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母女畸形關係曝光引熱議:兩個人的床上,睡不下三個人

文:水木先生&卓絕
來源:水木先生說(ID:shuimujunshuo)
01
看到一檔家庭關係調解節目,挺奇葩,也挺有警示意義。
來訪是一對母女,四川成都人。
母親年近六旬。
女兒英子34歲,研究員,宅女,沒什麼社交。
母女關係當下最尖銳的問題,在於英子的婚事。
就學業來講,英子很優秀,是當下社會前5%的人。
學歷博士畢業。
持有十級鋼琴證。
但這樣的超級學霸,感情卻始終不得志。
母親急了。
幾年時間,逼著英子進行了五十多場相親。
英子疲憊不堪。
結果也不盡人意,幾十場相親,全以失敗告終。
母親很抓狂:一定是你眼光太挑!
女兒:不,是他們看不上我,嫌我太醜。
聽到母女這番對話,我有點費解。
英子外觀說不上美,卻也說不上醜,相貌平平而已,人群的大多數。
英子情感不順,更有可能是跟自身性格有關:性格自閉,缺乏自我,情緒不穩定。
說到這,就得聊下英子的童年。
英子是單親家庭,自幼跟母親生活。
單親家庭的親子關係很容易有個BUG ——母親把全部時間、精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從而體現出很強的控制慾。
細節一,母親不允許女兒愛美打扮,心思必須全部用於學習。
從小到大,英子衣櫃的衣服只有三種顏色:黑白灰。
因為母親價值觀是:
純樸美才是真的美。
整天想著打扮,哪有心思學習。
你看街上那些女孩,打扮花枝招展的,不三不四,看到我都噁心。
英子偶爾也有反抗,擅自買來一件花裙子。
母親見了,二話不說,用剪刀讓花裙子變成了“碎裙子”。
細節二,母親要求女兒對自己不可以有任何秘密,一切聽從自己安排。
讀中學時,英子有寫日記習慣。
有一回,英子在日記裡記錄自己對一個男生的情愫。
這只是單方面的暗戀,無其它。
可英子沒想到,母親一直都有偷看自己日記的習慣。
這事知道後,母親大發雷霆,嚴厲斥責:好好讀書,不可以早戀!
訓斥完,轉身就去班裡找老師談話。
委託老師看好自己女兒,一旦有“早戀痕跡”,要及時阻止。
細節三,母親習慣性打壓、貶低女兒。
英子在節目上跟母親對峙,傾訴過去委屈。
母親非但沒意識到自己問題,還當眾揭女兒傷疤——
英子曾跟一個男生有幾個月的短暫交往。
英子愛得死去活來,不料對方卻是個騙子。以開公司名義問英子借了幾萬塊錢,然後跑路了。
母親揭女兒傷疤,只為論證自己極端的教育方式:
“我不管你,你指不定就要廢了!”

節目調解現場,英子情緒幾度失控。
或泣不成聲,或歇斯底里吶喊。
現場心理專家給英子母親建議:
你女兒很不快樂。
她這種精神狀態,叫偶發性歇斯底里,遲早會被你毀掉。
往事不堪回首,也無法改變。
英子現在就一個訴求:不相親了,以後自己要不要結婚,跟誰結婚,也都不需要你插手。
到節目尾聲,母親依然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
“哪有像你這麼大的人,還不結婚的?不相親你倒是談啊……”

英子淚崩。
這時,在場一位嘉賓老師(男)直擊問題關鍵:
如果換作是我,我也不敢娶你閨女。
為什麼?因為有你這樣的丈母孃,婚姻肯定不會好過。

情感調解節目,故事真實性很容易遭到質疑。

這次有點不同,很多觀眾態度是:


舞臺呈現的可能是“節目效果”,但類似的事件確實是好多家庭的“真實”。
底下共鳴無數。
“我媽對我的控制慾跟節目有的一拼,無數次想了結自己。”
“我同學就是這樣,大學是她媽媽選的,工作是她媽媽找的,老公是她媽媽挑……”

02
論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弊端,控制慾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狗十三》電影裡,李玩喜歡養狗。
可某天放學回來,發現狗不見了,家人說:
“養狗不好,影響你學習,我們送屠宰場了。”

李玩恨到咬牙切齒。
馬思純主演的一部劇裡,有一段揪心臺詞。
“我和你在一起,就是為了氣我媽。我媽越不喜歡你,我越要跟你在一起。”
殺人犯吳謝宇,也是這種病態親子關係下的犧牲品。
吳謝宇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中考全市第二。
入讀全市最強高中後,成績依然遙遙領先,基本穩居保持第一第二。
2013年,又毫無懸念考上北大。
高智商,勤奮,無可挑剔,這是大家對他最多的評價。
可是,這樣的超級學霸,卻在讀大學期間犯下弒母的重罪。
瞭解吳謝宇原生家庭發現,沒有界限的母子關係,是這場悲劇繞不過去的“因”。
謝天琴中年喪夫。
之後沒有再婚,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培養孩子身上。
吳謝宇是很配合,只是,卻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他說:我只有考出好成績,才能讓媽媽開心,讓媽媽驕傲。這是我唯一的意義。
相關採訪截圖
謝天琴把自己人生意義全部寄託於兒子身上。
吳謝宇也活成了媽媽的全部。
2013年,吳謝宇考上北大。
之後離開老家,奔赴北京開始新生活。
都說青春期孩子最叛逆。
可吳謝宇不同。大學期間,他居然每天都要跟媽媽打電話。
其宿舍好友透露:
吳謝宇跟他媽媽聊得都是一些很細的事。每次考完試都會對卷子的答案。
平時還會報賬,今天在食堂吃了東西,幾塊幾,在超市買了什麼,幾塊幾,報得特別細。
關於吳謝宇反常行為,室友講過一個細節。
大學同學見面,一般都是打個招呼就行。
可吳謝宇不一樣。
不管是誰,熟不熟,他總是會走上前,很熱情的拍一拍對方肩膀。然後點頭問好。
其室友評價:我覺得他一直在討好別人。
至於吳謝宇為何會討好別人,從精神分析心理學不難解釋。
小時候,他跟媽媽相處模式就是“沒有自我,只有討好”。
禮貌是為討好媽媽。
靠年級第一也是為討好媽媽。
成年後,他自然會本能用這一套相處模式,來投射到所有人際關係中。
吳謝宇沒有自己精神核心。
以至於入讀北大後,他精神內耗變得極為嚴重。
吳謝宇在獄中直言:
雖然上了北大,但我總覺得媽媽對自己很失望。
大學裡我再拼命讀書也拿不了第一名了。
我覺得我對媽媽的最後一點意義都消失了,大學裡我一天天活得越來越累,越來越痛苦,越來越覺得沒意義。
相關採訪截圖
沒有界限就沒有獨立。
沒有獨立就意味一個人要始終揹負著另一個人的期望,他不能為自己而活。
這樣長大的孩子,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
1,認同這種控制,沒有自我,精神被閹割了。
比如媽寶男。
比如很多缺乏主見的巨嬰,做什麼都得先問下爸爸媽媽的意見。
2,爆發,對抗,和家庭關係撕裂。
如青春期嚴重叛逆的孩子。
如有些父母眼裡的“不孝子”。
如一些自甘墮落的成年人,以此來報復當年極端控制自己的父母。
更有極端者,如吳謝宇,徹底走向毀滅。
作家龍應臺有句話說得好: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意識到這一點。
愛是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愛是放手,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上一代人的使命的延續。
– END –
* 作者:水木先生&卓絕,來源:水木先生說(ID:shuimujunshuo),剖析社會,分享教育觀,與500萬讀者一起成長。有溫度,有深度,有態度。每晚21:21,與你不見不散。讓我們的呼聲,成為推動世界改變的音浪。
青年計劃
一個清醒的公眾號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青年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