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人們的一生總是在尋找成事的方法論,尋找解決複雜問題的鑰匙,但往往找到的鑰匙卻根本就打不開鎖。事實是,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其實都是有標準答案的,我們只需主動搜尋一下,看看那些拿到結果的人是如何解題的跟著學和做就行。
漢惠帝二年(前193),大漢相國蕭何去世,作為功臣中排名第二的齊國丞相曹參順利接手了帝國的相位,掌舵大漢朝。
對於曹參做宰相這件事,人們可能是抱有某種期待的,但讓所有人意外的是,曹參進了相府就將自己泡在了酒海里,將喝酒作為了工作的一部分。更過分的是,他不僅自己喝,還拉著大家一起喝,如果有人來勸他,曹參直接會將其灌醉,根本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就是在看到相府的人在工作時間喝酒,他不僅不勸,反而會積極融入其中。
最終,惠帝選擇主動干預,讓在自己身邊做中大夫的曹窋回家勸勸他父親,結果呢,曹窋被曹參打了一頓。
這件事終於被拿到了朝堂的公開場合來解決,面對惠帝的責難曹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答:“朕乃安敢望先帝乎!”又問:“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答:“君似不及也。”
在一輪問答之後,曹參正式為自己的行為解密:“陛下言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承認了曹參的做法。
這件事其實是惠帝和曹參之間圍繞權力的君臣博弈,暫且不論,筆者重點想說的是曹參為什麼會選擇蕭規曹隨的做法。
曹參任相時,帝國各方面的制度都已經建設完畢,且高帝已經給帝國這輛馬車設計好了軌道:
政治上實行皇權、王權和相權的三權並立;經濟上實行無為而治;軍事上實行偃武修文。
既然方向已經指明,且各項制度都已經制定完備,如果曹參此時選擇主動作為,那麼其行為可能就屬於畫蛇添足,在漢帝國轉變航向迎來更新系統的拐點之前,高帝和蕭何制定好的政策就是最優選,沒有什麼最佳化的空間。
如果曹參動作過多,可能還會使剛剛出海的帝國巨輪在茫茫大海上出現顛簸。
曹參最厲害的一點就是,承認高帝和蕭何的英明,然後篤定地拿著他們的作業照辦。為了保證這套模式能夠執行下去,曹參還主動對相府的吏員進行篩選,那些想大幹一番的都被他放棄,至於那些比較木訥的老實人則被留了下來。
史書記載:參代何為漢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這一點說起來簡單,能做到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任何一個男人都有逐鹿中原駕馭天下的衝動,像曹參這種從戰爭中走出來的人更是如此。他能壓住自己的本能衝動確實了不得。
再說,因為座次之爭,曹參和蕭何後來一直不對付,曹參在繼任相國後更有否定蕭何的必要。但曹參並沒有這麼做,說明他既能認清自己,又有一定的大局觀。
漢帝國的幸運之處就在於,在迎來漢武時代需要最佳化系統的拐點之前,不管是惠帝、呂后,還是文景二帝,都堅定地走高帝和蕭何定好的方向和制度,正因為如此,帝國才平穩地度過了王政向帝業切換的過渡期,有了一定的積累。
也就是說,惠帝、呂后和文景二帝都是拿著高帝的作業直接抄,因此才有了所謂的文景之治。

劉邦和蕭何完成了帝國前半場的制度建設
圖源/劇照
就是之前的劉邦也是直接抄的秦國的作業。漢元年(前206)四月,漢王劉邦前往漢中就國,到了漢中,劉邦就將漢王國由楚制改為秦制,而劉邦憑藉的就是蕭何從咸陽帶來的有關秦國制度的資料。
在之後的歲月中,劉邦團隊在制度層面是持續更新,史書記載:“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
蕭何、韓信、張蒼和叔孫通所依據的正是秦國制度。所謂的漢承秦制就是漢朝在各領域都抄了秦國的作業。
可以肯定,如果讓劉邦集團自己創造一套制度,不僅需要漫長的試錯週期,而且不一定完備、實用,有可能,制度框架還沒搭建起來,漢軍就已經被楚軍給滅了。
劉邦的聰明之處就在於,直接拿起當時最先進的“作業”進行復制貼上。
以史為鏡,我們普通人做事情的最優辦法也是,首先看看自己做的這件事情高手是如何做的,然後照著抄就行。
以自媒體為例,一個初入場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找好對標賬號,找到這個領域內已經拿到結果的頭部選手,然後按照對方已經總結好的方法論直接模仿就行。
你想,既然對方已經拿到了結果,那麼證明其總結的方法論就是契合市場規律的,如果要你自己總結的話,能不能總結出來先不說,可能你總結出來之後,黃花菜都涼了。
普通人做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跟隨策略,先找到行業內已經拿到結果的高手進行模仿,然後成為他,最後再超越對方。劉邦的漢朝一直都在模仿秦朝,最終是超越了秦朝,進化為世界性帝國,就是最好的說明。
我們在抄作業的時候不僅要在方法論上進行模仿,一些技術引數也要直接抄,比如剪輯影片的方法,要麼直接學、要麼直接問,不要自己瞎琢磨,這樣只會浪費時間。
其實筆者寫文章的時候也是如此,經常會看人家的標題是怎麼取的,看人家是如何選材的,有時候也要模仿。
再說做事情。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碰到難題,這個時候我們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看看同樣的事情高手是如何解決的,因為,我們碰到的所有事情別人都遇到過,最優的方法論早就存在。
還是以史為例。公元88年,漢章帝駕崩,十四歲的皇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此時的漢和帝是不能正常行使皇權的,因為其權力都被竇氏外戚所分享。為了破局,和帝就主動在歷史中尋找答案,學習前人打擊外戚勢力的方法論,最終在公元92年以迅雷之勢對竇氏外戚進行了精準打擊,成功奪回了皇權。

漢和帝是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圖源/劇照
和帝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自己沒有瞎琢磨,而是主動在歷史中尋找最優解,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軍事層面也是如此。自從西晉成功滅吳之後,之後北方對於南朝的兼併基本上都是直接抄西晉的作業,包括戰略戰術和用兵時間。經營西域也是如此,後世皇帝只需將漢武帝當年的作業直接拿過來抄就行。
歷史的真相就是,王朝雖然在不斷更迭,但具體的事實際上是在迴圈播放,歷代皇帝解題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在史書中尋找答案,為什麼歷代皇帝都喜歡讀史書,原因就在這裡,就連石勒這種不識字的人都讓人給他讀史書。
唐太宗是參透了這一層,因此才說出了“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的話。
同樣,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跌入各種困境,此時,最好的辦法既不是抱怨,也不是瞎琢磨,而是找個過來人問問,看他是如何解題的。對於此,雷軍就曾說過:“99%的問題,都有標準答案,找個懂的人問問就行。”

雷軍演講截圖
圖源/網路
最忌諱的就是那種不懂裝懂,或者自己瞎琢磨找答案的人。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做了什麼,而是沒做什麼,這個所謂的沒做,就是瞎做。一定要破我執、我見,粉碎基因中的自以為是。
對標職場。如果社交是一個人的短板,那麼你和公司那些社牛多接觸就行,多和他吃吃飯,權當交學費。
還有,如果銷售是你的短板,辦法也一樣,多和公司的銷售冠軍接觸就行,學習他的方法論,既然人家在市場中已經拿到了結果那就證明他的那套方法論是管用的。
千萬不要懷疑,也不要否定,一定要趕緊學習。
包括現在許多創業成功的人,其最初都是在模仿別人的模式、打法,最終成為了對方,超越了對方,這樣的例子大家都能舉出一堆來。
還有,對於你身邊那些才華橫溢的人,你不要嫉妒,也不要輕視,如果你想成為他、超越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接近他,看人家是如何進行高效學習的,如何對知識進行篩選的,你直接取了經複製就行。
當然,任何事情我們還是要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因為,人與人之間手中的牌是不一樣的,我們也要根據自己的現有條件做適當的變通,千萬不能東施效顰。
總之,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任何難題,我們最明智的做法不是內耗、不是自己瞎琢磨,而是學會尋找、篩選對標者,找標準答案,然後照著做。
蕭規曹隨,其實就是在抄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