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網友提出疑問:為什麼阿里績效用3.25、3.5、3.75表達差、一般、優秀?,直接用1、2、3或者a、b、c不是更簡單麼?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3.25、3.5、3.75這些數值在績效考核中表達的具體含義。在阿里巴巴的績效評估體系中,3.25、3.5、3.75是三個主要的績效評分檔位,分別代表不同的工作表現和貢獻程度。
3.25:表示員工的工作表現達到了崗位的基本要求,但沒有超出預期的表現。通常被認為是需要改進的水平,連續兩個季度獲得3.25分的員工可能會面臨被勸退的風險。
3.5:代表員工的工作表現符合預期,能夠完成崗位要求的工作任務,整體表現穩定,屬於普通員工的水平。
3.75:意味著員工的工作表現部分超出預期,不僅完成了工作任務,還在某些方面展現出卓越的能力或創新,對團隊成果有顯著貢獻。
其次,考核週期:每年進行兩次績效考核,上半年考核週期為4月1日至9月30日,下半年考核週期為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上半年的考核主要為下半年的考核定基調,而下半年的考核結果權重通常更高,最終績效結果以全年綜合表現為準。
集團績效以前共分為5個檔位,分別為3.25、3.5-、3.5、3.5+、3.75。現在淘天共有有3個檔位:E=3.75、A=3.5、I=3.25。
最後,考核區間分佈:大家經常聽到的271和361,就是指績效的分佈區間。3.75對應20%、30%,3.5對應60%、70%,3.25對應10%。團隊人數超過10人,肯定會有3.25;不超過10人,不強制有3.25。
不要小看這些數值背後的代表意義,它決定了你未來的升職加薪。
3.5以下沒有年終獎和股權,連續兩次3.25會有被勸退的風險。參與職級晉升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績效考核3.75以上。
好了,上面解釋了這麼多,下面嘗試解釋下
阿里績效為什麼從3開始,用3.25、3.5、3.75表達績效結果。
據一位老阿里透露,福報廠原本的績效考核體系是有2、3、4、5的。但在實際操作中,4.0和5.0的績效檔位要求極高,基本無人能拿到。例如,5分的績效標準幾乎要求員工在工作中達到“傑出”水平,而4分也意味著員工需要“持續一貫超出預期”,這在常規工作中很難實現。既然大家的水平大多能拿到的績效在3—4之間,所以就來個3.5,3.75表示區分,總不能大家都拿3咯。
所以,大家不必過於糾結績效考核的具體名稱或數字。績效考核本質上是一種定序度量,而非定距度量。無論將其命名為3、2、1,還是3.75、3.5、3.25,亦或是S、A、B、C,甚至是優良中差,甚至用西瓜、星星、大碗茶等來表示,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它們的作用都是將員工的績效表現進行排序,以便在團隊中區分不同層次的表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