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沐風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

在網上,有位媽媽分享了自己的育兒小妙招。
她有個女兒叫Tina,特別黏人,就像個小尾巴一樣,不管她走到哪都要跟著。
而她因為工作的原因,要經常出差,不能陪伴女兒左右。於是,她便想到了一個方法:
反過來黏女兒。
每次,只要和女兒待在一起,她就各種抱女兒,親女兒,表達對女兒的思念和關愛。

也正是這個黏女兒的過程,讓女兒內心充滿了親密感和安全感。
漸漸地,女兒便不再黏著她了。
留言區,很多網友都覺得她這個教育方法不錯,直呼“又學到一招!”
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這其實就是最近很火的“反向式育兒”。

雖不按常理出牌,但這種“逆向”的養育方式,卻常常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01
撒嬌示弱,孩子更強大
綜藝《不要小看我》中,傅首爾作為嘉賓,需要幫助一個叫雷雷的孩子完成爬山的任務。
可才走到山腳下,雷雷就開始鬧脾氣,不願意走了。
傅首爾嘗試了很多種方法跟他溝通,都不起作用。
於是,傅首爾乾脆一屁股蹲坐在地上,喊道:“我也不想走了!”

這波操作直接給雷雷整不會了,愣了幾秒後,他不僅不再哭鬧,反而催著傅首爾起來爬山。
但任憑雷雷怎麼拉扯,傅首爾就是紋絲不動,還不斷地撒嬌、示弱:
“我也堅持不了了,我太累了,我還要幫你拿書包。”
雷雷只好承諾不再吵鬧。
在之後的登山過程中,雷雷還越來越積極,一直衝到了最前面。
傅首爾後來總結說:吼叫解決不了問題,對孩子撒嬌示弱,反而能走進孩子內心,讓他自己做選擇,你將收穫驚喜。

是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挫折和挑戰,退縮和鬧脾氣是常見的表現。
這時,父母不妨像孩子一樣弱下來,把孩子往前推,反而能更好地成就孩子。
教育家盧勤的兒子小時候膽子小,一打針就哭,有次更是哭得小肩膀直打顫。
於是,盧勤便也跟著哭了起來,兒子一臉疑惑:“又沒扎你,你哭什麼?”
盧勤說:“媽媽也膽子小,看見你一哭就害怕。”
兒子轉而顯出一副無奈的樣子:“嗨!你們女人太膽小。算了吧,以後你甭進去了,我一個人進去!”
第二天,兒子果然壯著膽獨自去打針,表現得特別勇敢。
盧勤說,父母是高山,孩子就永遠是小草,如果換個位置,父母做小草,孩子就會長成高山,頂天立地。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引領。
走孩子的路,不是不負責任,而是透過示弱,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讓孩子逐漸變得自信強大。
02
裝傻充愣,孩子更好學
很多父母在輔導作業時,經常孩子一提問,就下意識地做出解答。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依賴心理,越來越懶得動腦。
我女兒以前寫作業也是這個情況,還沒有寫幾分鐘,就問這個那個。
有時候剛講了一題,遇到類似的題,她又不會了。
我跟她商量,遇到難題時要先思考,嘗試解題。
結果她卻滿不在乎地說:“你直接告訴我不就好了嘛,幹嘛還要我費那個功夫?”
女兒的話猶如當頭一棒,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後來再遇到女兒問我時,我就假裝不知道,對她說:
“你這題可把我難住了,我也不會,怎麼辦呀?”
“還有這題,怎麼解的呀?你教一下我唄。”
次數多了,女兒知道指望不上我,自己反而慢慢學會了思考,歸納,總結。
所以呀,父母們千萬不要去當孩子的參考答案,而是要笨一點,傻一點。
學著把問題還給孩子,反過來向孩子討教,孩子才能在探索與思考中逐漸激發出學習的興趣。
《聰明的媽媽像傻瓜》一書的作者袁梅就經常裝傻。
每次兒子一問她問題,她就假裝被難住的樣子,反過來問兒子怎麼解決,還不斷鼓勵兒子去找到答案來教自己。
就這樣,在她有意的“培養”下,兒子的學習探索欲爆棚,沒事就喜歡考她,在家當“小老師”。
想起一位教育家說的話,激發孩子內驅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成為小老師。
所以,教育孩子,父母不妨試試轉換角色,放低姿態,多問幾個為什麼?多讓孩子充當小老師教自己。
這種“我比父母厲害”的成就感,就是提升孩子學習的信心和熱情的最好動力。
03
不講道理,孩子更好說話
教育孩子,很多時候父母說再多都沒有用。
尤其是孩子到青春期以後,叛逆,不講道理,喜歡跟父母對著幹。
這時,不管你說得再多,再正確,在孩子眼裡都是錯的。
怎麼辦呢?
網上有一位爸爸,為了讓叛逆女兒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合理,便走上了模仿女兒的道路。
大冬天,女兒非要穿小裙子上學,說教沒用,爸爸便直接換上了女兒同款的“小短裙”。還一邊抖臀,一邊幽默道:“呀!撞衫啦。”

女兒要穿露臍裝,爸爸也奉陪到底,一邊拍著大肚子,還一邊轉了個圈,問女兒好不好看?

女兒整了條高腰褲,把腳脖子都露出來了,爸爸說她穿得“磕磣”,卻反被女兒懟“不懂潮流”。
爸爸便不再多說,直接屁股一翹,褲子一提,也整了個“潮流”。

就這樣,因為爸爸的搞笑模仿,每次都把女兒看得好氣又好笑,只好乖乖穿回平常裝。
一場場潛在的親子衝突,就這樣被輕鬆化解了。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不懂道理,只是比起正不正確,他們更想去嘗試,去體驗一下。
所以,與其各種說教,破壞親子關係,我們不如閉上嘴,邁開腿,幫孩子提前預演。
就像留言區一位媽媽分享的,女兒跟她說要染綠髮,她雖然一萬個不同意,卻還是陪女兒去了理髮店,並且自己先染上了。
果然,女兒在看到她一頭綠油油的頭髮後,若有所悟地說確實不好看,便放棄了染髮這個想法。
之後,女兒還提出過想抽菸、喝酒,她都沒有指責、打罵,而是贊同道:“那一定很帶勁!”然後就帶著女兒去買菸買酒。
媽媽抽的第一口煙,被嗆出了眼淚,女兒喝的第一口酒,被辣得直咳嗽,母女倆看著對方的囧樣,一直哈哈大笑。
之後,女兒便再也沒有提出亂七八糟的要求。
兒童心理學Rudolf Dreikurs說:“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
所以,與其費勁和孩子講大道理,不如讓孩子真切體驗一番。
走孩子的路,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用一種以退為進的方式,給孩子尊重和理解,讓孩子自己去悟得其中道理。
04
擺爛偷懶,孩子更勤快
曾看過一個影片。
女兒每天吃飯、上學都磨磨蹭蹭,媽媽怎麼催都不管用。
不堪折磨的媽媽,無奈選擇了擺爛,不催也不管了,就陪著女兒一起磨蹭。

哪怕就要遲到了,哪怕女兒都急哭了,不斷地催著她快點,她依舊學著女兒磨蹭的樣子,不緊不慢地換好幾次衣服。
而這一招也確實立竿見影。
女兒深刻意識到了拖延的壞處,第二天一早起來,不管幹什麼事都十分利索,甚至吃飯時還不忘提醒她,要早點準備好,早點出發。

太操心的父母,養不出勤快的孩子。
適當地偷懶擺爛,反而是對孩子的成全。
這不是不負責任,而是一種教育的智慧,透過“感同身受”的方式,讓孩子從中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所以,當孩子做事磨蹭時,要懶得催促,學著孩子一樣磨蹭,讓他體會下著急的感覺,從而學會時間管理。
當孩子不願做家務時,要懶得動手,學著孩子一樣不幹活,讓他感受一下亂糟糟的感覺,從而學會獨立。
當孩子做錯事時,要懶得說教,學著孩子一樣搞砸事情,讓孩子從中學會解決問題,從而學會成長。
俗話說,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遍會。
教育孩子,有時候就要用魔法打敗魔法。
你懶一點,孩子才能勤快一點;你當孩子,孩子才能得到鍛鍊,學會自我負責。
05
記得看過這樣一句話:好的教育,不是一直保持“原則正確”,甚至“鐵面無私”,而是以合適的手段,去做正確的事。
“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不是為了洩憤,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不是真為了跟孩子較個輸贏。
而是用逆向思維,兼顧正向引導。
背後隱藏的,是對孩子的鼓勵、信任、理解、尊重、放手。
這種別樣的力量會激發孩子成長的能量,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律、獨立、自信。
點亮“在看”,學習逆向思維的“教育魔法”,幫助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END-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我們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