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利潤大增333%,阿里轉身

中概股估值已經開啟大修復。
來源 | 中國企業家雜誌
作者 | 鄧雙琳
阿里總算“揚眉吐氣”了一回。
財報顯示,2025年第三財季(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季度)營收280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
經營利潤為人民幣412.05億元(約56.45億美元),同比增長83%;
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489.45億元(約67.05億美元),同比增長333%。
過去幾年,經歷了股價暴跌、電商份額被蠶食、市值被拼多多反超、業務分拆上市失敗等多重至暗事件的阿里,交出了近兩年表現最好的一份財報。
截至發稿前,阿里巴巴港股開盤一度大漲超10%,阿里巴巴港股市值超2.5萬億港元。
美東時間2月20日,截至收盤,阿里巴巴大漲8.09%。
實際上,今年春節至今,不到一個月時間,阿里股價上漲了約60%,市值上漲約9000億港元。
這波上升趨勢並非主業電商帶動,而是AI引起的熱潮。
2025年1月,DeepSeek讓全球重新關注中國大模型應用,阿里則趁熱打鐵,釋出了Qwen2.5-Max;
2月13日,蔡崇信更是官宣了蘋果和阿里的跨國“聯姻”,雙方將共同為中國iPhone使用者開發本地化AI功能。
此外,阿里也身體力行證明了“剝離新零售等非核心資產、聚焦AI和電商”並非喊口號。
2024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阿里陸續將銀泰商業、大潤發等實體資產出售,對AI的重視程度也前所未有。
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在本次業績電話會上多次強調:
“AGI的實現要成為我們的第一目標。”
“重生”後的阿里也藉此向市場介紹了自己的身份:
不再是電商公司,而是一家AI+電商驅動的科技公司。
聚焦當季財報本身,有三處可圈可點:
一是電商回暖。
最核心的客戶管理收入(CMR)增長9%,GMV增長,Take rate(抽傭)也同比提升。
此前,淘天電商飽受爭議的一點便是CMR增速和GMV增速不匹配。
去年11月,蔣凡迴歸淘寶,阿里電商策略調整,放棄低價競爭,這份業績也算是蔣凡上任後交出的一份短期答卷。
二是雲智慧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3%,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
三則是大文娛、本地生活等虧損業務大幅減虧,菜鳥、海外電商扭虧為盈。
01

阿里闖關

本季度財報,算是過去一年阿里管理層“聚焦戰略”的結果呈現。
作為阿里業務基本盤的國內電商,本季度重回利潤增長趨勢。
財報顯示,淘天集團收入同比增長5%至1360.91億元,其中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9%。
阿里稱,主要由線上GMV增長和Take rate同比提升所帶動。
該季度,淘天集團經調整EBITA實現2%的正向增長,達610.83億元。
此前的三個季度,淘天集團經調整EBITA均是負增長。
其中,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季度,淘天集團收入微增1%,經調整EBITA下降5%。
該季度內,電商行業的變數已出現。
如,各平臺默契地不再一味強調低價,“雙11”成了電商反內卷的重要驗證視窗;
另一個變化,則是平臺之間的壁壘打破,互聯互通。
對淘天而言,領導層自上而下帶來的變化更為顯著——
去年11月,阿里“猛將”蔣凡正式迴歸闊別3年的淘天。
據《晚點LatePost》報道,春節期間,蔣凡召開小範圍高管會。
會上蔣凡明確了2025年淘寶天貓的第一件大事是透過扶持優質品牌和商家來做增長;
後續的組織、策略調整都會圍繞其展開。
淘天正在更落地、更實際踐行當初馬雲的號召——
“認清自己,重回客戶價值軌道”。
阿里雲則成為這輪AI浪潮下的受益者之一。
該季度,阿里雲智慧集團實現收入317.42億元,同比增長13%。
阿里表示,雲業務重回兩位數增速,得益於AI相關產品推動的公共雲收入增長。
據介紹,AI收入已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阿里雲對外商業化收入同比增長11%。
阿里雲在近幾個季度保持穩定盈利,經調整後EBITA利潤率為10%左右。
該季度,阿里雲調整後EBITA增長33%至31.38億元。
主要得益於產品結構向高利潤率的公共雲產品轉變以及運營效率的提升,部分抵消了在客戶增長和技術方面的投資增加。
近期,阿里全新開源新一代多模態模型Qwen2.5-VL,並推出基於MoE架構的旗艦模型Qwen2.5-Max,在多項權威基準評測中處於業界領先水平。
截至2025年1月底,通義千問的全球衍生模型已突破9萬個,在主流組織中排名第一。
吳泳銘透露,阿里還會在近期釋出基於Qwen2.5-Max的深度推理模型。
業績電話會上,吳泳銘強調:
未來3年,阿里將圍繞AI這個戰略核心,在AI基礎設施、基礎模型平臺及AI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AI轉型等三方面加大投入。
海外業務方面,該季度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實現收入377.56億元,同比增32%,主要由跨境業務的強勁表現所帶動。
不過該季度,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虧損進一步擴大,經調整EBITA為-49.52億元。
阿里表示,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在海外購物季期間投入環比擴大,並持續在特定的歐洲市場和海灣地區進行投入以獲取使用者,導致虧損增加。
本季其他業務,菜鳥收入為人民幣282.41億元,同比下降1%;
本地生活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2%至人民幣169.88億元,由高德和餓了麼的整體訂單增長,以及市場營銷服務的收入增長所帶動;
大文娛集團收入為54.38億元,同比增長8%。
02

離慶功還很遠

這是一個關鍵視窗期——
由DeepSeek引起的中國資產價值重估,能否成為一個轉折點,如同2023年由ChatGPT開啟的美股科技牛市?
阿里是這一輪中國科技資產重估的焦點。
在科技中概股中,阿里一直是風向標之一:
中概大跌,反應最強烈的是阿里;
價值重估,阿里率先開始反彈。
如果以估值視角來評價,曾經的阿里,成也電商,敗也電商。
過去阿里電商業務盤龐大,被外界幾乎視作一家電商公司。
2020年阿里股價達到歷史高點,正是主要受益於電商業務的強勁增長。
而估值下跌的內在邏輯,則是近幾年核心電商業務增長乏力,甚至股價一度被拼多多反超。
阿里必須找到其他增長支柱,向市場證明,阿里不等於電商。
為此,阿里在戰略、組織架構上進行多輪重大調整,最終確立了“使用者為先、AI驅動”兩大戰略重心,成為一家AI+電商驅動的科技公司。
但市場是現實的,戰略調整與規劃中的藍圖需要時間和階段性結果。
目前來看,阿里確實在往AI與科技這一方向發力。
如,一直在開源技術上持續投入,從2023年8月起,阿里雲通義千問相繼開源Qwen、Qwen1.5、Qwen2、Qwen2.5等4代模型。
公開資訊顯示,在海內外開源社群中,Qwen的衍生模型數量已突破9萬,超越Meta旗下的Llama系列開源模型。
此外,阿里也投資了月之暗面、智譜AI等多家熱門AI創業公司。
2月,馬雲現身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園區,先後去了閒魚和夸克所在的阿里智慧資訊事業群辦公區。
這兩項業務均屬於阿里巴巴首批戰略級創新業務“四小龍”。
而阿里將為中國版iPhone開發人工智慧功能,也是推動本次股價回升的重要引擎。
知名數字經濟學者、工信部資訊通訊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表示:
“阿里有了蘋果這個大客戶,一方面可以將AI嵌入到蘋果裝置當中,嵌入更加多元的蘋果APP當中,也能和蘋果共同打造AI手機;
另一方面,阿里有可能和蘋果在資料學習上進行互動,以資料來訓練通義千問,讓AI更成熟,也增強阿里的資料優勢。”
盤和林表示,中概股估值已經開啟大修復。
驅動力來自《哪吒2》,以及DeepSeek、通義千問等中國科技產品的成功——
它們在歐美掀起了新一輪中國科技企業價值重估,從而使得中概股估值開啟修復。
中國科技巨頭的AI“軍備競賽”已拉開序幕,位元組、華為、騰訊等科技大廠勢必會持續加碼。
DeepSeek降低技術成本後,也會帶來一波新的黑馬選手擠進賽道。
“阿里還沒到慶功的時候。”盤和林強調。
“國內依然有很多在AI領域的競爭對手,如今的人工智慧商業模式也不夠明朗,算力依然受限,要做的事還很多。”
  ·   END   ·  
視 頻 推 薦
合 作 對 接
尋求報道、商務合作、投融資對接媒體互推、開白、投稿、爆料等……

掃碼新增投資人說運營者微信,備註「商務合作」詳細溝通。


超 級 社 群
【投資人說】正在組建超級投資者社群、超級創業者社群、超級讀者群、超級媒體群等,目前總人數已超1000人。
關注【投資人說】微信公眾號,傳送資訊「進群」,與各行業精英直接交流,共同進步。
旗 下 媒 體
發現在看了嗎,戳下看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