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律師都曾有過被專利無效行政訴訟折騰崩潰的時刻——證據難找、技術難懂、裁判尺度難預測,每一步都充滿不確定性,讓人焦頭爛額,卻不得不迎難而上。
本文將重點探討律師如何圍繞常見爭議焦點妥善辦理專利無效行政訴訟案件,同時就DeepSeek在類案研究中的輔助運用進行講解。
在專利權的紛爭中,專利無效行政訴訟往往是企業間最激烈的博弈之一,此前寧德時代就因專利被判無效,導致上億索賠付諸東流。
顯然,對專利權人而言,一項核心專利被無效,可能意味著技術壁壘被攻破,市場競爭優勢大打折扣;但對專利無效請求人而言,成功推翻對手的專利,則有助於降低侵權風險,甚至獲得市場主動權。
然而,想成功辦理專利無效行政訴訟案件卻絕非易事,一方面其涉及法律適用、證據收集、訴訟程式、技術判斷等多個難點,同時律師還要學會理清法官針對不同爭議焦點的裁判看法,而技術邊界的模糊、認定標準的不統一,又導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現象的存在。
本次課程,智拾網就邀請中國最大的智慧財產權律師事務所之一——柳沈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邱軍律師,圍繞專利無效行政訴訟實務進行主題授課。
7月5-6日晚19:00
聽課領《專利申請工具包》
👇掃碼0元聽課👇

聽完本次課程,你將學會——
提升專利無效行政訴訟中的證據適用與應對技巧,增強專利確權的能力。
透過深度剖析典型案例,系統掌握專利無效認定的關鍵點與實戰攻防策略。
提升專利無效行政訴訟實戰能力,釐清裁判規則,把握核心認定技巧。


專利無效行政訴訟
——怎樣起訴勝率最大?
隨著公眾對專利保護意識的提升,專利無效行政訴訟案件量呈逐年遞增之勢。
據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披露,2024年全年共授權發明專利 104.5萬件,同比增長 13.5%。專利複審和無效結案 6.7萬件。
龐大的市場需求對律師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承接更多業務的同時,卻也不得不面對與專利無效訴訟相關的各類難點:案件複雜度提升、技術與法律交叉難度加大、證據要求更嚴、司法裁量不確定性等等。
比如,對“公知常識”範圍的界定就一直存在較大爭議。
按通俗理解,公知常識通常指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普遍掌握的基本技術知識,但在具體案件中,哪些技術可以直接認定為公知常識卻始終沒有定論。
例如,一些基礎物理定律、數學公式可以被廣泛接受,但某些行業內的“預設做法”又是否屬於公知常識呢?
由此衍生的證據支援也成為無效程式中判斷的模糊點。
按照《專利審查指南》,如果無效請求人主張某項技術屬於公知常識,原則上應提供教科書、行業標準、技術手冊等客觀證據加以證明,否則可能被駁回。但部分法院或審查機關在實踐中,可能會根據專家證言或推理認定某技術不是公知常識,這種不確定性給案件增加了複雜性。
此外,權利要求的解釋也頗為複雜。
首先,解釋標準如何確定?是採用字面解釋,還是結合說明書、附圖進行系統解釋?法院是否應該考慮專利權人的主觀意圖,還是僅依賴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理解?如果權利要求中使用了模糊性詞彙,例如“優選地”“基本上”“適用於”,應當如何界定其具體含義?
其次,如何確定技術術語的定義邊界?某些行業術語可能在不同技術背景下具有不同含義,比如“奈米級”到底是指1-100奈米的範圍,還是包括更廣的尺度?如果說明書未提供明確定義,法院是否可以參考外部技術資料,甚至是行業標準?
以上種種還僅是專利無效行政訴訟案件中所涉爭議的冰山一角,如何理解裁判視角下的爭議解釋和法律適用邊界是本次授課的重中之重,推薦每個知產律師都來聽!

掃碼0元聽課

聽課領《專利申請工具包》
【課程大綱】
引言:DeepSeek推理模型對於類案研究的幫助
專題一 專利行政訴訟涉及新創性的爭議焦點/裁判規則
1.從“腫瘤靶向治療”案看公知常識性證據的型別
2.從“阻燃織物”案看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對於創造性的影響
3.從卡西歐案看具有協同作用的不同技術特徵作為一個整體技術手段
4.GUI外觀設計案
專題二 專利行政訴訟涉及形式問題的爭議焦點/裁判規則
1.從“二次鋰離子電池”案看數值範圍特徵的支援
2.從“磁共振成像方法”案看權利要求的解釋
3.從“電源支架”案看證據公開性
4.從默克案看無效程式中的權利要求修改
【講師介紹】

柳沈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榮登2023“中國優秀智慧財產權律師榜TOP50”榜單
邱軍先生主要從事智慧財產權訴訟、專利代理、無效和爭議解決,以及智慧財產權策略、智慧財產權相關的合同、專利許可、和專利盡職調查方面的諮詢業務。邱軍先生擅長的專業領域包括半導體工藝和器件(包括儲存器技術)、光學工程(包括微光刻、虛擬現實技術、顯示器技術)、材料工程和機械工程等。
掃碼0元聽課
獲贈學習資料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