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央視主持人被曝頭髮花白蒼老難認,曾被病痛折磨暴瘦50斤,康復後直言妻子是他人生的救贖

《遮蔽力》暢銷2.7萬冊,加印6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如今,白巖松頭髮雖白,步履依舊堅定。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生的低谷並不可怕,關鍵是找到內心的光芒,做愛做的事,與愛的人同行,人生才彌足珍貴。
富書作者:雷利(富書團隊)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收聽音訊見留言區

前段時間,白巖松頭髮花白的照片在網上流傳。
這位一度以犀利言辭和深刻見解著稱的新聞人,如今已經56歲,照片中的他面露滄桑。

曾經的他坐在主播臺上意氣風發,卻在事業的巔峰遭遇了生命中的至暗時刻。
抑鬱症的侵襲讓他從80公斤暴瘦至55公斤,身心備受煎熬。
那段時間,他失眠、斑禿,甚至對生命感到絕望。然而,正是妻子朱宏鈞的支援與愛為白巖松點燃了希望。
他曾坦言:“我今天的一切,離不開妻子的救贖。
後來的白巖松,不僅重新回到了事業巔峰,而且把新聞做得更出彩。
今天,讓我們走進白巖松的故事。

1968年8月20日,白巖松出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他的母親是一名教師,父親是一位工人,舅舅、舅媽、姑姑也都在教育行業。
耳濡目染之下,白巖松自小與書本為伴,童年時,他經常沉浸在書海中,書籍成為他最大的精神寄託。
8歲時,父親因肺癌去世,留下母親獨自撫養他和哥哥。
家庭的重擔落在母親肩上,而白巖松也展現出早熟和懂事的一面。
冬日裡,他挑著水桶走兩公里為家裡取水;課餘時間,哥哥和他總是主動承擔家務,減輕母親的負擔。這種生活的艱辛,反而鍛鍊了他的韌性和堅持。
1985年,白巖松考入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大學期間,他不僅成績優異,還熱衷於踢足球,享受團隊運動的樂趣。

白巖松上大學後,有一種家國情懷在他的心裡紮根。他曾說:“經歷過80年代的大學生沒辦法只關注自己,我們和國家、時代有一種隱秘的關係,大多數人都有一種衝動和願望,希望這個國家變得更好,希望這個時代變得更好,希望自己能為這種改善去做點什麼。”
1989年,他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廣播報》實習。
白巖松的工作地點離學校約30公里,為了準時上班,他每天凌晨5點起床,搭乘學校的班車趕往單位。
抵達後,他會在桌子上小憩片刻,隨後開始打掃衛生、打水、吃早飯,然後投入一天的工作。

每天的忙碌讓他睡眠不足,甚至在車上睡過站。然而,正是這份堅持為他贏得了同事和領導的認可,幾個月後,大學畢業的他憑藉出色表現得以留任。
儘管進入了新聞行業,但白巖松最初的工作是編輯報紙,而非他熱衷的廣播或電視。
這並未令他氣餒,他堅信:“命運的改變與機遇的獲得,是從一件又一件小事開始的。
他用心對待每一項小任務,不斷積累經驗。

1993年春節後,他接受崔永元的邀請,加入新創節目《東方之子》,並逐步從幕後策劃走到臺前,嘗試主持人角色。
在《東方時空》,白巖松與陳虻、孫玉勝、敬一丹、水均益、方宏進、崔永元等人成為搭檔。

欄目創辦的頭一年,組裡有近二十人都租住在北京六里橋一個有七八間房的半地下室裡。

在這個平臺上,他參與了諸多重大事件的報道,包括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1997年香港迴歸、1998年抗洪救災以及1999年的澳門迴歸和國慶五十週年慶典。這些經歷,讓他迅速成長為備受觀眾喜愛的新聞主播。

1999年,白巖松獨立創辦新聞節目《子夜》,從策劃到錄製事無鉅細都親自把控。
忙起來,他一口水都顧不上喝,同事幫他買的盒飯往往都放涼了,白巖松才能騰出時間吃一口。
那段時間他每天都感到深深的疲倦,但當深夜躺在床上時,他又翻來覆去睡不著。
白天高強度的工作加上晚上休息不好,很快白巖松的身體就垮了。

他經常食慾不振,精神瀕臨崩潰。體重從80公斤驟減至55公斤,脫髮嚴重,每次洗頭時頭髮都大把大把地掉,後來甚至出現了斑禿。
他曾坦言:“我當時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價值,甚至想過自殺,但我害怕妻子、孩子、父母和朋友承受失去我的痛苦。”
經過診斷,他患上了重度抑鬱症。
而他的妻子朱宏鈞在他最脆弱的時候,成為他最大的依靠。

在中國廣播報當記者時,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朱宏鈞,朱宏鈞是江蘇鎮江人,一個長相清秀溫婉的南方姑娘。
兩人相識於1990年北京亞運會期間。作為搭檔,白巖松與朱宏鈞共同參與採訪活動。
那時,朱宏鈞的清秀與體貼讓白巖松怦然心動。然而,他遲遲未能表白,直到一次深夜工作結束後,他借用工作證租了一輛腳踏車,載著朱宏鈞回住處。

到了宿舍樓下,他終於鼓起勇氣表白:“小朱,從遇見你那天起,愛情的種子就開始在我心裡萌芽了。未來,我希望與你共同攜手前進。”
朱宏鈞聽完轉身上樓,白巖松一度以為遭到拒絕。其實朱宏鈞也對他有好感,但感情不是小事,朱宏鈞還想了解父母的想法。
面對這段戀情,起初朱宏鈞的父母是反對的,認為北方男孩不夠溫柔細膩,但白巖松並未放棄,他用實際行動打動了朱宏鈞。
有一次,白巖松聽說朱宏鈞的門鎖壞了,每天晚上都會咯吱咯吱響,一個女孩子睡覺時很不安全。
於是,白巖松立馬帶著工具,幫朱宏鈞的門鎖給修好了。那一刻,朱宏鈞似乎明白了自己心意,她覺得白巖松是個溫暖體貼的男人,也值得自己去愛。

為了讓朱宏鈞的父母滿意,每當朱宏鈞的父母來到他的住處時,他都把家裡收拾的一塵不染,照顧周到,又買菜又做飯,忙前忙後。
最終,朱宏鈞的父母同意兩人走在一起。
1997年,白巖松與朱宏鈞結婚。婚後,朱宏鈞不僅是他的愛人,更是事業上的良師益友。
剛當主持人時,白巖松一個月工資200元,根本沒有錢買西服出鏡,第一件西服還是朱宏鈞幫他借的。
白巖松沒有學過播音,因發音不準和錯讀字,工資常被扣光甚至倒貼幾百元。
壓力之下,他一度想放棄主持工作。
朱宏鈞得知後及時安慰他,她說萬事開頭難,願意陪白巖松共同渡過難關。她積極幫他改正不足,不僅將生僻字和多音字整理成冊供他練習,還請播音專業的朋友幫忙矯正普通話,為提升語速和口齒清晰度,她甚至建議白巖松含石子練習繞口令。
在朱宏鈞的悉心幫助下,白巖松的主持能力逐漸提升,事業也逐漸起步。

然而,事業的成功伴隨著極大的精神壓力。1999年,他的抑鬱症愈發嚴重。在這段艱難時光裡,朱宏鈞始終陪伴在他身邊。
她堅持每天在便利貼上寫滿鼓勵的話語,提醒他保持積極心態。為了讓白巖松獲得良好的休息,她將家裡的拖鞋全換成了軟底,以免噪音干擾他的睡眠。
有一次,白巖松熬夜工作到深夜,出門時恰好遇見還未入睡的朱宏鈞。他好奇地問:“這麼晚了,你怎麼還沒睡?”朱宏鈞笑著回答:“只有等你睡了,我才能安心睡覺。”這句簡單的話語深深觸動了白巖松,讓他感受到妻子的支援和愛。
與此同時,白巖松自己也在努力克服病情,他透過堅持讀書、鍛鍊身體、接觸大自然等方式讓自己從抑鬱情緒中慢慢擺脫出來。

這個過程十分漫長,經常在他覺得自己已經康復的時候,隔一段時間,他的心裡又會出現鬱悶、恐慌的情緒。
斷斷續續,白巖松的抑鬱症持續治療了很多年。在這期間,他認為對他幫助最大的就是讀書,他曾說讀書就是讀自己,在讀書的過程中,他認識了自己的缺陷,學到了提升的方法。
當量變達到質變,他便想清楚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思緒一下子寬闊以後,抑鬱情緒相應的就減少了。
除了他自己,妻子、父母和朋友對他的時刻關照和無私付出,最終幫助白巖松逐漸走出抑鬱的陰影。
他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也更加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回憶這段經歷時,白巖松感慨道:“我有這麼多愛和關心,為什麼還要抱怨和放棄呢?”

2001年,白巖松毅然停掉了所有節目,辭去三個欄目的製片人工作。他坦言:“我在一夜之間都辭了。” 開啟了一段長達一年的自我沉澱與學習旅程。
在這一年裡,他主動面對自己的短板,著力提升技能。例如,他認為自己的古文基礎薄弱,便從蔡志忠的漫畫版經典入手,逐步深入學習,同時練習毛筆字。他還意識到英語水平的重要性,即使年過三十,仍報名學習外語。

透過這段經歷,他不僅彌補了專業能力上的不足,也明確了自己未來的方向。
2003年,他重回熒屏,開始主持《新聞週刊》,隨後從2008年起擔任《新聞1+1》的主持人,轉型為新聞評論員。他以敏銳的洞察和直言不諱的風格,直指社會問題,贏得了公眾的信任和認可。在新聞評論中,白巖松不避諱得罪人。

他曾直言:“一個不得罪人的新聞評論員不是合格的新聞人。如果所有人都喜歡你,那才是新聞人的悲哀。”他的批評不僅針對不作為的機關單位,還對一些不合理現象予以公開質問。這種勇敢的態度讓他在業界樹立了獨特的形象。
面對許多同行如崔永元、柴靜、張泉靈的離職,他始終選擇堅守央視。當被問及原因時,他堅定地回答:“新聞還在這,我就在這。”
此外,白巖松熱衷於培養新聞人才。從2012年起,他每年在國內多所頂尖高校招收研究生,以“白氏教學法”培養學生。他的課程內容不僅涵蓋新聞理論,還包括音樂、電影和紀錄片等多元文化。

他認為,只有具備廣闊視野和深厚底蘊的人,才能在新聞事業中保持韌性和持久力。透過他的指導,許多學生走上了新聞崗位,為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他的學生靜娛如今在北京電臺當主持人,學生澤華如今在廣州電視臺工作……
2016年裡約奧運會,他曾調侃中國代表團的服裝像“西紅柿炒雞蛋”,也幽默點評三胞胎選手參賽馬拉松:“一人跑一段,還以為是一個人跑的呢。”他的輕鬆風格不僅緩解了觀眾的緊張情緒,也讓賽事報道更加生動有趣。

2018年世界盃時,他戲稱:“這次世界盃,中國除了足球隊沒去,剩下的基本都去了。”幽默風趣的主持人再次令觀眾對他刮目相看。
作為一名資深記者,白巖松幾乎參與報道了近二十幾年所有重大事件:從中國第一次申奧到東京奧運會,從中國入世談判到貿易摩擦,從香港迴歸到汶川地震,從南聯盟大使館被炸到北京奧運會,從98年特大洪水到新冠疫情。他的出現也常被觀眾調侃為“大事的訊號”。

也正因為在新聞界的努力工作,他還曾在2000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2001年破格晉升為高階編輯;2009年,獲得“華語主持群星會年度終身成就獎”;2010年,獲得“優秀播音員主持”獎等獎項。
即便如此,白巖松身上有很多地方都沒改變,或者說正是這些堅持才讓他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網際網路時代,白巖松很少使用微博或微信,如今仍習慣手寫稿子。
他認為手寫更能契合思維方式,避免因電腦技術而中斷思路。他對社交媒體的態度也頗為獨特:“我不需要知道別人怎麼活,我只需想清楚自己該怎麼活。”
在日常生活中,他將鍛鍊作為放鬆的重要方式,每週踢球、跑步已成為習慣。他尤其鍾愛長跑,不為減肥或比賽,而是享受自由呼吸和與自己競賽的過程。

從44歲開始,白巖鬆開始每週長跑,每次5公里以上。他年輕時是短跑選手,曾獲不少獎項,但長跑讓他更加享受與自我的對話。他將長跑的精神帶入職業生涯,堅持在新聞領域深耕,拒絕嘗試其他可能更“輕鬆”的崗位,他說:“在60歲之前,我會按長跑的方式做新聞。”
除此之外,他依舊熱衷讀書,他曾參與主持多個讀書活動,並出版過《痛並快樂著》《幸福了嗎》《白說》等10餘本書籍。

他最常建議年輕人的興趣愛好就是讀書,他說:“人生是一個圍棋盤。當你讀書很少時,棋盤上的棋子很少,不成勢。當你讀了足夠的書,棋盤上的棋子連在一起,就是成勢了,人生也成勢了。”
雖然工作忙碌,但他始終關注家人。妻子朱宏鈞為家庭的穩定和兒子的成長提供了強大的支援,兒子白清揚在家庭的教育下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優秀的青年。

白巖松從小教育兒子要寬容,不要在乎考不考第一。他不想讓兒子在成績上與同學過分攀比,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不利於健康成長。
他經常和兒子說人生不是競賽,也不必爭第一。這樣的教育觀念獲得大量家長推崇。
在日常生活中,白巖松也很注重言傳身教,在他的家裡,他和妻子很少看電視、玩手機,而是經常讀書和聽音樂,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白清揚也自然而然愛上了讀書和音樂,很小就讀完了金庸全集,在聽英文搖滾樂時還學會了不少英語表達。

小學畢業後,白清揚考入北京市重點中學景山中學。升入高三時,他被倫敦國王學院錄取,選擇歷史專業,專攻蒙古史。
2020年疫情期間,白巖松持續關注社會熱點,採訪鍾南山、李蘭娟等專家,為大眾傳遞真實資訊。

他在新聞釋出會上直面提問武漢市委書記,關注物資分配和疫情進展,展現出新聞人的責任與擔當。
2023年夏天,白巖松以亞運會火炬手身份現身杭州,滿頭白髮和臉上皺紋讓網友感嘆歲月流逝,但他的堅定目光依舊充滿力量。
他提到,希望在2024年之後能夠退居幕後,為年輕一代留出更廣闊的舞臺。
在光鮮的主持臺背後,陪伴與理解是一劑解藥,妻子朱宏鈞用默默付出守護了白巖松的世界,兒子白清揚也讓他的生活多了許多溫情和美好。
如今,白巖松頭髮雖白,步履依舊堅定。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生的低谷並不可怕,關鍵是找到內心的光芒,做愛做的事,與愛的人同行,人生才彌足珍貴。
掃碼進讀者群
作者簡介:雷利,富書團隊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遮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責編:香克斯,排版:雷利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選 關注富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