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價格同盟應對關稅同盟

受川普關稅政策影響,中國大陸的出口供應商正在承壓(美國大型零售商應對關稅策略:向供應商壓價、供應鏈多元化和提高售價)。
川普關稅指向全球甚至美國傳統盟友,其理由,在過去一年,作者已多次介紹(川普關稅的底氣與中國大陸的內需)。川普團隊以關稅作為武器,旨在徹底改變超級全球化下的貿易架構,其間會出現多輪反覆和談判。作者認為,關稅壓力將集中在明年中期選舉前,尤其在今年4月1日美國多部門的調查報告公佈後,將開始進入關稅政策密集期,然後迎來關稅談判期。川普的關稅政策並非一成不變,其主要目標之一,是利用美國龐大內需重塑全球貿易架構,並由此希望一定程度解決美國內部不平衡問題。無論是否成功,這都是美國本屆政府要堅定執行的首要工作。
當前,各國應對川普關稅的主要手段是採取關稅報復措施。以關稅應對關稅,是貿易報復的常規手段。但高度依賴美國內需的國家,談判籌碼極其有限。當然,由於川普團隊在外交上的“恃強凌弱”,造成歐洲、加拿大等傳統盟友出現反美的民族主義傾向,事實上為川普關稅政策的推行帶來阻礙。這會增強相關國家民眾因川普關稅帶來經濟壓力的承受能力,從而為這些國家針對美國的關稅報復開闢一定空間。但如果相關國家缺乏協調一致,最終很有可能被“各個擊破”。
作者去年提出G2之爭實際已演變為“內需之爭”,核心即在於,如果川普政府以美國龐大內需為底氣來要挾歐美洲國家一同對中國大陸形成關稅同盟,中國大陸有無足夠的準備並有妥當的方式予以對抗和反擊。
舉例而言,從關稅壓力的具象化來看,針對零售品供應商的關稅,系向美國中間商(線上或線下零售貿易平臺)徵收,為轉嫁這部分關稅,中間商會採取壓低供應商價格、供應鏈多元化和增加售價三種方式應對,如果都不成功,則關稅成本傳導給中間商自身,將會反應在這些企業的股價上。最理想的應對結果,是將關稅成本完全轉嫁給美國本土消費者。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中國大陸的供應商不再內耗內卷,二是美國中間商的供應鏈多元化策略失敗。
換言之,雖然關稅報復是歷史上常用的關稅應對手段,但在當前川普關稅政策目標之下,關稅報復已納入其考慮範圍,實際上並不能阻滯其對中國大陸不斷增加關稅的政策目標。
當前,歐美洲各國與川普政府在關稅問題上陷入膠著狀態,但這種狀態未必是長期的。歐洲與加拿大、南美國家也很難在關稅應對問題上形成聯合,因為這些國家單個對美國內需的依賴都非常強,並且還有其他地緣政治糾葛。所以,應當充分利用此期間的膠著狀態,找到更為有效的整體性應對手段。
作者認為,以價格同盟應對關稅同盟才是中國大陸應當採取的實質性手段。當關稅難以談判解決時,轉嫁關稅成本就是唯一選擇。
當高度依賴美國內需的企業(無論是直接出口還是間接出口)面對川普關稅壓力時,如果一部分企業動搖,不斷壓低價格去適應美國中間商對關稅成本的轉嫁,那就會導致其他企業也要被迫應對,最終使中國大陸針對美國市場的出口利潤喪失。那中國大陸當前是否有可能採取價格同盟的方式來轉嫁川普關稅呢?作者認為,這需要一次偉大的嘗試。
需求側的困惑中,作者曾經指出,由於中國大陸本土的right system並不發達,長期以來,各個產業的乙方已經形成甲方說什麼就是什麼的習慣,這種習慣也滲透到出口領域。因此,當歐美經濟學界認為在劉易斯拐點過後,中國大陸的產品價格將因中國大陸老齡化而持續提升時,中國大陸的出口部門還繼續壓低產品售價,令人意外地成為壓低歐美通脹的主要力量。隨著G2之爭進入到新的階段,內需之爭的本質浮出水面,需求側改革也就成為一條必由之路。
昨天,作者討論了中國大陸的內需轉向(從供給到需求);本文,作者提出的價格同盟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在過往歷史和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歷史而言,即便西德在艾哈德領導下開啟了“社會市場經濟”,但1957年的《卡特爾法》(GWB)只是原則禁止了卡特爾的建立,它規定了諸多例外,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該法第6條規定的出口卡特爾(Exportkartelle)。出口卡特爾就是出口同盟,在價格、產能上予以協調。全球化下的萊茵模式)在煤鋼、機械製造和化工製藥這三大領域,西德依靠出口卡特爾形成了統一齣口價格,避免了出口內卷。直到1998年,在歐盟統一市場的要求下,德國才修訂了GWB,廢除了出口卡特爾豁免權,以符合《羅馬條約》禁止限制競爭的規定。此時離1957年已過去了將近四十年。
如果西德老老實實地從艾哈德時代就高舉“自由貿易”旗幟,西德的三大產業還能在戰後最關鍵的二十年崛起嗎?顯然沒有任何可能。不止西德,日本在財團為基礎的“經團連”體制下,也形成了類似的反內卷出口市場分割。作者還曾介紹過,韓國在金大中時代,也成功實現了對六大財閥的重組,進而實現了對出口市場的分割,避免的內卷。(韓國財閥經濟對中國的啟示(二)
過去三十年的人類世界,學界的傾向和各國的宣傳都是超級全球化下的自由貿易是人類發展的方向,沒人再敢把出口卡特爾、價格同盟和日韓式的出口市場分割擺在檯面。但現實則是,主導超級全球化的美國因製造業衰退走向了民粹主義,讓川普榮登大位,起身激烈批評德國、日本、韓國等昔日盟友。
當此之時,依賴傳統的貿易報復手段能足夠維護中國大陸出口產業的利益嗎?顯然不可能足夠。完全依賴內需能承接整個世界工廠的產能嗎?顯然重視內需是必由之路,但也不可能因此替代海外市場,更不應該放棄海外市場。
儘管非美各國都要繼續宣稱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是必需的,但基於中國大陸的體量,從具體策略而言,建立在全球生產製造控制力上的價格同盟,以及對境外產業鏈延伸施加足夠的產業控制約束,才能真正將川普關稅轉嫁回美國本土。
中國大陸還未曾有這樣的經歷,但很多事,都不得不經歷
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