰的真正底氣。
從工業化後的全球人口變化趨勢來看(《老齡化二百年——全球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問題》),中國大陸之外仍有超大人口規模的地區僅剩印度和非洲,而這兩個區域都不可能替代中國大陸,獲得對全球生產製造的控制力。如果能夠深刻理解這一確定趨勢,那一切選擇,都不再困難。
《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是一個既理所應當,又稍微超預期的開始。同時,它也是一次嘗試。如果這個嘗試能夠獲得各方積極的反饋,如果保障中小企業權益、反內卷、保障勞工權益、提升社會福利能夠形成一種普遍的社會共識,那“需求側”這三個字,將更頻繁地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