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兒子養成“白眼狼”才懂:父母最大的愚蠢,是低估孩子的自私、狡猾和貪婪

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保留狠心和剋制。
最好的養育,是給予孩子愛,同時也給他設定應有的界限。

作者:千語媽媽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千語育兒課堂(ID:gh_2efa1d664e0b),致力幫助爸媽育兒,擅長解決孩子成長痛點,包括拖拉磨蹭、青春期叛逆、厭學逃學……敬請關注~

01
週六,我在廚房忙碌2小時,做了一頓豐盛的午餐。
可剛端上桌,兒子就抱怨:“怎麼沒炸雞腿,我想吃炸雞腿。”
我有些生氣:“你要吃你提前說啊。再說我給你講了多少次了,有什麼吃什麼,我辛辛苦苦做出來你不感恩還嫌棄,一點也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兒子頓時發起脾氣:“我不管,你給我點個炸雞腿。”
我很生氣,就跟兒子爭論:“這麼大一桌菜,為什麼非要吃炸雞腿,垃圾食品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兒子不依不饒,開始各種撒潑、威脅:“不買我就不吃,我把自己餓死了你就滿意了!”
不僅如此,他還開始扔東西,故意用筷子把碗敲得叮噹響。
他爸氣得要命,吼道:“要吃吃不吃滾,再鬧就不客氣了”。
但他一點也不怕:“你試試,要是敢打我,我就拼命!”。
說實話,兒子雖然才上5年級,但長得又高又壯,再看到他發狠的眼神,我們真沒把握能把他打服。
為了快點結束他這些無賴行徑,好安安靜靜地吃個飯,我只能妥協。
其實,像這樣用撒潑耍狠的方式逼我按照他的意願做事的情況很多。
比如有一次他看上一支筆。
其實家裡買的很多筆都是新的,他只是覺得那支筆外形奇特才非要買。
我不想被他牽著鼻子走,就拒絕了。
但就因沒按他的要求買筆,那天回家後他死活不寫作業,吼罵都沒用。
只要我不去買,他就一直不動筆,還故意整一些動靜來噁心我。
我其實也試過讓他自己承擔責任,比如堅持不買筆,沒做作業就讓老師懲罰。
但被批評後,他會加倍發瘋,還把責任推到我身上,說:“都怪你不去買筆,害我被老師罵!”
打又打不過,道理又講不通。
說實話,每次他這樣鬧我都深感無力。只想用最簡單的方式兩下把事情解決了,不要產生衝突就行。
很多時候我都想不通,為什麼他永遠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聽不進別人的建議。
稍不如意就又吼又叫,簡直就是“白眼狼”,在他身上,我看到的不是美好,而是自私、狡猾、貪婪。
我很想知道,他究竟為什麼會長成這樣?
02
後來,一句話解開了我的困惑。
人性本惡,自私、狡猾和貪婪伴隨人的一生,如果惡足夠壯大,孩子會為一己私慾反向操控父母,變得冷漠、貪圖享樂、不求上進。
但自私、狡猾和貪婪並不等於孩子有心機,是天生壞種。
問題的根源,是父母力量感弱,無法對孩子形成約束,讓這些惡有了生長壯大的機會。
孩子會在一次次試探中明白如何跟父母對抗,讓其破防,從而佔據主導權。
就拿吃雞腿事件為例:
因為沒答應兒子吃雞腿的要求,他就不停地用話來激怒我。
見我不為所動,於是他行為升級,開始敲碗、摔東西。
其實,這是一場力量上的較量。
很多父母一遇到這種情況,就手足無措、情緒崩潰,發現大喊大叫沒用後,只想趕緊妥協,結束這種糟糕的局面。
於是,孩子在力量上戰勝了父母,獲得了事情的主導權。
而這種被證實有效的方法,就會更多的出現在他以後的生活中。拿捏父母,打破規則便成為常態。
行為得不到約束,孩子惡的本性就會在低能量、差規則的環境下逐漸壯大。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還要從根源上找方法。
1. 父母提升自我力量感。
2. 明確規則底線。
3. 強有力的監督策略。
下面我們分點解決。
03
1. 父母提升自我力量感
以前,在兒子面前我是沒有力量感可言的。
比如他想要一顆糖,只要我不買他就能撒潑打滾,哭鬧一兩個小時,因為力量感弱,我很容易被激怒從而妥協。
所以,我首要任務就是提升力量感。
力量感分兩種:
①武力,即體力上對孩子形成的威壓。
老話常說“黃荊條下出好人”,在武力上形成的震懾,對孩子的行為規範有一定的正向引導。
但這種方式要慎用。
一是用錯了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二是習慣性打罵的父母,往往在教育中不愛動腦筋,稍微遇到點事就打罵,孩子形成免疫,同時產生強烈對抗,到青春期就可能出現叛逆等一系列問題。
②情緒穩定的強大核心
情緒穩定的父母力量是強大的。因為不易被激怒,孩子慣用伎倆就會失效,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管理就形成正向閉環。
這個方式很管用。
但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下面兩個輔助步驟。
2. 明確規則底線
孩子變得自私、貪婪,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沒守好底線,孩子一再試探突破,自然越發放肆。
所以必須要給孩子立規矩。
尤其在3-6歲這個階段,父母花心思把基本為人處世、行為規範立好了,後續教養會容易很多。
立規則也有講究:
①必須要民主。
不是父母覺得孩子應該怎樣就怎麼安排,而是跟孩子充分溝通商量,徵得了孩子的同意,他才會願意配合。
②難度係數先易後難。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制定規則時,總想一步到位。
比如一開始,我想讓兒子學會感恩,就要求他每天洗一頓碗。結果兒子才堅持了一天就鬧脾氣,揚言所有的規則都不執行了。
所以,目標規則的制定,是在孩子目前的水平稍微跳一跳就能做到。
這樣,成就感才會讓孩子堅持下去,高標準看起來讓人舒心,可孩子失敗幾次就沒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所以在解決兒子晚睡時,我就充分按照這兩點要求。
透過觀察記錄,我發現兒子平均睡覺時間是晚上11:30分。雖然我希望他能在10點睡覺,但顯然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跟兒子商量,第一個月只需要在11:15分之前睡覺即可。
這對兒子來說很容易,所以這個目標很輕鬆就完成了。
目標的實現反過來給了兒子信心,所以在下一個計劃中,他會更加積極地配合。
3. 強有力的監督
再好的計劃,沒有良好的監督,執行就會打折扣。一旦讓孩子突破底線,管理就宣告失敗。
但監督不是對照計劃表找孩子的問題,而是做到以下兩點。
①看見好行為,給孩子塑造成就感
一開始,我看見兒子沒按規定做事就去批評糾正。但這反而讓矛盾增加,孩子越來越不按要求執行。
但監督的主要目的是看見孩子的進步,讓他知道自己在進步,在變好,他就有持續的動力。
所以,我把目光放在兒子的好行為上。
比如有一天,兒子吃飯前想吃漢堡。但按照規定,吃飯前不能吃零食。
於是我跟兒子說:“按照規定現在是不能吃漢堡的,但是吃完午飯後你如果還想吃,那我就給你買。”
兒子立馬同意,雖然午飯吃的不認真,顯然是想隨便應付兩口等會兒好吃漢堡。
但我沒有批評他,而是及時鼓勵:“媽媽很高興,今天你很想吃漢堡,但你還是按照規則先乖乖吃飯了。你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品質——守信。”
兒子聽完更高興了,後來在遇到這種情況,他也變得願意跟我商量。
②守住底線
當孩子試圖用耍賴、撒潑等方式逼父母做事時,父母有策略地守住底線非常關鍵。
有了規則,父母只要做到堅定且情緒穩定即可。
比如兒子玩遊戲,明明談好了玩1個小時,但他到了時間就找各種理由拖延,拿走手機他就破口大罵,甚至動手打人。
有了規則,我就會有理有據地批評:
“我知道你被收走手機很生氣,但我們規定好了每次玩1小時,你已經超時20分鐘了,你違反規定,所以我必須收手機。”
同時,我還會給他提供改進方法:“如果你下次不想被我搶手機,看到時間快到了就要想想剩下的時間夠不夠再開一局。”
一開始,兒子非常生氣,一邊搶手機一邊找各種理由甚至辱罵我。
我其實都快氣炸了,但我不表現出來,非常冷靜地看著他,並一直堅定地告訴他:“你應該按照約定做。”
這真的非常困難,但我知道這是一場力量的較量,一旦我認輸,規則就會被打破。
兒子看我態度堅決,絲毫不被他牽著鼻子走。發了幾次脾氣後,竟漸漸地學會了準時歸還手機。
我結合學到的方法,不斷調整,堅守底線。
漸漸地,兒子變得有禮貌,不再唯我獨尊。他也懂得剋制自己的情緒,不隨便發火,正確表達自己的意願。
當初的“白眼狼”成了暖男,我過生日還會用貼心地送我一對耳環。
如今,這對耳環被我收藏起來,這既是對我的獎勵,更是對我的警醒:
教育,就是鎮壓人性的惡,喚醒人性的善。而這,需要高超的智慧……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