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孩子磨蹭、懶散、不自律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我做好3件事,簡單有效

作者:暖爸老白


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

01
我是一個全職媽媽,有一個男孩,讀小學五年級。
老公工作壓力大,平時經常加班出差,教育孩子的重擔就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身上。
現在養孩子不比以前,從吃穿住行到興趣輔導,樣樣都不能落下。
我雖然不用上班,但每天也是從早忙到晚。
本想著等孩子年齡大了,自己能鬆口氣,發展點興趣愛好和小事業。
可兒子的表現,卻讓我異常心累,有時候甚至氣的半死。
可能是從小被照顧得太好了,包辦太多,他養成了自由懶散的性子,每天干什麼都要我催。
不管是喊他寫作業,還是吃飯洗澡,永遠磨磨蹭蹭,不知道在拖延個什麼勁兒。
我叮囑他記得帶水杯,他就好像聽不見我說話一樣,轉頭就忘得一乾二淨。
我數落幾句,他還會不高興,那種不耐煩的神情,一下子就能點燃我的情緒。
學習也不自覺,作業必須我看著,才能坐下來寫。
如果我不發火,不催促,他就像沒事人一樣,該玩啥玩啥。
學習時也沉不住氣,不認真,不用心,就坐那磨時間。
這樣的學習態度,成績就可想而知了。
每當看到老師發的那些滿分試卷,我都羨慕不已,要是我的孩子也在其中,該有多好。
於是,我想方設法,給他講道理,設立懲罰機制,就盼著他能自覺點,再自覺點。
可不管我怎麼說,兒子就好像死豬不怕開水燙一樣,毫無改變。
因為兒子的學習,搞得我非常焦慮,心裡積壓了很多負面情緒,最後都變成了跟老公的爭吵,搞得我們夫妻關係也空前緊張起來。
而且,最近一年,老公所在的公司業績不景氣,已經裁了兩波人了。
危機和壓力擺在面前,每個月還要給兒子交各種補課費,算起來也挺吃力。
可兒子拿回家的成績單,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慘不忍睹。
看得老公火氣越來越大,對兒子嚴厲批評:“你要學就好好學,我跟你媽兩個整天圍著你轉,結果你就學成這樣?!”
對我也是頗多怨言,覺得我全職在家,不用承擔工作壓力,只要把孩子教好就行。
可兒子的學習,實在拎不上臺面,不自律不自覺!話裡話外,指責我把兒子給管廢了。
那段時間,我感覺自己心力交瘁,整個人都快抑鬱了。
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兒子能自覺點,好好學習,我的煩惱能少一大半!
02
眼看著兒子就要上初中了,我意識到,不能再延續過去的教育方式了。
否則,兒子這個狀態到了初中,鐵定是跟不上!我開始去學習如何提升孩子自覺性、自主性的教育方法。
我也一點點明白——指望透過說教,就能讓孩子懂得自覺,是家長對教育最大的誤解。
孩子的不自覺,並不是他故意不聽話,懶散,而是他們的大腦,就是這樣設定的。
首先,是本能與自控的拉扯,這讓控制慾望對孩子而言,變得很難。
在青少年時期,大腦中負責調控行為的“前額皮質”還在發育。
研究表明,前額皮質是掌管自控力的“核心”,但它發育得很慢。調查資料顯示,前額皮質完全發育成熟,大概在25歲。
所以,對孩子而言,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偷懶不自律,是大腦本能的衝動。
這種衝動,不會因為家長的大道理而消失。
其次,這個時期的大腦,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
很多成年人,已經訓練並養成了延遲滿足的能力。
比如先把工作幹完,再放鬆一下;先做完家務,再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但對於孩子而言,這種忍耐很難,他們的大腦中還是零延遲模式:我現在就想玩!
他們不想等待,也很難控制自己先認真完成大量作業,再看手機。
因為他們大腦中的這部分腦回路,還在成長中,需要科學的引導和練習,才能養成。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人自控力最差的時期,就是在童年的原因。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對兒子的那些不滿,厭惡甚至“怨恨”,統統都消失了。
一直以來,我都是教育他:要自覺,要自律。
他做不到,我就數落責罵,指責他不自覺,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但我卻沒意識到,自覺自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跟人性抗衡。
哪怕我們成年人,也有很多做不到。
我們家長真正要做的,就是在跟孩子搞好關係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建立高自尊,引導、幫助孩子一步步建立自覺。
瞭解了孩子不自覺的科學原因,和大腦的成長規律,我採用了以下3個方式,培養兒子的自覺性,非常簡單有效。
03
1、家長放下焦慮情緒,改變教育思維,先把親子關係搞好,讓孩子願意溝通,願意改變
面對一個懶散不自覺的孩子,還有拉跨的成績,媽媽很難不發愁。
我也一樣,說教責罵,都沒能讓兒子知道努力,拖延懶散的毛病也沒改掉。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生活壓力的增大,這讓我的內心焦慮不已。
一看到兒子拖延磨蹭,消極的學習態度,我就來氣,怎麼看他怎麼不順眼。
訓斥責罵,成了家常便飯,嚴重破壞了我跟兒子的親子關係。我說的話,灌輸的道理,他不愛聽,也聽不進去。
他偷偷對爸爸說,媽媽像個母老虎,要是能去上班出差就好了。
老公轉述給我時,我的心如同泡在冰水裡,五味雜陳。
透過學習,我明白了,兒子的不自覺,不自律,不是缺點,而是他成長的一個階段。
大腦在發育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懂得道理,練習忍耐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
所以,我要做的,就是放下迫不及待的焦慮情緒,給兒子多一些自我安排。
每天放學回家,或者週末放假,我不再催著、安排兒子寫作業,而是問兒子:“你今天是怎麼安排的啊?”
兒子在我面前感覺到是安全的,也不擔心我會指責、說教他,他會坦誠講:“先休息一下,半個小時我再去寫作業。”
上了一天學,孩子也累了,想先放鬆一下,只要他自己有安排,最後能完成作業,沒什麼不可以。
把支配的空間交給兒子後,我發現,他的情緒變輕鬆了好多。自己安排的事情,做起來心也是靜的,專注力和效率都有了很大改善。
我不僅可以少操心,親子關係也變得融洽。
2、利用大腦成長規律,設定小目標,讓孩子在及時反饋中,獲得滿足
前額皮質是大腦中掌管自控力的核心,需要一定時間發育成熟。
制定較高或者虛無縹緲的目標,會讓孩子覺得遙不可及,喪失努力的動力。
比如跟孩子講:好好學習,考進前十名,自覺上進,等等,這些都是比較虛的目標。
孩子一時間也很難做到,常見的現象就是——每次答應要努力,堅持幾天又不動了。
因此,給孩子制定小的目標,拆分小的步驟,給孩子降低行動的門檻,更有利於孩子執行。
不要說“多背背單詞,好好學英語”,而是“今天背下這5個新單詞、這一小段課文”。
不要說“你能不能自覺點,真是不要強”,而是讓他“把作業檢查一遍,認真學會一道題。”
總而言之,就是要幫孩子把大得、有一定難度得任務給拆解成小目標,小步驟。
讓孩子容易上手,做起來不難。
當孩子透過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獲得了及時反饋和滿足感,體驗到了最終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時,他就進入了一個培養自覺性良性迴圈當中。
孩子自身的成長系統執行起來後,原先那些費勁才能啟動的事情,就不再難了。
3、不打擊,多激勵,多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價值,建立高自尊
只有高自尊的孩子,才會有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意識!
很多孩子不自覺,消極被動,是因為遭受了過多的指責和打擊,激起了自我保護意識。
比如上學磨蹭,學習拖延等,家長跟在後面各種催促,嘲諷;但越說,孩子越慢,越不自覺。
這是因為,相比成年人,孩子自身的節奏本來就慢,但家長總是從成年人的視角,去評判孩子的慢。
漸漸的,家長的催促和責罵,給了孩子很多負面的感受,讓他們喪失了自覺的主動性。
想要培養孩子的自覺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去做一件事,就要讓孩子看到、找回自己的價值,幫孩子建立高自尊。
當他意識到了自己在這件事上的價值,有了責任心,有了自尊心,就會有意識去自控、自律。
學習上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孩子體會不到價值感,就會消極逃避,想要放棄。
我開始用一雙“發現的眼睛”去看見兒子,積極鼓勵、信任兒子,幫他重新找回成就感。
以前,兒子面對學習一直是能拖就拖,能應付就應付,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扶不上牆的爛泥。
平時不管我怎麼說,他都沒有改變。
有天接兒子放學,他遲遲沒出來,我進去找了才知道,兒子在幫一個新轉學來的同學瞭解作業,還細心的寫下來關鍵提示。
看著他認真的樣子,我心中一瞬間充滿自豪,回家後,我欣慰的說:“你這麼善良,有責任心,媽媽真為你高興。”
我抓住一切契機,去看見兒子,認可兒子的行為,看見他的小小進步,認可他的努力和嘗試。
我能感受到,兒子對自己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自我要求也提高了,兒子的自覺性越來越強。
這樣的反饋,讓他每天都在收穫成就感,一個被喚醒了內在力量的孩子,怎麼會不自覺呢?
兩個月不到,兒子就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過去那個懶散、不自覺的阿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自覺又努力的孩子。
他的成績也有了提升,我也在老師的表揚名單裡,發現了兒子的身影。
陪伴兒子從懶散到自覺,我深深體會到,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更沒有完美的父母。
當我們願意反思不足,接納自己的侷限性,用學習的心態去看待眼前這個不完美的孩子時,孩子才能在科學的指引下,獲得量身定製的改變與成長。
點亮“在看”,願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好,我們的家庭與人生越來越幸福!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作者:暖爸老白,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擅長處理青春期階段孩子厭學問題;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和孩子;家有青春期孩子,請關注我。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