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多囊卵巢綜合徵”的8個高頻問題——給那些來我門診諮詢睡眠的女生

最近門診陸續接到了一些關於“多囊卵巢綜合徵”的諮詢。你可能會問:這不是應該看婦科門診嗎?為什麼跑你那去諮詢?原因後面會說。
整體看下來,給我的感覺是:病人的“疾病負擔”特別重。這裡的負擔不是經濟上的,而是心理的——她們很擔心,很自責,很迷茫。
這裡整理了一些高頻問題的回答,如果你有關於“多囊卵巢綜合徵”的一些疑問,希望這些資訊可以回答你,也希望可以緩解你的部分負擔。
問題一:什麼是多囊卵巢綜合徵?
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可以說是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有多常見?患病率為10%-13%。也就是說,在一個陌生的開放場合,你身邊的每10位女性中,就可能有1位有多囊卵巢綜合徵。
這個病的主要表現有2個:月經不規律,雄激素過多症。
月經不規律一般在青春期就開始有了,通常是月經稀發(1年少於9次月經),有的人會閉經(連續至少3個月無月經)。
雄激素過多症的主要表現是多毛和痤瘡(臉色長痘)。注意:這裡的多毛不是單純說體毛很多,而是有一個相對更嚴格的定義:不僅過多,而且是呈男性型分佈——比如,上唇上方(類似鬍鬚那樣)、頦部(下巴)多毛;還有乳暈周圍多毛、胸毛以及下腹部中線位置多毛。
考慮到毛髮生長存在種族差異,對東亞女性(比如中國)來說,如果只是出現面部毛髮比較多,也需要考慮雄激素過多性,最常見的就是多囊卵巢綜合徵。
除了月經不規律,多毛,長痘外,其他困擾你的問題還可能有:
  • 代謝問題(肥胖,血糖容易高)
  • 不孕
  • 情緒波動大(容易焦慮,抑鬱)
而最後一點常常影響睡眠,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個管理睡眠門診的醫生,也要來聊這個病的原因。
寫到這裡,想對包括我在內男性們說一句:女性的難,我們常常不懂。
問題二:為什麼有這個病?
這個病的發病原因和具體機制還不清楚,可以確定的是,它和遺傳高度相關。
證據是:在最大型的雙胞胎研究表明,單卵雙胎的相關性是71%,雙卵雙胎的相關性是38%;根據研究作者估計,在多囊卵巢綜合徵發病變異中,多達70%是由遺傳影響所致。
另外,在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的母親和姐妹中,該病的患病率是20%-40%,明顯高於一般人群,這一點也強烈支援該病有遺傳基礎。
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是想讓你知道:這個病找上你,不是你的問題,你不要自責。
注意,這裡說的遺傳不是那種“點對點”的遺傳病,它涉及多個基因變異(非常複雜)。而且,最後是否會患病,還涉及到變異的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非常非常複雜)。
這一點交給科學家去研究,普通人就別琢磨了。別琢磨的意思,就是不必給自己的疾病找“原因”。
作為家人和朋友,也別用坊間的說法去“解釋”病人為什麼得病,這種解釋不僅沒價值,反而會增加病人的思想負擔。
如何理解這種“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這麼說吧,你可以把多囊卵巢綜合徵當作“2型糖尿病”這樣的病看待,後者的患病過程也類似。
問題三:體檢時做了一個超聲,發現有多囊卵巢,是不是就確診了多囊卵巢綜合徵啊?
不是的,不是的,不是的。
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徵需要結合症狀(月經不規律,多毛等)。
如果只是超聲檢查偶然發現多囊卵巢,沒有其他表現(雄激素過多症或月經不規律),那就不是多囊卵巢綜合徵,也不用進一步評估。
那需要擔心以後會有嗎?也不用。研究發現,超聲檢查提示多囊卵巢但月經週期規律的女性,後來發展為多囊卵巢綜合徵的風險並沒有增加。
簡單說:如果只是超聲檢查意外發現多囊,但沒有其他症狀(月經大致是規律的,體毛分佈也是滿意的),那就不用擔心,繼續正常生活就好。
為什麼超聲這麼看似“客觀”的檢查都不能“確診”呢?原因很簡單:超聲發現的卵巢多囊表現也可見於月經週期正常的、健康的女性。所以,單靠超聲這個線索是無法區分出健康和疾病的——專業的說法是:沒有特異性。
這個話題延伸開,就要談到體檢的醫學邏輯了,之前直播說過,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約門診聊。
從這個角度看,“多囊卵巢綜合徵”這個病名其實並不好,所以,在國際上開研討會的時候,有學者提議把名字改為“代謝生殖綜合徵”,但參與者也承認,更名很有難度,也就暫時這樣了。
總之,重複一次:不能只根據超聲報告說“卵巢多囊”就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徵。
問題四:什麼時候可以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徵”?
關於診斷標準,學術界也是爭來爭去。一會說要求有“月經不規則”這條,其他的又沒有這個要求。一直以來,醫生也是很困惑。
2012年12月,NIH召開了一次多囊卵巢綜合徵循證方法學研討會,在總結報告上,建議依然採用鹿特丹標準,因為其內容最全面。鹿特丹標準是:
需符合以下3條標準中的2條才可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徵:
  • 稀發排卵和/或無排卵。
  • 有雄激素過多症的臨床和/或生化證據。
  • 超聲示多囊卵巢。
也就是說,如果月經稀發,伴有典型多毛/痤瘡,就算不做超聲,也可以臨床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徵。
另外,如果月經稀發,去婦科看了醫生,做了一個陰道超聲,發現有多囊卵巢,那麼也可以診斷了(當然,前提是要排除其他導致月經稀發的疾病)。
問題五:診斷了多囊卵巢綜合徵,是不是以後容易有子宮內膜癌?
理論上有。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子宮內膜受到雌激素的長期刺激,同時,又存在無排卵相關的長期低孕酮狀態,這種狀態可增加子宮內膜增生症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但是,有一項納入超過12,000例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的佇列研究顯示,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的子宮內膜癌風險雖然有升高,但超額絕對風險依然很低,對50歲以下的女性來說,這個絕對風險為每年1.3/10,000
順便說一句,在做決策時,真正需要關心的是這種絕對風險。這種“萬一”的可能性,應該還可以接受吧。
那麼,需要經常做超聲來監測子宮內膜厚度嗎?
可以不用,理由是:在絕經前女性中,超聲檢查對排除子宮內膜異常的效果還沒有得到確定。
當然,如果你實在是不放心,也可以查,如果子宮內膜厚度<7mm,組織學檢查也不會提示子宮內膜增生。
問題六:診斷了多囊卵巢綜合徵,是不是以後容易心臟病?會不會影響壽命?
雖然,有部分專家認為,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容易發生冠狀動脈性心臟病(CHD)。不過,2011年的一項長期跟蹤研究發現,雖然多囊卵巢綜合徵組的高血壓和高甘油三酯血癥發生率更高,但兩個佇列中BMI(體重指數)相近者的心肌梗死、腦卒中、糖尿病、癌症、死亡的發生率相近
也就是說,從現有證據看,它還不是一個明顯影響壽命的疾病,至少,這個結論還缺乏定論。
對於這類情況,我的態度是:在有證據證明之前,先別嚇自己。否則,我們的生活隨時隨地容易被各路“妖魔鬼怪”所控制、所毀滅。
問題七:存在多囊卵巢綜合徵,在健康管理上和別人有什麼不同嗎?
有一些。需要監測以下4個方面:
1、心血管代謝風險評估
關心血壓,血糖,血脂,體重和腰圍。可以每年查一次。
對了,上次有人問我“要不要監測胰島素抵抗?”答:不需要。理由很粗暴:目前為止,臨床上還沒有經過驗證的胰島素抵抗檢測方法。想關心血糖,方法很簡單,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就足夠。
2、評估睡眠呼吸暫停
如果你來我門診,我會問你:晚上睡覺是否打鼾,白天是否容易犯困,早晨起來是否容易頭痛?如果有,需要做睡眠多導圖,排查有無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3、評估抑鬱和焦慮
之前說了,多囊卵巢綜合徵更容易出現抑鬱和焦慮,嚴重時會影響生活質量。因此,學界建議對所有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進行抑鬱和焦慮篩查。篩查方法和其他人一樣,可以選擇2個量表:PHQ-9和GAD-7。詳細情況可以來門診討論。
4、經陰道超聲
如果有備孕需求,則用經陰道超聲監測卵泡的生長與數量。如果不準備懷孕,也不用總是做超聲。
問題八:如何治療/管理多囊卵巢綜合徵?
在討論治療方法前,我們先來問一個更猛、更有意義的問題:如果我不看醫生,不做任何治療,會發生什麼?
答案是:
  • 會出現月經不規律,好久好久不來,然後,突然來一次。
  • 會出現多毛,痤瘡,影響顏值。
  • 會出現不孕。
  • 會有子宮內膜癌風險嗎?之前說了,可能有,但絕對風險不高。
  • 會有心臟病風險嗎?之前說了,不會更高。
  • 其他?好像也沒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介意月經不規律,也不準備要小孩(用物理方法避孕),至於多毛和痤瘡……呃,想先選擇醫美方法,那也可以一個“佛系”的選擇:不治療。
反過來說,目前醫學上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徵的目的是:
  • 減輕雄激素過多的表現(多毛、痤瘡和脫髮)
  • 調整月經週期,獲得一份“控制感”。
  • 進一步降低長期無排卵導致的子宮內膜增生症和子宮內膜癌。
  • 避孕。因為月經稀發的女性仍可間歇性排卵,可能發生意外妊娠。
  • 對有懷孕要求的女性,誘導排卵。
如何實現這個目的?
如果你暫時沒有懷孕需求,主要做3件事:
1、管理體重。
2、管理血脂、打鼾、焦慮/抑鬱。
3、使用雌-孕激素複方口服避孕藥(COC)
1和2的方法和其他人群一樣。
雌-孕激素複方口服避孕藥是治療的一線藥物,可以:
  • 控制雄激素過多症(多毛,痤瘡)。
  • 還可以治療月經不規律。
  • 還可以順帶避孕。
使用方法和沒有該病的女性相同。
如果你近期有懷孕計劃,那肯定是不能是吃避孕藥的,治療上優先做2件事:
1、管理體重。
2、看輔助生殖科,排卵誘導藥物。
嗯,就這些。
祝:更自由。

參考文獻:
1 Teede HJ, Tay CT, Laven JJE, et al.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2023 International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3; 108:2447.
2 Vink JM, Sadrzadeh S, Lambalk CB, Boomsma DI. Heritability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a Dutch twin-family stud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6; 91:2100.
3 Kahsar-Miller MD, Nixon C, Boots LR, et al. 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PCOS. Fertil Steril 2001; 75:53.
4 Murphy MK, Hall JE, Adams JM, et al. Polycystic ovarian morphology in normal women does not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6; 91:3878.
5 Zawadski JK, Dunaif A.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Towards a rational approach.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Current Issue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Dunaif A, Givens JR, Haseltine FP, Merriam GE (Eds), Blackwell Scientific Inc., Boston 1992. p.377.
6 NI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 Resources. http://prevention.nih.gov/workshops/2012/pcos/resources.aspx (Accessed on March 19, 2013).
7 Rot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 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Hum Reprod 2004; 19:41.
8 Gottschau M, Kjaer SK, Jensen A, et al. Risk of cancer among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Danish cohort study. Gynecol Oncol 2015; 136:99.
9 Cheung AP. Ultrasound and menstrual history in predicting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Obstet Gynecol 2001; 98:325.
10 Schmidt J, Landin-Wilhelmsen K, Brännström M, Dahlgren 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 in PCOS women of postmenopausal age: a 21-year controlled follow-up stud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1; 96:3794.
11 Wild RA, Carmina E, Diamanti-Kandarakis E, et al.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 with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consensus statement by the Androgen Excess and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E-PCOS) Societ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0; 95:203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