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懷二胎,她撕碎所有「好媽媽」劇本

最近,我因為一部輕喜劇,哭完了兩包紙巾,就是這個《180天重啟計劃》。
劇名可能大家還不熟悉,但導演之前的幾部作品,《三悅有了新工作》、《裝腔啟示錄》、《我在他鄉挺好的》很多人肯定已經耳熟能詳。
這次的《180天重啟計劃》聚焦在母女關係議題,延續了李漠導演一貫的細膩溫情,也有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部分。
首先,劇情設定很新穎:28 歲的女兒(蘇蘇)失業回家啃老,歪打正著陪護 48 歲懷孕的二婚媽媽(吳儷梅)生產,她們在這個過程中也去重新理解自己作為媽媽和女兒的身份。
其次,人物設定也很新穎:吳儷梅不再是一味犧牲和奉獻的母親,而是有著強烈的自我主體性。她有美滿的婚姻但她偏要離婚;在接近 30 歲的年齡一邊打工帶娃,一邊讀書考學;48歲重組家庭懷二胎……
主打一個永遠不按常理出牌,社會時鐘和「好媽媽模板」對她是完全失效的。
更有意思的是,吳儷梅懷孕後,她自己的媽媽(也就是蘇蘇的外婆)也來陪護,於是,三代同堂,貢獻了大部分的笑點和淚點,尤其是二位老戲骨演員太強了,她們一哭,我就跟著哭,根本停不下來。
三代人的相處,打開了觀眾對於「母親」和「女兒」之間關係的三重想象,她們是世界上最理解和心疼彼此的人,也是一言不合就劍拔弩張的敵人,更是託舉彼此的最堅實的後盾。
媽媽是女兒的
第一個偶像
吳儷梅在大學時未婚先育,決定輟學結婚生子,丈夫帥氣多金也很愛她,錢都往家裡拿,沒出軌也沒犯錯,但結婚幾年後,吳儷梅鬧破天都一定要離婚。
原因是,婚後她一直在當家庭主婦,丈夫是她唯一獲得資訊的渠道,她羨慕西餐廳裡穿著西裝談生意的職業女性,也想自己闖出一個嶄新的世界,但她每次和丈夫傾訴商量,換來的都是丈夫的退縮、迴避和不理解。
她堅決離婚,淨身出戶,高中學歷的她在市場上去和大學生競爭,一邊帶娃,一邊打工,一邊讀書考試。
很多人看到這兒會覺得,當媽的總該為孩子想想吧,怎麼沒有生存能力就敢離婚,讓孩子跟著自己受苦?
的確,蘇蘇跟著吳儷梅受了不少苦,比起肉體上的苦,蘇蘇更多的是不理解:不理解媽媽為什麼非要離婚,不理解媽媽為什麼喜歡去舞廳跳舞,不理解為什麼別的媽媽都打扮樸素端莊,只有自己的媽媽塗大紅唇穿短裙。
但吳儷梅從來沒有因為蘇蘇是小孩,覺得她什麼都不懂,就懶得和她說,相反,母女間有大量很細膩的對話。
蘇蘇問媽媽為什麼要離婚,結婚不是一輩子的事情嗎?吳儷梅說,如果不離婚,我會很不開心的,當你的媽媽是一輩子的事,但當別人的妻子,不一定的。
蘇蘇問媽媽為什麼這麼喜歡去舞廳,吳儷梅說,每次去舞廳都有人邀請我跳舞,這個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好像沒有那麼糟糕了,我想要跳到我自己也喜歡自己為止。
吳儷梅並不強大,她的脆弱一覽無餘,但依然生猛地扎進平凡的生活和勞作裡,蓬勃生長的主體性和逐漸旺盛的自我實現的願望,也註定與母親身份有所衝突。
蘇蘇在作文裡寫:我的媽媽是從雲中墜落的仙女,她穿著素雅,不事打扮,但是人人看到她都忍不住嘖嘖稱奇。
但吳儷梅並不迎合蘇蘇的想象,而是說仙女應該燙爆炸頭,塗黑色的口紅,渾身亮閃閃。
這是一個典型的「理想化破滅」時刻,媽媽作為仙女、作為自己的偶像,從神壇上跌落,但這也是個體成長的重要時刻,孩子對媽媽逐漸從一種表面化、幻想性的聯絡中走向更加真實和深刻的關係,這種「恰到好處的挫折」也能幫孩子發展出心理韌性,學會面對世界中的不完美。
在蘇蘇成長過程中,伴隨著對於這個「不完美媽媽」的接納,她不再要求媽媽打扮成素雅的仙女,而是說,我喜歡你亮閃閃的裙子。
長大後的蘇蘇在面對母職話題時也永遠憤憤不平,父親人到中年依然不理解當初吳儷梅為什麼非要和自己離婚,蘇蘇說,我知道她坐在這個沙發上抹過多少次眼淚。
在戲外,很多觀眾也對於吳儷梅的離婚很不理解,覺得劇中的丈夫已經比現實中絕大部分男的做得好了,怎麼就非要離婚?
的確,影視劇裡的離婚,總是要麼因為出軌,要麼丈夫極度惡劣,壓迫、控制妻子,卻很少能見到一個還算幸福的家庭主婦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覺醒,在丈夫不理解自己後決定出走。因為大家普遍認為,只要給一個女人愛、給她錢,就足夠了,就已經超越絕大部分男人了。
更具有爭議的是吳儷梅 48 歲懷二胎,戲中人不理解,戲外觀眾也不理解。
不能否認劇情設定確實有誇張的部分, 48 歲生育要面臨的風險確實很大,吳儷梅也並沒有給出很堅實的、非生不可的理由。在這個鼓勵女性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時代,這種設定確實非常不討喜。
但結合吳儷梅兩次懷孕,或許能看到女性成長的兩個階段:
第一次是未婚先孕,她在對婚姻還沒有清晰認知的時候就成為了母親,被困家庭很多年,可以說,生育毀掉了她的人生。
而第二次懷孕,是她基於自己的主體性做出的清醒決策,她充分地知道自己要面臨什麼風險,也甘願承擔這些代價。
這部劇給我們塑造了一個更新的樣本:女性在面臨生育選擇時可以是主動的,清醒的,能夠自我負責的,即使別人說她「48 歲懷孕,當媽的沒有當媽的樣,自私自利」,她也能堅定自己,只是因為她想這樣。
媽媽和女兒
也是相愛相殺的宿敵
這部劇中的吵架戲很多、很碎、但也很好看,甚至讓人想忍不住來盤瓜子邊磕邊看,因為足夠真實和細膩,懷疑導演是不是在東亞母女身邊都裝了竊聽器。
在不擅長表達柔軟和溫暖的東亞家庭裡,心裡的擔心和牽掛,到了嘴上總會變成了惡語相向。
蘇蘇知道母親懷孕了,第一反應是「高齡產婦太危險了」,第二反應是分離焦慮:「擔心媽媽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孩子後,就不愛自己了」。
但是話到嘴邊卻變成了:這個孩子斷了我的財路,我怕 Ta 把我媽的錢分走。
在媽媽面前說:你老來得子我是全力反對的,你這個人做事情是向來不靠譜的。
在別人面前卻全力護短:這有什麼不妥的,她懷不懷上跟你有什麼關係啊。
而這種擰巴的表達方式,往上要追溯到外婆。
外婆這個角色更像我們 80、90 後的母親,她更傳統,更在意臉面。吳儷梅未婚先孕,外婆覺得她丟人現眼,在婚禮上對她極盡羞辱。
但聽到有人在背地裡蛐蛐她女兒,就去詛咒人家斷子絕孫。主打一個:我自己的女兒只有我自己能罵。
外婆的貶低嫌棄也成了橫亙在母女心頭的一根刺,二人因此鬧僵,導致外婆沒有機會在吳儷梅第一次生產時在旁邊照料,所以現在二胎,她可要抓住機會好好彌補女兒。
怎麼彌補呢?趁女兒睡著後偷偷關掉空調;拿走妊娠油,讓女兒用菜籽油塗肚皮;女兒上廁所要蹲守在門口,防止滑倒了沒人扶;一大家子一起吃飯,要單獨給女兒開小灶。
三個人在醫院聽著胎心的心跳時,外婆第一個淚目了,平時嚴謹認真的她像個頑皮的小孩一樣用手機偷偷錄下 B 超裡的胎兒,走出房門翻看才發現都沒對上焦。
外婆愛女兒的方式是一股腦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塞給吳儷梅,這種「為你好」的努力,對於主體性超強的吳儷梅來說,反而是負擔。
外婆和吳儷梅真的像極了我們和之間擰巴的關係:很久不見很想念,多相處幾天又有邊界融合的焦慮,總覺得父母在干涉和破壞我們的主體性,只好保持距離。
外婆的愛很笨拙,也很具體,是女兒上大學時,她讓女兒一定要帶上的 10 斤棉被,是塞了豬蹄後就關不上的行李箱,是女兒打噴嚏漏尿時,她第一時間從脖子上摘下擦拭的那條圍巾。
但在母女關係裡,愛,從來都不能抵消言語刺出的利刃。
外婆被勸退,在臨別前的合照裡,蘇蘇依偎著外婆,很親密,而吳儷梅和外婆之間,卻總是隔著微妙的距離。
外婆去世後,吳儷梅和蘇蘇翻看外婆的日記才發現,年輕時候的外婆也有好多好多夢想,但夢想隨著日子一天天過、一天天消磨。後來的她圍繞丈夫轉,圍繞孩子轉,日記中很少再提及她自己了。
外婆不是生來就是外婆,媽媽也不是生來就是媽媽,在主線劇情之外,我們得以透過一些碎片去窺探她們的前半生,這樣的時刻特別難得,是女性和女性、也是媽媽和女兒之間真實的「看見」,不是作為一個標籤,而是作為一個生動立體的、真實的人被看見。
不僅是母親賦予女兒生命
女兒也在託舉母親重生
有太多作品在歌頌母愛,但很多人忽略了,每個小孩都是無條件天然愛著母親的,依戀理論認為,嬰兒對養育者的愛和依戀更是與生俱來的。被吳儷梅的愛滋養長大的蘇蘇,把從母親那裡學到的愛和勇氣,重新用在保護母親身上。母親和女兒,是最小單位的 girls help girls。
吳儷梅懷孕,最忙活的人不是二婚丈夫,而是蘇蘇。她想盡辦法纏著醫生了解高齡產婦有哪些風險,還要親自去儀器上體驗分娩的痛苦,痛到五官變形大喊:吳儷梅,這麼疼你還要再生一遍啊!
吳儷梅像看傻子一樣看她:別犯病了,醫院可以打無痛。
陪吳儷梅去做 B 超,蘇蘇會想象著在自己還在吳儷梅肚子裡時,吳儷梅會不會也是一樣在期待著她的出生。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出生是被歡迎的、是備受期待的,這會大大提高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從心深處產生一種「我是值得的」信念,也相信人生是值得一過的。
吳儷梅忽然大出血,醫生問具體情況,吳儷梅的丈夫支支吾吾半天說不清楚,蘇蘇張口就來,她記得吳儷梅身體發生的所有狀況,既往檢查單也都拍照留底,以備不時之需。
吳儷梅曾給蘇蘇寫過一首詩,內容是這樣的: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他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卻仍不準備獻給你我的一生
這是我的固執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這或許很接近心理學中所說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吳儷梅從不要求蘇蘇要長成某種她期待的模樣,不要求蘇蘇延續她的夢想,而是支援蘇蘇成為她自己。
所以蘇蘇也用習得的方式愛著吳儷梅:即使覺得 48 歲懷孕很危險,即使擔心自己的愛被分走一半,但她依然竭盡全力,支援吳儷梅成為她自己,託舉吳儷梅過上她想要的人生。
最後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跟我一樣,看到特別溫馨美好的畫面反而會流淚,劇中的很多畫面都懟在我的淚腺上戳。
蘇蘇鑽進外婆的被窩裡求拍拍,外婆說,這麼大了還要拍拍啊,說完轉身過來抱著蘇蘇,拍著她的後背哄她入睡。
蘇蘇和媽媽吵架,媽媽氣得脫口而出「要不是因為生了你,我會過得這麼苦嗎?」,過兩天媽媽對蘇蘇說:把你生出來,是我做過最勇敢的事情,直到現在,都沒後悔過。
這些畫面都會因為過於美好而讓我覺得恍惚,或許是因為在這個年輕人都在忙著逃離原生家庭的時代,溫馨和治癒的家庭場景多少都有些遙不可及,但我依然很喜歡。
因為這部劇,忽然讓我重新回憶起早已遺忘的、屬於「家」的終極意義:是港灣,是託舉,是終極支援系統,是累了可以隨時回去的地方,是雖然有吵架有摩擦,但也有篤定的、掩蓋不住的、濃烈的愛意。
今日互動
看完這部劇忽然想家了
你會有想家的時刻嗎?
歡迎來說說

本文關鍵詞:180天重啟計劃、母女關係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丸子
人生而碎裂,靠修補存活。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點 愛心,不說反話👇
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