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牲產隊
淨利潤猛增333%,阿里三季報有點太炸裂了!
根據第三季報顯示,阿里營收2801億,淨利潤達到464億,同比增長了333%。今年以來,阿里市值也是一頓咔咔猛漲,從低點的1800億美元,一度被拼多多反超,暴增至3400億美元,增量高達1600億美元,接近翻一倍了,摺合人民幣約1.2萬億了。這種增長趨勢沒有停止,而是仍在上揚。阿里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在訊息層面上,進入2025年以來,阿里確實是利好不斷。首先,馬雲迴歸。其次,馬雲去了頂級民營企業座談會。其三,蘋果宣佈與阿里合作AI本地化。國行版蘋果手機的AI功能,將由阿里提供技術支援。其四,阿里宣佈,未來3年,投入過去十年的資本總和,押注人工智慧。其五,阿里成立上海螞蟻靈波科技公司,親自下場,投身於“具身機器人”自主研發,大量高薪招聘AI機器人研發工程師。
此前,阿里已經投資了星動紀元、逐際動力以及法奧意威等機器人公司。如今,阿里親自下場,則是進一步加大籌碼了。

這些重磅的利好訊息,把阿里股價一路推到了2年來的最高值。可在這些利好訊息的背後,阿里的真實業務水平怎麼樣呢?只能說,可圈可點。它在單季度實現464億的超高利潤,主要不是來自於業務增長,而是來自於投資收益。
阿里前CEO張勇主導的“新零售”,並不成功。這個所謂的“新零售”,其實就是用網際網路的思維,改造線下商場。為此,阿里斥巨資收購了銀泰商業、高鑫零售,還成為了蘇寧第二大股東。可這些線下商超,它就是線下店,沒有特別的奇蹟,更不是獨樹一幟的胖東來。買入這些實體資產以後,它沒有與阿里的電商業務形成強大互補,相反,基本都成了虧錢的累贅。
在張勇離職後,馬雲最早的聯合創始人蔡崇信重返阿里,親自擔任阿里CEO。蔡崇信一來,幹了什麼呢?甩包袱。不賺錢的專案,能賣掉的,都賣掉。像大潤發,銀泰百貨,狂虧225億,也都割肉賣掉了。這些實體資產,天然就是難以運營的重資產。阿里以電商起家,去做線下商超,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只不過是左右手互搏了。唯一的驚喜,就是盒馬鮮生盈利了。這也是阿里“新零售”戰略所取得的最大成功。

在整個阿里體系中,虧錢的專案已經很少了。像阿里雲、淘天集團、國際商業、菜鳥網路、阿里遊戲、阿里影業以及高德地圖,全部盈利了。虧損專案就只剩兩個了,一個是優酷,另一個就是餓了麼。優酷虧的不多,也就幾個億而已,但餓了麼就虧損相當厲害了,2024年,淨虧損98億。前兩年虧的更厲害,分別是220億、131億。去年只虧98億,還算減少了。但隨著京東進入外賣市場,餓了麼的競爭環境更惡劣了,短期內難以扭虧為盈。
也就是說,阿里“瘦身”取得重大成功。虧錢的邊緣化專案,都減少了,更多的錢被投入AI和機器人工業。其中,阿里雲將成為下一個十年中,阿里手裡的一張重大王牌。在第三季度,阿里雲也貢獻了317億的營收。在阿里單季度2800億的營收中,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它的增速卻很猛,同比增長了13%。

像電商業務,淘寶、天貓在國內都面臨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的激烈競爭。在海外,則有蝦皮、亞馬遜、lazada、希音以及Temu的貼身肉搏,想要搶佔更大市場,都十分艱難了。菜鳥網路呢?國內市場飽和,海外自建物流體系,需要投入鉅額成本。盒馬鮮生是經過多年培育,才穩定輸出的新勢力。對阿里而言,真正值得重點投入,做大蛋糕,尋找增量市場的,一個是高德地圖,另一個就是AI工業了。
高德地圖屬於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趕上汽車智慧化時代了,地圖資料成為智駕核心。而AI呢?阿里雲也是國內第一家投身雲計算的廠商,苦等十餘年,終於吃上AI紅利了。
一個“瘦完身”的阿里,將更加專注於自己的電商與AI兩大核心業務。這也成為阿里市值猛增1.2萬億的基石所在!
投資者看中的不是阿里的現在,而是阿里的未來。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