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將爺
開局一張圖:

請看清楚了,這是官媒報道,是獨家採訪,是媒體人白巖松在這次開會時說的話。
說實話,我有點不敢相信這報道,不敢相信白巖松會直接用“弱勢群體”這詞來指代年輕人。
憑著我的專業素養,不對,是行業經驗,還真沒想到白巖松這種資深媒體人,會在這場合,在接受採訪時,這樣用詞。
一個敢說,一個敢發。
不論如何,此時此刻,我都要敬南都是個媒體,敬白巖松是條漢子。
即使是在社交媒體,我現在用詞都是極其審慎的。不過,有時我也著急,因為大量語詞,輕易就淪入難以表達的禁區了。
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科班出身者,我愛中國的語言文字。我覺得,敬重語言文字,底線也就是要敬重大眾樸素和自然的表達。
白巖松是媒體人,身後是國家大平臺,還有去開會這種特殊身份,所以,不論經驗資歷還是發聲渠道,都是有影響的。
所以,我真心覺得,這次白巖松大談“年輕人弱勢群體”,是在為中文語詞祛魅,是在用大白話來表真情。
這,是好事。因為“弱勢群體”這詞,不是隨便能用的。
本來,社會本來就是分層的,不論分了多少個層級,歸根結底,也還是強勢之分。
所以,從普遍性講,“年輕人是弱勢群體”,肯定是沒錯的。
畢竟,年輕人絕大多數都得靠自己從底層開始奮鬥,能像江西“周公子”、深圳“北海鯰魚”這樣強勢的年輕人,不多。
說出這樣的真相,並且進行理性求解,才有可能讓更多年輕人打破階層固化,實現代際轉移。
這是時代最需要解決的事。
所以,白巖松能這麼說,令我眼前一亮。
我印象中,似乎已經很久都沒看到有多少人在為白巖松點讚了,反而,這幾年社交媒體上懟他的聲音還不少,各種嘲諷的段子滿天飛。
總之,有說他道貌岸然的,有說他假仁假義的,更多還是覺得他不替老百姓說話,罵他是嶽不群。
對此,我認為應該一分為二看。
一是要自省,二是也有冤。
這年頭,只要成為公共人物,恐怕也沒幾個不被罵的。
我寫文章,算是在專門與惡人壞人死磕的了。但,很多人依然不滿意。
這公號火的時候,我都不敢看後臺,因為不論寫什麼都有人罵,罵的髒話和惡話,有時都讓人生無可戀。
當然,這麼多年被罵下來,我對戾氣和暴行,多少也有些脫敏了。於是,才下定決心,餘生呼喚眾生——祛除戾氣。
網友反感白巖松的,有時確實是因為白巖松的某些論調,不靠譜,甚至挺二的,有的打官腔,確實媚語過頭了。
這個當然應該改。畢竟,媒體人多講點節操,多些道義。
除了價值擔當不夠,我有一陣不喜歡白巖松,就純屬審美偏見了。
比如,我看到白巖松突然眉頭一緊,立馬深沉,作出一幅憂國憂民狀,然後,又迅速恍然大悟,隨後,端出一碗熱騰騰雞湯,變成白大媽的形象。
這種表情與姿態,我實在不適。反正,他眉頭一皺,讓人菊花一緊。

不過,有一說一,在專業基本面上,在體現公共價值上,白巖松也有值得尊重的地方。
我們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就是給人亂貼標籤,亂扣帽子,瞎搞汙名,不夠寬容,不願辯證看事情,有時,就把孩子和洗澡水全給倒了。
很多時候,對人對事,還得就事論事。比如,對白巖松這次強調“年輕人是弱勢群體”,我是激賞的。
我個人認為,白巖松這次表達,還是有勇氣有銳氣的,還是在努力擺脫歌德派的暗影,還是能體現出一些新聞人風骨。
對此,肯定有人不以為然,免不了又要來日決一下老將。
但,我也懶得爭,民粹和戾氣,是時代的惡。
獨立人格的最大價值,還是要將人間清醒轉化為公共利益,而不是做鍵盤俠,一直亂噴。
熟悉我的老鐵知道,在價值觀上,我有一個基本面的判斷——凡是願意為年輕人說話的人,凡是願意把機會給年輕人的人,我認為他們就算壞也壞不到哪裡去。
白巖松這次說“年輕人是弱勢群體”,並且在為解決年輕人生存發展面臨的難題支招,我覺得是好事,是善事。
不妨再看一下他強調的這三點:

我拆解一下,說說我為什麼願意為白巖松這些說法點贊。
第一點,其實是在談年輕人精氣神太“衰”了。
白巖松說年輕人“每天垂頭喪氣,是因為他們沒有成就”,這是說到時代痛點了。
我們這代年輕人,沒有活成昂首闊步、眼中有光的樣子,其實才是社會大痛。
原因是多樣的,白巖松後來揪住“公平”這個點,我認為也是找到根源了。人活著,被打蔫了,多是因為不公。
只可惜,願意跟著他思路分析的人,並不多。
第二點,其實是在說年輕人過得太“卷”了。
我認為,這也是當前社會痛點,“卷”成這樣,恰恰是無效的反證,是很多制度失靈的體現,是人們在把珍貴的生命浪費在無用無聊的事情上。
願意理解年輕人“躺平”,願意尊重年輕人“卷”得無奈,這是一種樸素的道德,是一種悲憫的人性。
第三點,是在說年輕人缺“愛”和“被愛”。
這個點,我看了後,確實是很感動的。
婚戀給這代年輕人的傷害,很可能是被低估了。
而且,不止於婚戀,親情和友情留給年輕人的空間和質量,細說起來也是時代之痛。
不得不說,這些幽微的東西,恰恰是在這樣節點,不容易被宏大敘事關注到的。
一代年輕人活著,如果缺愛,如果不會愛,這個社會就會變得很冰冷。
一個人,精神太“衰”,活得太“累”,又感受不到“愛”,那當然就是最大的弱勢群體了。
這樣的人,活著已是拼盡全力,他們,當然值得被關注和愛護。
春節後,我曾在國內幾個大城市轉悠了一下,有幾次深夜的時候,在車站的廁所,在機場的角落,看到那些倚躺在行李箱上的年輕人,內心無比酸楚。
很多年前,我也曾像他們一樣,四處漂泊,睡過城市的地下道里和公園的躺椅。
我知道那種苦澀的滋味,就像在心裡放了塊汲滿苦汁的海綿,就像是在身體裡放了沉重的鉛塊。
那時,我最清醒自己的身份——我就是一個弱勢群體,我需要被看見,我需要被愛。
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說實話,這次我就算招罵,也還是要說,白巖松敢說“年輕人是弱勢群體”,其實也還是挺猛的。
PS:全文完。共2225字。昨天我掛了《北上》連線,沒想到網址打不開,讓大家費心,很多人沒買成,我今天再發一下,在此說聲感謝支援了。這幾天考慮天氣原因,我就寫得簡單點了,但,也不想停更。
因為去年我忙,沒大寫公號,現在平臺改演算法推薦,我都不知道如何啟用喚醒這號了,流量太差了,只能懇請大家“點贊、轉發、在看”三連了。也希望能回到前幾年,再寫些對得起大家期待的文字。請大家掃下面二維碼,加好友以保能及時找到我,謝謝各位!

請歡迎關注人格志影片號,方便我們在直播間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