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育力保護賽道正在技術大爆發。
出生率和妊娠意願的下降是全球難題,這也使得生育力儲存迫在眉睫。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政策層面已開啟系統性響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用真金白銀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各地配套支援生育友好型社會政策也在快速落地。
但難以迴避的現實是我國的女性生育力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男性精子質量也在斷崖式下降,不孕不育率持續攀升。生育力儲存技術成為突破時間視窗的關鍵工具。
生育力儲存也是育齡女性的剛需。在允許單身女性凍卵的香港,雖然凍卵活產率並不算很高,但香港的凍卵業務仍然呈現高漲態勢。香港持牌的中心儲存的卵子從2019年的5104個增長到2023年的2萬多個。根據錦欣生殖2024年財報,錦欣生殖美國凍卵業務高速增長,取卵週期數同比增加了16.2%。
在政策紅利釋放與市場需求爆發的雙重引擎驅動下,我國生育力儲存產業正迎來黃金髮展視窗期。
雖然生育力儲存需求高漲,但很多影響生育力下降疾病的治療方案卻十幾年不變,處於發展停滯中,對於發病機制也知之甚少。許多疾病都亟待新的診斷方案和治療方案,市場空白巨大。
而今,多囊卵巢綜合徵、子宮內膜異位症、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等影響生育力的疾病正在從被看見逐漸到被解析。針對生育力儲存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正處於技術爆發期。
01
多囊卵巢綜合徵迎新曙光
總的來看,女性生育力是指女性產生健康的卵母細胞、受精正常並孕育胎兒的能力,與卵巢儲備、輸卵管通暢度以及子宮內膜容受性等因素密切相關。狹隘的女性生育力定義則指卵巢功能,包括卵母細胞的質與量。

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 資料來源:騰訊醫典
一位生殖內分泌主任醫師表示:“女性生育力儲存最應重視的就是卵巢功能保護。輸卵管通暢度、子宮內膜容受性差,醫生還可以透過藥物和手術治療,以及採用試管嬰兒等輔助生殖技術,而卵巢功能下降通常是不可逆的。”
影響卵巢功能的疾病都是高發疾病,包括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子宮內膜異位症、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以及腫瘤治療。這些疾病領域有著產業機遇。
多囊卵巢綜合徵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內分泌病,影響全球超過10%的育齡婦女,也就是說每10個育齡女性就有一個受PCOS影響,在美國,大約為500 萬女性受 PCOS 影響。PCOS也是女性無排卵不孕症最常見的原因,同時還會帶來肥胖、糖脂代謝異常等代謝問題。
一位婦科主任醫師表示:“八十年代,在我上學時,老師講到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時說,這個都不用講,很少人得這個病。但如今,這個疾病已經是一種常見病。”
但由於目前多囊卵巢綜合徵發生以及高雄激素血癥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治療手段十分有限,並且均為對症治療,效果並不理想。PCOS目前採用off label或者避孕藥進行調節,目前還沒有FDA批准的治療PCOS的藥物。目前無法徹底治癒。
臨床困境折射出產業機遇,近年來多囊藥物研發迎來突破。
其中一大突破性進展來自中國團隊,復旦大學湯其群教授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了青蒿素類衍生物治療多囊的成果,在動物模型中,青蒿素衍生物能夠抑制卵巢裡面雄激素的過量合成,降低卵巢中囊狀卵巢的數量。成為治療多囊的潛在新藥。
“藥王”GLP-1也展現了治療多囊的潛力。GLP-1受體激動劑透過模擬腸促胰島素的作用,增加胰島素分泌,同時抑制食慾,從而幫助控制體重和改善糖代謝。這對於PCOS患者常見的肥胖和胰島素抵抗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和鉑醫藥孵化的HBM Alpha Therapeutics在研一款多囊卵巢綜合症(PCOS)的創新抗體療法HAT002。HBMAT開發的抗體療法HAT002靶向與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CAH)共享的內分泌調節通路。CAH和PCOS均涉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的功能異常,HBMAT透過靶向這一通路,旨在調節激素水平,從而改善PCOS患者的症狀。
器械消融治療多囊同樣受到關注。海外企業May Health嘗試透過射頻或超聲引導下的經陰道消融產生雄激素過量的卵巢組織。這一技術在可行性研究中,44%的接受治療的女性在手術後的三個月內自發排卵,隨著再次引入促排卵藥物,這一比例在此後的時間內增加到65%。2024年,May Health B輪融資2500萬美元。
相比於PCOS廣泛的患者和增高的發病率,雖然在研療法不斷增加,潛在的治療方法仍然是稀缺的。
02
子宮內膜異位症早期診斷迎突破
除了多囊卵巢綜合徵的治療取得新進展外,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早期診斷也迎來了技術突破。
子宮內膜異位症也是會累及卵巢的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內異症)是常見的慢性婦科疾病,育齡期婦女的發病率為5%~10%,由於病灶最常累及卵巢,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會形成巧克力囊腫,直接影響排卵能力。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困境在於早期診斷難。研究顯示70%的PCOS患者未被診斷,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診斷延遲。
腹腔鏡檢查是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金標準。然而,由於腹腔鏡檢查屬於有創檢查,存在損傷和麻醉風險。這導致了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延遲診斷,即便在發達國家,診斷延遲的時間也通常在七至八年之間;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診斷延遲的時間可能超過十年。
早期診斷現階段還需要突破技術瓶頸。因為外周血及子宮內膜的許多標誌物尚無一種能準確診斷內異症,所以找到可靠的生物標誌物早期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趨勢。
國內企業有望打破這一技術瓶頸,實現早期診斷的突破。合凱維生命科學全球首創內異症檢測產品HerResolve,HerResolve僅需一管外周血樣本,就能實現高達 92% 的診斷準確率。這一體外診斷產品已經進入FDA註冊臨床階段,有望今年獲批,HerResolve有望為全球第一個獲得FDA認證的子宮內膜異位症非侵入性檢測。
由於PCOS病因尚不明確,目前也無法徹底治癒。針對這一治療困境,全球有多個潛在創新療法。
歐加隆有一款處於二期臨床階段的新療法:FOR-6219。歐加隆是從默沙東獨立出來的專注於女性健康的藥企。FOR-6219的特點是有可能在不影響全身激素水平的情況下區域性作用於靶組織。這種潛在的選擇性活性允許其作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長期治療選擇。
國內企業和其瑞針對中度至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開發了一款單克隆抗體,靶向泌乳素受體(PRLR)。
展望未來,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療法突破還需要依靠基礎科學的突破,只有更好地瞭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病機制,才能研發出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03
生育力儲存需避免醫源性損傷
在女性生育力保護領域,醫源性生育力損傷的預防與修復正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全國人大代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內分泌科創科主任、首席專家阮祥燕曾指出,因放化療,每年至少有百萬女性失去生育力。
對於惡性腫瘤患者以及合併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病的非腫瘤患者而言,化療和放療雖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會對卵巢功能造成損傷,可能導致醫源性早發性卵巢功能衰竭(POI),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育能力。
針對醫源性卵巢功能早衰,患者術前可考慮凍卵、胚胎冷凍以及卵巢組織冷凍與移植。與冷凍卵母細胞和胚胎相比,卵巢組織移植不僅可以恢復生育力,還能恢復激素分泌功能。
卵巢冷凍是將女性卵巢組織取出後進行低溫冷凍儲存,待未來有生育需求時,再將凍存的卵巢組織復甦並移植回患者體內。據報道,全球已有超過1萬名女性接受了卵巢組織凍存,其中360多例患者經歷了卵巢組織移植。移植後,95%的女性恢復了卵巢內分泌功能,卵巢功能的平均持續時間為2至5年,且已有200多例健康子代透過此技術誕生。
手術同樣可能對卵巢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害。例如,在卵巢良性腫瘤(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畸胎瘤、囊腺瘤等)的手術治療過程中,機械和電熱損傷不僅會破壞正常的卵巢組織,還可能影響卵巢的血供,進而導致卵巢功能減退。
此外,醫源性子宮內膜損傷也是女性不孕難題的重要誘因之一。宮腔鏡手術和人流手術等宮腔操作極易損傷子宮內膜,引發宮腔粘連和子宮內膜疤痕纖維化。據《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刊發的資料,近五年國內每年人工流產數近900萬例,人工流產可能引發輸卵管堵塞、宮腔黏連、子宮內膜異位等併發症,並可能導致女性繼發不孕。國內的流產手術還呈現低齡化趨勢。減少流產數量,一方面需要科學避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醫源性損傷。
目前,子宮內膜損傷的治療主要依賴於宮腔鬆解術,並輔以藥物治療,如口服雌激素,或使用防粘連的醫療耗材,如宮腔球囊、節育器和透明質酸水凝膠等。然而,這些方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症狀,但操作複雜,且難以從根本上修復子宮內膜,實現宮腔內環境的全面恢復。
令人振奮的是,國內企業賢石生物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公司研發的子宮內膜修復材料,採用先進的脫細胞技術和生產工藝,成功研發出獨特的脫細胞生物基質微纖維。這一創新產品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並有望於今年正式上市。這不僅為子宮內膜損傷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女性生育力保護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援。
當然,生育力儲存也不能忽視男性生育力下降,精子質量正在斷崖式下降。人類精子庫的資料顯示,近年來合格精子的捐贈率逐年下降,從2010年的約40%降至目前的約20%。
據美國疾控中心(CDC)調查,人們選擇輔助生殖技術的原因有28%是男性不孕因素。然而在生殖健康領域,幾乎所有的創新都集中在女性身上,男性生殖健康領域的創新相對較少,幾乎處於空白狀態。
生殖健康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市場。隨著全球生育力不斷下降,圍繞生育力儲存的創新技術將開啟新的藍海。
但很多初創公司往往聚焦於某一特定的細分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制約其可擴充套件性以及長期盈利能力。從歐加隆、金賽藥業等女性健康頭部企業佈局來看,提供全球週期解決方案,深入洞察女性健康需求,能夠從細分領域中擴充套件到更大市場的企業有望獲得融資。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認同文章中的觀點、資訊,或想進一步討論,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