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男人,表面給娃買玩具,其實是買給自己玩!

前段時間,我和老公去山姆士會員店購物,他一眼看中了一套變形金剛的變裝,急不可耐地要買回家給兒子穿。
這套變裝適用於8歲以上的孩子,兒子還不到年齡,我表示存疑。老公說,兒子最近喜歡變形金剛,就滿足一下他的心願吧。
回家後,老公三下五除二拆掉外包裝讓兒子上身試穿。

兒子試穿變形金剛套裝

待兒子拗完造型、拍照留念後,他催促兒子:快脫下來,讓爸爸試試……
可憐吾兒只樂呵了兩分鐘,然後就蹲在一旁,看著老父親置辦好行頭噼裡啪啦“變形”,樂此不疲地玩了十分鐘。
說好“滿足兒子的心願”呢,請問這到底是在滿足誰的心願?
有娃後,我發現老公以滿足孩子之名、行給自己買玩具之實的行為可真不少。就像美國脫口秀演員Jo Koy說的,老父親們說是寵愛孩子、給孩子買玩具,其實就是當爹的自己想要玩。
孩子的玩具裡,
藏著爸爸的“私心”
我家不少玩具裡都藏著爸爸的私心。
比如,去年老公說是時候帶孩子打遊戲了。於是,他買了復刻的紅白遊戲機,打算教兒子搓手柄。結果兒子根本不想玩,老公自己玩超級馬里奧一局一局停不下來、不亦樂乎。
還有,他曾給兒子講變形金剛的故事,說到激動之處,允諾娃:“擎天柱太酷了,爸爸一定給你買一個”。兒子說:“我其實更想要怪獸車……”他爸選擇自動遮蔽。
兩週後,擎天柱出現在了家裡。兒子一開始不會玩,爸爸就一直握在手裡一遍遍給他演示如何變形,美其名曰:“爸爸教你”。教了十幾分鍾,也沒讓娃上手。
後來,兒子會擺弄擎天柱了,他又開始充滿熱情地給孩子重點安利大黃蜂、大力神。然後拍著胸脯應承兒子:“爸爸媽媽聖誕節就買給你,當作聖誕禮物!”
呃,我並沒有想送這份禮物。重點是:兒子對這些會變形的金屬並沒有很感興趣啊!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再比如,每天晚飯後是老公帶娃的時間。通常父子倆會一邊聊天、一邊擺樂高,然後他給孩讀睡前故事、到點孩子上床睡覺。有好幾次,我見到的畫面是兒子擺樂高不想擺了,自己已經默默在一旁開始翻書,當爹的渾然不覺,自己擺房子、擺車玩的停不下來。
都說男人至死是少年,至少在玩孩子玩具這點上,他們嚴絲合縫地論證了這個觀點。

圖源丨圖蟲創意

我問過老公,為啥要打著娃的名義給自己買玩具?他說,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遊戲機、變形金剛、小汽車都沒有,心裡一直有個空洞。
長大後雖然有條件買了,但總覺得自己玩不香。所以他喜歡給孩子買(他自己想要的)玩具。老公還一本正經補充道:“玩具這東西,就是要一起玩才好。”
行吧,看來原生家庭“欠的債”是要從下一代身上找補了。
能讓老公陪娃玩
我十分願意滿足他的“私心”
雖然我有時候對老公的這種行為看不慣,但轉念一想,買玩具固然費錢,但能讓爸爸陪著一起玩,把我這個當媽的摘出來躺平,我還要啥腳踏車。
更何況,爸爸陪伴孩子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豈是金錢能衡量的?
前段時間我看了安徒生的自傳《真愛讓我如此幸福》,作者寫了他幼時爸爸陪伴自己的經歷,讓我印象深刻。

安徒生的父親是鞋匠、媽媽是洗衣婦,一家人過得很清貧,但他的爸爸並沒有“窮養”孩子。父親喜愛文學,所以在安徒生小時候會常常給他講故事,讀丹麥文學家的作品、讀《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等。還告訴他“一個人有吃有穿還不夠啊,人的心靈也有自己的要求。”
除此之外,父親還會教安徒生做木偶、玩剪紙、編故事。即使生於窮苦之中,成名後的安徒生回憶起兒時也沒覺得多苦。他在自傳中他寫到:“父親非常疼愛我,我就是他所有快樂的全部,他滿足我所有的願望。每個星期天他為我製作望遠鏡、玩具舞臺和可以變化的圖畫。”
我不能說安徒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童話作家和父親陪伴他的這些經歷一定有必然聯絡,但爸爸陪伴兒子的這些舉動一定豐富了安徒生的精神世界,才會讓他記憶猶新。
其實關於父親與孩子互動、陪伴孩子玩耍的好處科學界已有定論。
英國牛津大學曾聯合其它高校做過一項研究,他們檢視了128位來自各行各業的爸爸,與他們三個月大的寶寶互動的影片,並觀察這些孩子在2歲時參加讀書會的狀況,透過孩子認出顏色、形狀等測驗,來觀察記錄他們的學習成果與情緒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爸爸與寶寶早期的互動對孩子成長與學習擁有極為正面的影響,最早在寶寶三個月時,就可看出顯著跡象。
具體來說,爸爸陪孩子玩耍能給寶寶帶來兩大好處[1]
1. 刺激寶寶學習動力
爸爸與寶寶的相處風格通常較為活潑輕鬆,可以間接鼓勵孩子冒險與承擔風險的能力、刺激了孩子們的學習動力。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寶寶的性別為何,爸爸在寶寶出生後越是積極與他們互動,寶寶在學習速度、認知表現、情緒穩定以及長大後的測驗分數方面都有正面積極的發展。

圖源丨圖蟲創意

爸爸陪娃確實走“輕鬆風”,為此可能會有意外收穫這點我倒是深有體會。
今年年初,我懷二胎時出了點狀況,我爸媽陪我在醫院附近休整、待產將近一個月,兒子的吃喝拉撒睡上學全權交給老公負責。對此我倒沒有不放心,在育兒這件事上老公沒有缺席過。
但過了一週我開始覺得苗頭不對了,孩子和我影片不到一分鐘就要說拜拜,急著和爸爸玩,完全不在乎老母親。
後來老公給我發過來一個影片:原來是他用樂高和空礦泉水瓶子給兒子做了一個風能發動車,兒子對著空瓶子一邊吹的呼哧帶喘、一邊和我炫耀著解釋什麼是動能。
是我瞎操心了。

兒子沉迷爸爸做的“玩具”

2、爸爸陪孩子玩耍、互動中展現出的自信,能夠培養孩子樂觀勇敢的性格。
我兒子一直很想坐兒童過山車,但膽子小不敢玩,之前無論我怎麼勸說、鼓勵、答應陪他坐,他都不願意嘗試。後來,有一次我們全家去樂高樂園玩,看到兒童過山車,老公說:“小男子漢,走一個。”兒子屁顛兒屁顛兒跟在他爹後面嘗試去了。
媽媽對孩子通常會開啟“保護模式”,而爸爸更容易開啟“放養模式”,後者在無形中會給孩子更多自主判斷、選擇的空間,從而幫孩子建立樂觀、勇敢的性格。
那天,父子倆玩了五次過山車。看著他們在半空尖叫,我頓悟了:為娘還是要少費口舌、多躺平,才有利於娃的成長啊。

圖源丨圖蟲創意

不想買玩具
還有這些可以放手讓爸爸們陪娃做
既然爸爸陪孩子玩有不少好處,除了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帶孩子做戶外運動、給孩子讀書這些常規操作外,還有哪些活動適合爸爸帶娃一起做呢?以下三件事情,不妨讓爸爸們多多嘗試:
第一,安全範圍內的打鬧遊戲。
同為爸爸的醫學博士Anthony DeBenedet和Larry Cohen,在合著的The Art of Roughhousing一書中,基於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總結歸納出了爸爸和孩子玩打鬧遊戲的處以及它們背後的科學依據。
比如,打鬧遊戲是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刺激孩子發展出強大適應力的好方法。
通常打鬧遊戲是隨興的遊戲,前一秒孩子騎在你背上,下一秒孩子被壓倒。這種遊戲讓孩子處在無法預測的、不斷變化的狀況中,迫使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去調整自己、努力去適應變化。
而且打鬧遊戲會產生輕微的疼痛和不適感,爸爸除了用親吻和擁抱來安撫孩子,還可以用佈置新任務的方法來轉移孩子對疼痛的注意力,這會讓孩子將來更好地應對他們在學校和工作上遭遇到的困難與壓力。

圖源丨圖蟲創意

再比如,打鬧遊戲能夠刺激大腦發育、提升學習能力。
書中提及神經學家在研究動物和人類大腦時發現:打鬧遊戲的每一個回合都能增加化學名為人腦源性神經神經生長因子(BDNF)的水平。而BDNF能增加掌管記憶力、邏輯等高層次學習能力的那部分大腦的神經元的生長。
因此,作者建議,爸爸們不妨試試和孩子在床墊上玩摔跤、用適度的力氣把孩子“丟”在床上這些安全適宜的打鬧遊戲。強健大腦、鍛鍊身體、還能成為孩子美好的童年回憶。
第二,讓孩子瞭解你的工作。
老公在高校工作,有時週末我要處理工作上的事情,老公負責帶娃時,他會把孩子帶去實驗室給他當小助手。

對兒子來說,看影片哪有跟爸爸一起訓練老鼠有意思

父子倆一起訓練老鼠、給老鼠的大腦做切片(兒子觀摩),也是一項不錯的親子活動。
在美國有不少單位都有“帶孩子上班日”(Bring Kids to Work Day)的傳統。這一天,家長可以帶娃來上班,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看護孩子,而是藉此機會讓孩子瞭解父母所從事的工作,使孩子有機會接觸成人的世界,理解勞動的價值與意義以及瞭解真實世界如何運作。
這是一次相當不錯的兒童職業教育。起碼藉著這樣的機會,我兒子明確了以後不當科學家的決心,因為他覺得爸爸的工作太yucky!
如果工作條件不允許,爸爸也可以透過和孩子吃飯時聊天的方式來談談自己工作。
我之前收聽電臺,聽到一位聽眾回憶已故父親對自己的影響:她的父親曾是一名記者,因為工作性質,全家未必能每天聚在一起吃晚飯。但只要父親在,就會和她在飯桌上聊自己工作中的見聞。她家的飯桌後面有一張世界地圖,爸爸會讓她隨便指一個地方,給她講講最近那裡發生的新聞。
這個經歷影響了她,讓她覺得記者好厲害、無所不知。長大後她繼承父親的衣缽,也成了一名優秀的記者。
第三,帶孩子做家務。
當下有種說法:世界正在獎賞愛做家務的男人。過去那種只負責賺錢養家、廚房不進、一屋不掃的大男子派男性早不受新時代女性的待見了。現在,既做家務又帶娃才是新時代男性“標配”。
在我們家,家務也是有明確分工的——
刷鍋、洗衣、清潔屋子我負責;做飯、採買購物、倒垃圾和一些重活、累活由老公負責,通常他會帶著兒子一起做。比如從超市採買一週的家庭日用品,並把它們在冰箱裡安置好;父子倆合力安裝個床架。

作者供圖:和爸爸一起裝床架

大雪後鏟院子裡的雪、清潔車子這些任務都是他們的。
爸爸積極主動承擔一部分家務勞動,有助於孩子形成性別平等意識;孩子的適應能力和協作能力,也比爸爸不參與家務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要強。
爸爸們是低調的寶藏,作為媽媽,我們要多鼓勵和支援孩子粘爸這項能力的培養,這樣才有機會培養出寶藏男/女孩啊!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題圖丨作者供圖
參考資料丨[1]Father-child interactions at 3 months and 24 months: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t 24 months by Sethna V, et al. is published in the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