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安汽車和阿維塔,一對汽車界的“落難父子”。
近日,長安汽車釋出了2024年財報。在中國新能源車轉型的背景下,財報中關於阿維塔的資訊尤其令市場關注。
儘管市場並沒有預期阿維塔扭虧,但後者的業績資料,還是虧得令人大跌眼鏡。2024年,阿維塔實現營收153.5億元,淨利潤虧損了40.18億元,而在2022-2023年,阿維塔也分別虧損了20.15億元、36.93億元。
這意味著,阿維塔三年累計虧損金額近百億元同時,也創下了成立以來最大虧損記錄。

一直以來,阿維塔都被認為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因為背後有長安、寧德時代和華為。不過,長安的底蘊、寧王的電池,加上華為的科技,非但沒能令阿維塔站穩陣腳,反而連盈虧平衡都越來越遠,甚至創下史上最大虧損。
阿維塔越虧越多的同時,長安汽車也交出近年來最差表現。2024年,長安汽車的營收增速已經降至5.58%,是2020年後首次增長率跌到個位數;歸母淨利潤大跌35.37%,是2020年後首次負增長;且經營現金流淨額也創下近年新低。
要知道,當下國家正大力推進央企發展新能源車業務,最早是2024年兩會期間高層放風要單獨考核央企新能源汽車業務,最近又傳來長安汽車母公司和東風集團重組的訊息,並傳出計劃組建一家新的汽車央企;而東風集團又傳出和華為達成新合作模式,“除了不使用華為銷售渠道,產品設計開發等合作模式均與鴻蒙智行類似”。
在此背景下,交出近年來最差成績的長安汽車,以及史上最大虧損的阿維塔,在央企新能源車業務的競賽中,難免會面臨可能被邊緣化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日子不好過,長安汽車依然在去年做了一次十分激進的舉動,增資阿維塔45.5億元,相當於自身60%的歸母淨利潤,以及一整年的經營現金流淨額,讓後者拿到華為引望10%股權。這說得上是“all in”華為了。
但“all in”華為,真的就能令長安汽車和阿維塔,擺脫面臨出局的困境嗎?

歷史最大虧損
除了實現史上最大虧損,在長安汽車體系內,阿維塔的表現也遠遠落後於長安福特、深藍等品牌。
2024年,長安福特實現了20.9億元的盈利;深藍汽車雖然還處於虧損當中,但虧損在收窄,2022-2023年,分別虧損了31.97億元和29.99億元,而2024年虧損金額下降至15.7億元。
這與虧損金額連年提高的阿維塔,形成鮮明對比。
阿維塔業績不佳,銷量是關鍵因素。銷量提升能夠產生規模效應,降低每輛車分攤的固定成本,進而改善盈利能力;反之則陷入惡性迴圈。
去年,長安福特全年銷量24.7萬輛,同比增長5.97%。在合資車市場普遍艱難的情況下,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深藍汽車2024年銷量為24.39萬輛,同比增長78.1%,雖然未達28萬輛年銷目標,但月均2萬輛的水平,基本已經在主流市場站穩腳跟,也越過了“生死線”。
相比之下,2024年,阿維塔年度銷量只有73606輛,月均僅6000輛出頭,只完成10萬輛年度銷售目標的73%。
按照阿維塔總裁陳卓的規劃,2025年銷量要達到22萬輛,爭取2025年第三、第四季度實現盈虧平衡。不過,踏入2025年,阿維塔的銷售情況依然波折。1-2月合計約1.4萬輛,3月勉強過了1萬輛,意味著今年第一季度,僅僅完成了全年規劃目標的10%出頭。
更值得關注的是,3月銷量重回1萬輛,可能存在以價換量的因素。近期,阿維塔的定價開始向下調整。去年第三季度上市的阿維塔07純電版、增程版以及阿維塔06的預售價,已經從30萬元以上,調整至25萬元上下甚至20萬出頭。
定價下行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銷量,但持續性存疑。阿維塔目前聚焦的價格區間,面向的是中高階消費人群,同時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細分市場。這或許是阿維塔銷量波動不斷的核心原因,也從側面反映出阿維塔車型缺乏真正的競爭優勢。有阿維塔車主曾在汽車論壇上吐槽,自己的車常被親友認為是“雜牌”,品牌知名度太低。
此外,定價策略的調整,也暴露出阿維塔沒有找準核心消費群體。從早期的“高舉高打”到後期嘗試“親民路線”,阿維塔一直在摸索適合自己的市場定位。但這種頻繁變動不僅消耗了品牌資源,還讓消費者覺得品牌“不夠專注”。
在經營狀況難以改善的同時,市場傳出阿維塔即將赴港上市的訊息。有傳聞稱“最快將於第二季度提交香港上市申請”,也有報道稱“希望在第四季度完成上市”,甚至還有說法“IPO計劃是在2026年”。
然而,上市前夕出現歷史最大虧損,無疑會給阿維塔的IPO之路蒙上一層陰影。

擁抱華為背後的擰巴
阿維塔一直被認為“含著金鑰匙出生”,因為背後有長安、寧王和華為。
長安汽車自然不用多說,其董事長朱華榮更豪言說過:“只要阿維塔需要,長安汽車一定全力支援,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技術給技術”。
華為同樣是阿維塔背後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要知道,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多次為阿維塔站臺,甚至自己還購買了一輛阿維塔汽車;阿維塔也邀請了“華為二公主”姚安娜,做阿維塔07的全球代言人。
2019年5月,華為設立車BU,進軍汽車業。為了適應智慧汽車產品開發特點並推廣自身智慧駕駛系統,華為車BU與三家車企達成HI(Huawei Inside)深度模式合作,阿維塔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2023年11月,華為宣佈拆分車BU之前,曾與國內各大車企廣泛接觸,長安汽車態度最為積極。當時,長安汽車及其母公司計劃投資獲得引望不超過40%的股權。隨後在2024年,華為希望為引望引入更多車企股東。8月,長安汽車宣佈透過阿維塔投資引望,以115億元獲得引望10%股權。
按道理說,長安的底蘊、寧王的電池,加上華為的科技,合力抬也能把阿維塔抬上另一個臺階。但事與願違,阿維塔的銷量非但遲遲沒有站穩陣腳,反而連盈虧平衡點都越來越遠,去年更創下史上最大虧損。
這一殘酷現實,無疑凸顯出長安當前堅守的HI模式存在侷限性。
HI模式,由車BU主導,與之相對的,是華為終端有限公司主導的鴻蒙智行模式。HI模式面世初期,吸引不少車企,可如今,HI模式的合作伙伴只剩長安汽車。華為車BU後來與多家車企達成智慧駕駛合作,但不再強調HI模式。而鴻蒙智行模式陣營不斷擴容,合作伙伴包括賽力斯、北汽集團、奇瑞汽車、江淮汽車和上汽集團。
兩大模式主要區別在於華為話語權不同。在HI模式下,車企仍主導產品定義和研發,但會使用華為全套智慧汽車解決方案,二者還會約定智慧駕駛軟體的銷售分成比例。在鴻蒙智行模式下,華為佔據主導權,產品定義、研發、質量把控和銷售都由華為負責。
由於讓渡了大量主導權給華為,鴻蒙智行模式被市場戲稱為車企“出賣靈魂”。
朱華榮就曾公開質疑鴻蒙智行模式,認為其中存在責任歸屬模糊的問題,“(這個環節)你負責,然後是你在做,那個(環節)是我負責,你也在做,這裡面是有很多的角色可能混亂,長遠一定會帶來很多新的問題,甚至會傷害到廣大的使用者最終的利益”。
不過,阿維塔不願“出賣靈魂”,對華為既警惕主導權旁落,又擔憂合作不夠深入,這種糾結的態度本質上是一種“既要又要”的心態。然而,世間難有兩全其美的事情,阿維塔在戰略上的猶豫不決,可能最終致使其錯失品牌力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當下的新能源車市場,品牌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小米為例,小米首次涉足造車領域,按常理,消費者對其效能需要一段觀察期。但SU7一經推出便迅速成為爆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小米極高的國民度以及雷軍個人強大的人格魅力。
再看問界,其成功離不開大量華為線下店的直接銷售。消費者在華為線下店親眼看到問界車型,這種直觀的視覺體驗,會在潛意識中將問界與華為緊密聯絡在一起。這種深度捆綁所帶來的認同感,遠非簡單的參股或者簽署合作協議所能比擬。
相較而言,阿維塔與華為的關聯,在消費者心中缺乏這種具有強大沖擊力的呈現方式。儘管阿維塔在宣傳中頻繁強調華為的作用,試圖塑造高階智慧的品牌形象,但在消費者認知裡,華為更多隻是技術提供者,而非品牌標籤。阿維塔在自身品牌故事中過度突出華為,反而模糊了自身的品牌特色。

時間不多了
在阿維塔創下成立以來最大虧損的同時,長安汽車的業績同樣是近年來最差表現。
2024年,長安汽車實現營收接近1600億元,但營收增速已經下滑至5.58%,是2020年以來首次單位數增長率。2020-2023年,長安汽車的營收增長率分別為19.79%、24.33%、15.32%、24.78%。
歸母淨利潤的增長率同樣創下2020年以來最差水平。去年,長安汽車的歸母淨利潤為73.21億元,同比下滑了35.37%。2020-2023年,長安汽車的歸母淨利潤都實現了正增長,且多數年份是高速增長,分別為225.6%、6.87%、119.52%、45.25%。
此外,長安汽車的經營現金流淨額也創了2020年以來新低。去年為48.5億元,2020-2023年分別為106.8億元、229.7億元、56.7億元、198.6億元。
不過,在日子過得並不好的2024年,長安汽車卻在年末幹了一件十分激進的事,掏了超過40億元給阿維塔,由後者投資華為引望。
去年12月,阿維塔宣佈,完成C輪融資,募集資金超110億元。此前,阿維塔增資專案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公示。專案資訊顯示,募資主要用於投資引望、後續車型研發設計和產線建設,同時用於補充企業流動資金。
此外,根據長安汽車公告,阿維塔此次融資前估值為206.9億元,投資方共有13家。其中,長安汽車增資45.5億元。45.5億元,超過長安汽車去年歸母淨利潤的60%,也接近其去年一整年的經營現金流淨額。
長安汽車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只為拿下現階段更多是象徵意義的引望10%股權,可以看出長安汽車和阿維塔不止是希望深度捆綁華為,更是把最後一線希望all in在華為身上。
但“all in”的最終結果,可能不會讓長安汽車如意。先不說長安汽車和阿維塔願不願意改變之前的態度,更深層次擁抱華為,哪怕長安汽車現在轉變態度,恐怕也錯過了華為紅利的黃金視窗。
因為市場現在已經有太多車企擁抱華為了,對於車企來說,使用華為智駕系統並不必然導致整車產品得到市場認可。一名華為合作車企人士稱,車企們都和華為合作,相當於各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
更重要的是,華為模式也面臨著潛在挑戰。2月10日,比亞迪釋出智慧化戰略,推出21款智駕版車型,這些車型標配智慧駕駛相關功能,不額外收費。比亞迪的智駕系統不屬於行業預設的“高階智駕”,但已能滿足高速公路智慧駕駛和泊車需求。
分析認為,華為系統可在城市複雜交通場景實現智慧駕駛,但軟硬體的售價並不低。若消費者不願意為此額外付費,車企可能也會面臨較大壓力。隨著主流車企跑步入場智慧化,將對華為“高舉高打”模式造成壓力。
可以說,長安汽車和阿維塔,前期沒有像問界那樣,透過華為在市場和消費者心中贏得一席之地,後續希望透過華為逆襲的難度,只會越來越大。
對於長安和阿維塔而言,如果華為都無法幫助走出困境,面臨的可能是被邊緣化的風險。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相關部門就曾提出,國有車企的新能源汽車業務不如特斯拉和比亞迪,將為三家汽車央企“鬆綁”,對其新能源汽車業務單獨考核。
隨之而來的就是央企汽車板塊的大震盪。今年2月9日,東風集團和兵裝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均釋出公告稱,母公司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兵裝集團的汽車業務包括長安汽車、江鈴汽車等。據財新,二者可能不是簡單合併,而是計劃組建一家新的汽車央企。
4月初,市場傳出,華為計劃和東風集團合作打造一個全新品牌,模式介於HI和鴻蒙智行之間,類似華為與廣汽集團合作的華望汽車。有接近華為車BU的人士對媒體稱,這種模式“除了不使用華為銷售渠道,產品設計開發等合作模式均與鴻蒙智行類似”。
這一系列動作不禁令人猜測,在國家鼓勵央企加快發展新能源車的大背景下,長安汽車和阿維塔要想繼續主導自己的命運,還需要拿出更多的實力,證明自己可以絕境翻盤。
參考資料:
金角財經《115億砸向華為,阿維塔太想翻盤了》
時間財經《鉅虧近百億!阿維塔IPO財報資料“辣眼睛”,三巨頭賦能含金量下降?》
貓頭鷹車志《“含著金鑰匙”的阿維塔,為何在新能源賽道上跑不動?》
財新《華為引望股權交割長安汽車和賽力斯支付第二筆轉讓款》
財新《阿維塔C輪融資超110億元 主要用於投資華為引望》
財新《華為擬與東風集團合作打造新品牌模式類似廣汽華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