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還沒登陸臺灣,大陸文化已經橫掃臺灣!

解放軍還沒登陸臺灣,大陸文化已經橫掃臺灣! 
最近,又一部大陸古裝電視劇《大奉打更人》開始熱播。
令人驚訝的是,這部劇的評論區,居然有不少來自臺灣的IP
難道臺灣人也看《大奉打更人》嗎?
事實上,臺灣人喜歡看大陸電視劇,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
自從2012年《甄嬛傳》開始在臺灣熱播之後,《琅琊榜》、《延禧攻略》、《慶餘年》等紛紛登陸臺灣,深受民眾喜愛,成為兩岸文化交流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那麼,臺灣人為啥這麼喜歡看大陸電視劇?這種現象又會給未來的統一帶來什麼影響呢?
1 文化碾壓
其實臺灣人看大陸影視作品,從80年代就開始了。
那時候大陸拍了一個《血戰臺兒莊》,在香港上映後,臺灣情報機構為蔣經國輾轉搞到了複製。
蔣經國對電影中蔣介石的形象也是認可的。
但是之後長達20多年時間,大陸文化產業都不是特別發達。
所以都是大陸人看臺灣劇(比如《流星花園》等等),沒有臺灣人看大陸劇。
但是隨著大陸電視劇製作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陸電視劇開始“反攻”臺灣,甚至開始“碾壓”臺灣了。
這絕對不是誇張的說法。
比如2012年,《甄嬛傳》在臺首播,引發了臺灣巨大觀影熱潮。
不僅“甄嬛體”名句風靡全臺,更是一舉擊敗臺灣的收視冠軍《康熙來了》!
誰能想到,這部劇,在臺灣八大電視臺反覆播放的情況下,竟然火了十年?
一直到2023年的春節,臺灣島內八大電視仍然以不間斷、馬拉松式的輪播方式進行播放《甄嬛傳》。
觀看《甄嬛傳》的次數達到473萬。這在臺灣島內可是一個很高的紀錄。
說實話,在大陸,哪個電視臺敢在黃金時段播放十年前電視劇的話,肯定要被罵死。
臺灣呢?
放《甄嬛傳》,觀眾甘之如飴!
據說就連蔡英文這樣的臺獨分子,也在偷偷看《甄嬛傳》!
最搞笑的是,在島內的“立法院”,竟然有綠營民代(議員)在審議討論議題的時候,還在偷偷地追《甄嬛傳》。
類似的還有《延禧攻略》
這在臺灣的社交媒體上是重磅吸粉神器,只要在標題上點出“延禧”或者打上#延禧攻略#的tag,瀏覽數隨隨便便就能上3萬+(相當於大陸的10萬+)。
《延禧攻略》的火爆,熱度從螢幕前燒到社交網路,燒到報紙電視臺,再燒到商場、餐廳、旅行社。
針對電視劇裡面的服飾、妝容、小吃,臺灣方面還專門請了國學專家來解讀。
此外,像《偽裝者》、《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些電視劇,以及《慶餘年》《陳情令》這樣的網劇,也都在島內大受歡迎。
比如《琅琊榜》在島內一直“長盛不衰”,不斷重播,不斷收穫高收視率。
臺媒就曾報道說,90%的臺灣人都看過《琅琊榜》。
最新的《慶餘年2》,更是在臺灣掀起了收視狂潮。
本來5年前《慶餘年1》就在臺灣收穫了一批忠實觀眾,吊足了很多臺灣影迷的胃口。
當第二季播出後,在臺灣的APP還沒有上架的情況下,臺灣人紛紛跨海追劇。
甚至直接把《慶餘年2》刷到了臺灣“雅虎奇摩”的“影視劇排行榜”第一名。
電視劇看爽了,不跟同樣愛好的人交流一下,是不是挺寂寞的?
於是,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也出現了諸多使用繁體字的臺灣網友,和大陸網友熱烈討論劇情走向、演員演技。
追劇不再是個體行為,而成了兩岸網友交流的渠道了。
抖音、小紅書用多了,臺灣人很快發現,中國人研發的社交媒體APP,比外國人研發的什麼FB啊,X啊要好用多了。
於是大陸社交媒體和娛樂軟體迅速佔領了臺灣。
在小紅書上學化妝穿搭、學創意生活,在B站、愛奇藝上追劇,在抖音上刷短影片,成為不少臺灣年輕人的生活日常。
甚至就連網紅,臺灣人也更熱衷於追大陸網紅了。
我們還記得去年一首《科目三》神曲風靡大陸的時候,你去搜索“臺灣 科目三”,一樣能看到臺灣年輕人在街頭和校園大跳各個版本的科目三神曲。
結果,就造成了兩岸年輕人在街頭同時跳同一個舞蹈的場面。
有臺媒驚呼,這簡直是要“舞統”臺灣了。
跟大陸網路神曲和電視劇相比,大陸的網路語言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整個臺灣島,正在在潛移默化改變著臺灣年輕人的語言使用習慣。
比如“芭比Q了”“嚇死寶寶了”,雖然在大陸已經過氣,但仍是臺灣不少年輕人的順口溜。
對於這種現狀,民進黨當局如臨大敵。
汙衊這是大陸對臺“文化統戰”和“認知作戰”的新方式,質疑大陸出品的這些網路社交App為“洪水猛獸”。
透過抖音、小紅書等社交軟體,用生活化方式對臺灣青少年進行“文化滲透”。
但是,這種汙衊一點用也沒有。
臺灣人大陸電視劇照樣看,APP照樣用,甚至有的乾脆到大陸旅遊看電視劇拍攝地、在大陸APP上當網紅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大陸電視劇、APP等文化載體會在一個對大陸充滿敵視的地方如此火爆?
首先,還是文化的力量。
我們過去都說文化輸出文化輸出,但中國對外國真正文化輸出的地方,其實並不是歐美,而是東南亞一帶。
比如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
為啥?
因為這些國家原本都是儒家文化圈,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更容易接受。
比如去年火爆的《黑神話悟空》,歐美人玩,還要先惡補一下西遊記。
東南亞這些經歷過“西遊文化”輸出的地方,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但即便如此,一些語言隔閡,仍然是影響文化輸出的重要障礙。
我們可以去看看韓劇。
韓劇雖然火爆亞洲,但中國電視劇、日劇、泰劇的製作數量並沒有遭遇衝擊,為啥?
因為韓劇再精良,也還會有文化差異的隔閡。
本土觀眾對本土語言連續劇的需求並不會減少,只要本地電視劇產品進行錯位競爭,就依然有市場。
但問題來了,大陸和臺灣呢?
可是一點文化隔閡都沒有的。
大部分大陸人,認繁體字沒有太大障礙(我們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看的《還珠格格》的字幕,其實就是繁體字)。
同樣,大部分臺灣人,認簡體字也沒有太大障礙。
而且雙方同文同種,更是深受中華文化薰陶,在內容創作上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比如《琅琊榜》,它說到底就是一部權謀劇。
回顧過去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王朝史,又何嘗不是一部權謀爭鬥史呢?
這種根植於中華權謀文化,以“陰陽之術”、“杯酒釋兵權”“挾天子令諸侯”為主要表現方式的文化作品,如果讓一個外國人去理解的話,會非常費勁。
可能全劇看完了也不知道啥意思,自然對電視劇沒多大興趣。
臺灣則不同。
臺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對於中華傳統的權謀文化史自然不陌生。
在相同的歷史文化的背景下,精彩的劇情自然對人的吸引力會非常大。
甄嬛傳為啥在臺灣火?
它無非也就是後宮版權謀劇嘛!
再比如《慶餘年(第一季)》中範閒醉酒吟詩的經典橋段,韓國人泰國人越南人看了,可能沒什麼感覺。
但臺灣人看了,恐怕就會會心一笑:
這些詩詞,不就是我們小時候語文課本里學過的嗎?
這就是文化一致的威力。
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根脈、共同的情感共鳴,即便時光流逝,即使跨越山海,哪怕人為阻隔,也難以減少,從未改變。
同樣,大陸的一些社交媒體,也能讓臺灣人沒有文化隔閡地接受。
比如小紅書,上面的美妝、時尚、旅遊、美食等等,都是符合中國人審美精挑細選出來的。
那麼臺灣人看了,也會毫無障礙喜歡上,畢竟誰不喜歡美呢?
咱們試想一下,如果臺灣人用美國的APP搜美妝,搜出來的都是美籍華人那種“眯眯眼”的妝容,有誰會喜歡?有誰會模仿?
這同樣是文化相通的魅力。
其次,是大陸流行文化對臺灣的碾壓。
文化流行這種東西,歷來是強勢文化碾壓弱勢文化。
但因為前文提到的文化隔閡的問題,所以就算強勢文化流行,也仍然會給弱勢文化留下一定發展空間。
但問題來了,臺灣和大陸之間沒有文化隔閡,那麼結果自然是大陸流行文化毫無阻礙地進入臺灣,徹底碾壓了臺灣的文化產業。
仍以電視劇為例吧。
1990年代,臺劇風靡兩岸,《婉君》等作品在大陸引發廣大回響,兩岸合拍的《還珠格格》更是收視亮眼。
2000年開始,臺灣進入偶像劇的黃金年代,《流星花園》更是風靡大陸。
現在大陸人熟悉的臺灣藝人,比如周杰倫,羅志祥,吳宗憲,林心如,霍建華等等,基本都是那個時候的。
但是大概從2010年開始,隨著大陸電視劇的崛起,臺劇開始一路走下坡路。
走下坡路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大陸電視劇崛起後臺灣電視劇的生存困境。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錢不一定能拍出好劇,但沒錢,一定拍不出來好劇。
臺灣的市場狹小,過去文化產品想賣錢,只能尋求海外市場。
一開始這麼玩還可以,但臺劇先是遭遇韓劇擠壓,又遭遇大陸電視劇擠壓,導致臺劇海外市場遭遇了重大挫折,只能自產自銷。
但是呢?
臺灣市場就那麼大,2000多萬的人口,就算大家天天看電視劇,又能消費多少?
為了不賠錢,臺劇只能壓縮成本。
目前,臺劇一整合本大概190-230萬臺幣,摺合人民幣40萬左右,這已經是有大咖加入的劇集預算了。
可是這費用要是放在內地,連一個大牌明星的一集片酬都支付不了。
壓縮成本帶來了兩個問題:
一是製作質量下降,服化道只能湊合湊合了事。
像《琅琊榜》中那樣非常考究的服裝、佈景,臺劇根本做不到,這也就影響了臺劇的整體質量。
二是人員流失。
臺灣已經成名的演員不是在內地拍戲就是在前往內地拍戲的路上,扎堆在橫店影視城的臺灣藝人不計其數。
不僅僅是藝人,知名的編劇、導演、製作人也都集體來到內地拍劇,能夠留在本土堅守的,寥寥無幾。
為啥要跑大陸?
因為大陸有錢啊!
早在2012年的時候,《甄嬛傳》製作費平均一集新臺幣650萬,是一般臺劇的三倍有餘。
2018年的《如懿傳》製作成本更是高達每集新臺幣1500萬元,是臺灣方面的五六倍!
成本高,演員的片酬自然也高。
周迅靠《如懿傳》拿了9500萬,楊穎靠《孤芳不自賞》拿了8000萬。
哪怕在大陸影視業進行了限薪令之後,一部劇拿到三四千萬片酬也是沒問題的。
但是在臺灣那邊呢?
頂級的演員,林依晨,單集40萬臺幣(人民幣8萬多點),賈靜雯30萬(人民幣6萬),還有許光漢,片酬只有1萬人民幣一集!
對比一下《狂飆》中的張譯呢?一集是70萬人民幣!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啊!
事實上,但凡在臺灣小有名氣的藝人,幾乎都上內地撈金了。
臺劇精打細算,請不來好演員、拍不出好場景,呈現的劇集品質也就可想而知。
所有關於戰鬥、槍械的場景就像在過家家,更談不上力量感、宏偉敘事、悲壯史詩了。
滿眼都是小確幸、情情愛愛,像過家家一樣。
相反,大陸電視劇能透過高成本大製作,能請得起好演員,特效也捨得花錢,效果自然好。
此消彼長之下,陸劇徹底碾壓臺劇,也就不奇怪了。
我們現在看看臺灣各年齡層節目收視率的統計,前幾名已經找不到臺灣自制的國語電視劇了。
只剩一些類似《我愛我家》那種低成本的室內情景劇還在堅持,其他的高質量情景劇全軍覆沒。
如今,臺灣一年生產的國語電視劇,只有10部左右,而2000年代初的時候,可是有200部的啊!
毫不誇張地說,臺灣人對國語連續劇的需求,已經被同文同種的大陸電視劇給取代了。
其實不僅電視劇,臺灣人對APP的需求,也被同文同種同習慣的大陸APP給取代了。
曾經,臺灣的電子工業遠超大陸,也有著起步更早的3G和4G服務。
然而,臺灣卻沒有誕生什麼知名的網際網路企業乃至移動網際網路企業。
反而是大陸,網際網路行業呈現梯隊式發展,現有BAT,後有字節跳動、小紅書的快速崛起,就是最好的證明。
為啥?
因為網際網路行業三大模式:廣告、電商、遊戲,本質上都是流量變現的生意,都需要鉅額的流量。
臺灣呢?總人口也才2300萬。
一個APP使用者超過10萬已經很不得了了,哪能搞出日活上億那種抖音?
沒有規模,盈利模式自然無法豐富起來。
這是其與大陸同行對比之下的先天短板。
第三,大陸的流行文化,靠行政手段禁不住。
對於大陸文化產品滲透進臺灣,搞臺獨的民進黨當局急不急?
當然急。
但是他們有辦法嗎?
沒辦法。
臺灣那邊管大陸電視劇,主要是兩個部門來管。
第一是“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他們對引進大陸的影視劇採取配額制,一年不超過10部,避免大陸影視劇徹底佔據臺灣市場。
同時,他們還刻意選一些古裝劇引進,儘量避免都市劇,以防止發達的大陸城市讓臺灣人看得心生羨慕。
第二是“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要是採取限制大陸影視APP在臺灣落地的方式,不讓臺灣人看大陸劇。
比如ncc曾經透過“因特網視聽服務管理法”,透過處罰提供網路服務的臺灣電信運營商等手段,防堵愛奇藝等大陸影音平臺。
但是,這些措施有效果沒有?
沒有!大陸電視劇仍然在臺灣四處流傳。
為啥?
因為文化這個東西啊,靠封堵是封堵不住的!
咱們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大陸查禁鄧麗君的歌的時候,嚴厲不嚴厲?
照樣攔不住。
現在反過來了,臺灣那邊查禁大陸電視劇,同樣也攔不住。
說實話,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單純靠行政命令去攔阻大陸平臺,是不可能的。
比如,大陸的愛奇藝,其實並沒有在臺灣那邊落地,也沒有在臺灣設立分公司。
但愛奇藝的臺灣使用者,足有600萬人!
相當於臺灣人口的四分之一!
臺灣人安裝愛奇藝,都是透過谷歌或者蘋果的應用商店下載安裝的。
充會員也是透過一個叫歐銻銻娛樂的公司來充(相當於過去賣遊戲點卡的代理商)。
就算當局那邊有禁令,也照樣攔不住。
就算臺灣電信部門透過封禁訪問大陸IP地址的方式來封禁愛奇藝,但臺灣人訪問香港IP是不受限的啊!
人家愛奇藝海外版的伺服器就在香港啊!
而且,就算臺灣當局把香港的IP也封了,也攔不住盜版APP啊!
相比收費的愛奇藝,這類盜版APP是免費的,更受臺灣人喜歡。
而且盜版APP本身就沒有備案,所以封禁實在是太難了。
再不濟,還有盜版影視資源的網盤嘛!
只要臺灣人想看,光靠封是封不住的。
大陸電視劇如此,各類APP也是如此。
咱們經常看抖音,覺得抖音內容千奇百怪,但基本都有個共同點:
還不錯,還能看,其中不乏精品。
這是為啥?因為好作品是萬千垃圾堆出來的。
同樣,好的短影片內容,也是萬千垃圾堆出來的。
我們在抖音每天刷到的幾百個優質短影片,其實是經過演算法從每天2億個影片中篩選出來的。
這才保證了質量和吸引力。
有哪個國家每天幾千萬人在生產內容?
有哪個國家每天能生產2億條短影片?
如此龐大的基數能產出一批精品內容不是很正常嗎?
臺灣的確可以上Tiktok,但問題在於面對各種各樣的文化隔閡,臺灣人發現,還是“陸抖”更好玩。
不僅內容質量高,評論區更是可以無障礙交流!
所以我們在抖音,經常能看到IP是“中國臺灣”的ID在評論(這類一般是真使用者,不是1450水軍,因為水軍一般都是用大陸IP)。
臺灣人都跑到大陸生活、資訊、社交類APP去玩,會產生一個什麼結果呢?
臺灣失去內容創作能力。
沒有內容創作與輸出,就沒有精品誕生。
沒有精品誕生就無法滿足精神需求。
沒法滿足精神需求,臺灣人就只能透過大陸文化產品來填補精神需求。
為啥2022年的時候,臺灣“國安部門”要求禁止抖音,但很快就被民代們集體噴出去了?
就是因為禁了抖音,誰來彌補臺灣的短影片內容需求?
沒有啊!
這不是你禁不禁的問題,而是禁了之後沒有替代品的問題!
禁了也沒用的問題。
如果說臺灣當局能透過砸錢來解決電視劇的問題,那麼像抖音這樣短影片平臺,是民進黨當局砸錢也解決不了的。
只能眼睜睜看著“科目三”這樣的大陸流行文化佔據臺灣。
文化的價值
大陸流行文化風靡臺灣有啥好處?
說實話,有很大好處,其意義,甚至不亞於大陸的六代機首飛。
第一,就是破除資訊繭房。
很多人有點奇怪,在過去,大陸窮,臺灣富,臺灣民意不傾向統一,這能理解。
但現在明明大陸經濟已經遠超臺灣,社會和城市面貌也都遠超臺灣,為啥臺灣人還是不傾向統一?
其實吧,這都是臺灣當局製造的資訊繭房導致的。
在臺灣,民進黨當局透過各種手段牢牢把控著主流媒體。
從電視臺到報刊雜誌,大量親綠媒體充斥其中.
它們宛如民進黨當局的 “傳聲筒”,日復一日地傳播著 “臺獨” 理念、抹黑大陸的言論。
像三立電視臺、民視等,常常罔顧事實,對兩岸交流合作的諸多成果視而不見,卻熱衷於報道一些不實資訊,蓄意渲染 “大陸威脅論”。
當大陸在航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如神舟飛船一次次成功發射、空間站建設穩步推進,臺灣媒體也會散佈諸如 “大陸航天造假”“技術來自他國” 等荒謬言論。
還有在報道大陸新聞時,也在刻意放大大陸落後、不足的一面。
大陸再發達,但臺灣人看不見,又有啥用呢?
在臺灣人的印象中,大陸還是那個住土房子、吃不起茶葉蛋,吃個泡麵都能引發圍觀的的地方啊!
又怎麼能指望他們對大陸有好印象?
現在呢?情況不一樣了。
大陸通俗流行文化,已經跨越了民進黨當局製造的資訊壁壘。
臺灣年輕人透過看盜版大陸都市劇,發現大陸有著遠超臺灣的城建和高樓大廈。
透過看大陸新聞,瞭解到大陸的發展目標和政府施政理念。
還有多樣化的短影片平臺,更是透過直播的方式,讓臺灣人見識到了一個真正的大陸。
這樣一來,流行文化為島內民眾呈現了多樣化的大陸。
透過多種渠道給臺灣人展示大陸的樣貌,實現人不入島,但影片已入島。
人的本性嘛,就是嫌貧愛富,嚮往美好的地方,嫌棄落後的地方。
等臺灣人看到真實的、發達的大陸,會作何感想?
綠營網紅鐘明軒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鍾明軒在大陸短影片平臺上看到了真實的大陸,但又不相信這是真的,於是專門親身來到北京、上海旅遊。
透過網路分享乘高鐵、掃碼支付、遊衚衕等見聞和體驗,發現大陸高鐵有靠背,大陸民眾不僅吃得起茶葉蛋和榨菜,日子過得還挺好。
最後感慨“大陸科技發達”“東西好吃、城市發達、人蠻熱心”“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地方”。
當然,鍾明軒的“反水”遭遇了綠營網軍的大肆攻擊,但這又反過來證明民進黨當局真的在搞綠色恐怖。
第二是維持統派比例。
很多人覺得,就算臺灣人看了大陸電視劇,喜歡大陸APP,也不意味著他們支援統一啊!
就像很多中國人喜歡看日本愛情動作片,也沒見他們喜歡日本啊!
其實吧,這個事不能這麼看。
首先,我們要承認,臺灣內部還尚存一部分統派,但是注意,這個統派,和我們認知中的統派不一樣。
臺灣過去的統派,主張以臺灣為主導統一中國。
用青天白日旗作為中國國旗,用三民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用《三民主義歌》來作為中國國歌。
說白了,這些個傳統的統派,還是蔣介石時代主張的“反攻大陸”那一派力量殘留罷了。
他們支援統一,並不代表喜歡大陸。
隨著民進黨的崛起和本土意識的覺醒,這些統派已經邊緣化了。
你看看那些支援自己是中國人的臺灣人,大部分都是老態龍鍾的老人,一個年輕人都沒有,比例也降到了10%左右。
但問題在於,等這些腿腳不利索的老人都死了,臺獨意識在島內就沒有制衡了。
臺灣很可能發生“急獨”這種惡性事件,把大陸拖進戰爭。
所以,不管怎麼樣,還是要維持一定統派力量的。
現在,有意思的事情來了。
按道理來說,隨著老統派的不斷死去(特別是經歷了新冠之後),臺灣的統派比例應該是急劇下跌才對。
但根據臺灣的民調,統派比例竟然沒有下降太多!仍然在10%左右!
那麼也就意味著,隨著老統派的死去,還有新統派頂了上來。
這不符合邏輯啊!
臺灣的土壤,居然還有新統派出現?
這看似不可思議,但如果我們算算大陸文化輸出到臺灣的時間,一切都可以解釋了。
2012年,《甄嬛傳》入臺。
2017年,愛奇藝開始啟動國產影視內容海外發行業務。
2018年,抖音app攻入臺灣。
2019年,小紅書app進入臺灣。
看看這些時間點,我們也就明白了,這些新統派,就是在大陸流行文化薰陶起來的那一代人,以00後為主。
和老統派相比,這些新統派更為大膽,他們更認可大陸,也更希望大陸統一臺灣。
比如2023年亞太大師運動會上,臺灣跆拳道選手李東憲在上臺領獎時,高舉了一面五星紅旗!
這就是新統派的勇氣。
雖然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還只是開始(抖音火爆起來其實沒幾年,臺灣00後主要是接受的臺灣和大陸雙重文化薰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單方面接受大陸流行文化的10後成長起來,對大陸有好感的群體、新統派的比例還將繼續增加。
這些新統派的存在,就可以穩住正在不斷滑向極獨的臺灣人比例,給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留出時間。
第三是拉近臺灣人心,為未來統一後的治理打基礎。
說實話,在大陸軍事實力完全碾壓臺軍的當下,很多人已經不再討論一旦“武統”解放軍會採用什麼策略收臺。
而是開始思考統一之後如何治理臺灣的問題了。
但是說實話,治臺,比攻臺更難。
為啥?
臺灣畢竟和大陸已經分割了70多年了,而且經過幾十年的敵意宣傳,兩岸人的認知邏輯已經不一樣了,對於社會治理的看法也不一樣了。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香港。
97年香港迴歸後,主權是迴歸了,人心迴歸了沒有?恐怕很多人心裡都有數。
這種情緒在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但一旦出現事端,馬上就會被曲解和放大,進而全面爆發。

明明是維護香港安全的23條,在香港就是通過不了。
明明是打擊犯罪的“引渡”,但在香港人理解,就是“送中”。
明明是大陸在幫助香港解決疫情,但香港人總是覺得是在“搶飯碗”,對大陸護士百般刁難。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預判,解放臺灣之後,面對大陸的一切對臺灣好的政策,臺灣人在美國的挑撥之下,一定會有一個“誤解”“誤讀”的過程。
目的就是讓臺灣動盪不安,逼大陸把相當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臺灣。
讓臺灣不僅成為不了大陸的助力,反而會成為包袱。
甚至不排除,美國會資助武裝一些臺獨死硬分子,和解放軍打游擊戰。
普通臺灣人呢?
就算不支援這些游擊隊,但也不會幫助解放軍清剿這些游擊隊。
面對普遍的敵意,解放軍又不能大面積採取強硬手段。
這反而助長了一些心有不甘的臺灣人的囂張氣焰,更加肆無忌憚地鬧事。
總之,如果不收攏臺灣人心,治理臺灣會遭遇巨大麻煩。
但是,如果我們提前透過文化輸出,徹底佔領臺灣的文化市場。
再潛移默化地影響臺灣人的認知,培養統一民族意識。
同時輔以經濟扶持和產業扶持,最起碼,能少一些臺灣人站起來搗亂就不錯了。
如果再有一些看了大陸電視劇、用了大陸APP的臺灣人起來協助解放軍,那已經算是巨大收穫了。
3 文武之道
前幾天文章分析了,武力統一臺灣,代價非常大。
相比武力統一,文化統一更方便,代價也更小。
當然,光靠文化也不行,還必須輔助以窮臺戰略。
否則臺灣人滿足於現狀,也只會主張“不統不獨”“維持現狀”,而不會心向統一。
所以,只有一點一點把臺灣的優勢產業都幹掉,摧毀一個個臺灣的經濟支柱,讓臺灣經濟無以為繼,臺灣人才會渴求變革。
臺灣人對當局的不滿也會愈發強烈,再加上大陸文化的傳播與滲透,要求統一的聲音也會越來越大。
相比動用武力,文化的滲透才是其來也漸,其入也深。
假如按照目前大陸文化對臺灣的滲透趨勢,再過個6—8年時間,臺灣的統派有可能從目前人群佔比10%左右上升到20%。
屆時就為我們透過北平模式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民意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