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期五源小酒館是關於AI硬體的探討,幾位嘉賓從當下最為熱門的AI硬體產品切入,分享了他們的產品和技術觀察,以及2025年什麼方向值得期待。
你會聽到從掃地機器人加機械臂到AI眼鏡的多樣化應用場景,他們分享了對現有產品市場潛力的分析、技術瓶頸的觀察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想象。同時,他們也討論了情感與功能在機器人產品中的融合,以及如何透過技術創新和產品設計滿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希望本期內容也對你有所啟發。

本期嘉賓:
本末科技創始人 張笛
五源合夥人 孟醒
主持人:
五源投資人 賀開顏
以下為播客內容的節選:
關於智慧硬體,2025年你有哪些新的期待?
賀開顏:對於2025年,你們有哪些期待?
孟醒:整個行業我覺得有幾個大變數,最主要的方向肯定是agent的能力,就是一個AI能夠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解決複雜的長鏈路問題,能用的功能越來越多,這可能是我們最期待的。影射到智慧硬體上其實也一樣,比如掃地機器加機械臂,如果僅僅是識別一個障礙物並將其移走,這並不算複雜,但如果需要判斷該物品的型別,並決定將其放入垃圾桶還是洗衣框,這就涉及更復雜的長鏈路判斷。我認為今年這可能會實現,但預期可能有些高,因為目前軟體方面的進展仍在逐步推進,遷移到硬體上可能還需要至少一年時間。
另外,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年出貨量在1000萬到2000萬臺,即使是加上機械臂的掃地機這個非常小的高階產品只佔1%到5%的市場份額,那可能也有10萬到50萬臺的規模。雖然掃地機器人不如工業機械臂市場那麼大,但它們同樣包含電機、減速器和控制器等關鍵元件。當這個量起來後,供應鏈可能會有哪些突破性創新,這些創新是否會帶來成本下降,以及新場景的拓展,這可能也是我對今年的一個期待,也想聽聽張笛的看法。
張笛:這兩件事都很有意思,我們公司長期投入於機器人領域,對這個賽道特別激動,在演算法側大家提到的湧現和泛化這兩個概念,倒推到產品側,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機器人品類也具備泛化能力。例如,傳統的掃地機器人透過小改動可以在其他場景中發揮更大價值,這與演算法中的泛化非常相似,比如前裝機械臂,或者後裝模組,可以看到家用清潔類機器人將出現多種新產品形式。這種產品形式超越了單一功能,能夠在多個場景中靈活應用。這是我們對2025年機器人領域一些變化的期待。
孟醒:大家也一直在探討,是基於一個好的底盤,裝上模組化功能,還是開發一個通用的類似於機械臂這樣的裝置,不去裝模組化功能。第一個方向是偏向底盤,可能是通用的上盤,但整機可能是轉機的形式;第二個方向則是從上到下全是通用裝置,哪種形式更可能大規模推出?如果大規模是指500萬臺以上,你怎麼看?
張笛:我覺得現在判斷還為時尚早。上裝機械臂可能會倒推供應鏈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潛在機會。至於裝哪個功能模組才是真正的最小可行產品? 目前還沒有明確。因此,這兩個路徑其實都面臨一些困難。一個雖然通用性較好,但實際功能效果和供應鏈適配程度還有待考察。另一個功能體驗會很好,因為上裝的是成熟模組,但關鍵在於裝什麼?這需要更精準的產品定義和對目標人群的細緻分析。誰能解決這兩個關鍵問題,誰就更有機會在相應領域獲得更多客戶和出貨空間。目前這還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但當前階段的探討已經比之前更深入了一步。
賀開顏:我也想分享一下對2025年的期待。我們關注的產品級的機器人創新有幾個大方向,首先是新技術的出現,因為“變化”帶來的新興產品的機會。比如今天非常明顯的智慧或者說AI,就像孟醒提到的更智慧的agent。這些底層新技術推動了新的場景和產品,比如2013年有Rabbit,2014年可能有智慧眼鏡,2015年也肯定會與這個大的技術週期相關、新的品類出現。但它的完成度可能不會立刻就擊穿使用者的PMF,不過它們都代表著未來新興的產品方向。
其次是圍繞“不變”的機會,正如張笛提到的,整個機器人技術和AI技術在產品上的體現是漸進的。每年都會有迭代,都會在現有的場景和需求中發現新的突破。比如掃地機器人、割草機器人,甚至是陪伴機器人,這些品類都會長期存在。在認知和情感領域的消費級機器人,今天的體驗可能只有二三十分,但我相信之後一定會有所進步,使用者體驗和產品體驗一定會更好。
最後就是圍繞機器人變得更智慧底層需要的基礎設施比如供應鏈,軟體模組,甚至資料服務等,這些底層技術能力和供應鏈能力、基礎設施能力也在逐漸進步和產生新的創新機會。
這些消費需求、技術發展、供應鏈進步和產品迭代,整體匯聚在一起,形成了我們在消費電子或機器人領域非常期待的加速度。
為什麼眼鏡可以成為大品類
賀開顏:今天的AI眼鏡體驗如何?對與AI眼鏡硬體和軟體技術棧的長期展望是什麼?
張笛:AI眼鏡其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顯示類的,一類是錄製類的。顯示類如頭戴顯示器(HMD),例如蘋果Vision Pro本質上也是顯示類的產品形式,去展示自己的AI功能。現在許多品牌也開始專注於只把顯示功能本身做好。
但目前顯示類的進展可能不及錄製類,或者說拍攝分享類。這個品類的代表是MetaRay-Ban,儘管受益於與雷朋的合作,有一定的品牌溢價,但就是從拍照分享和錄製的這個體驗上來講,Meta確實還是不錯的,而且Meta的眼鏡在拍照和錄製體驗上幾乎完全模擬了第一人稱視角,這個視角所捕捉到的世界背後的資料有巨大的潛力,可以為AI技術的創新提供獨特優勢。對於這類具有品牌溢價、能夠做好本職的錄製功能,並結合實用大模型功能的AI眼鏡產品我特別感興趣。
賀開顏:我自己也體驗過Meta Ray-Ban,它的出貨量已經過百萬了。正如剛才提到的,它找到了一個使用者需求,第一人稱視角的拍攝,雖然目前的拍攝體驗還不盡善盡美,但Meta在價格和拍照體驗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也想聽聽孟醒的看法。為什麼Meta Ray-Ban一發布,中國廠商就紛紛跟進,這是否說明這個行業的門檻比較低?這個賽道長期來看適合創業公司嗎?還有眼鏡離手機太近了,很容易變成手機的外設,你怎麼看待這個觀點?
孟醒:這也是一個長期被大家討論的問題。對於眼鏡尤其是AI眼鏡,主流觀點是,當它足夠好時,可能會成為下一代手機。因為它離眼睛這個資訊互動密度最高的通道最近,而且它的互動方式更貼近人類正常的手勢等自然互動方式。雖然目前還不夠好,但理論上,如果做到足夠好,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這麼大的機會,是創業公司的機會,還是大公司的機會?大家怎麼找到出圈產品的可能性?我也買過這個品類裡從最早的Google Glass,到後來的稜鏡式設計的產品。後來這個品類分化了,一類是以顯示為主的,另一類是以與環境互動、獲取資訊並輸出為主的。而走拍攝為主這條路的,早期實踐者是Snap,當時它推出的Spectacles產品和Meta Ray-Ban差不多,但早了8年左右。它的營銷體系也很成功,最初用快閃店的方式銷售,當時非常火爆,後來就沒那麼火了。我覺得Ray-Ban和Meta合作這件事,如果不知道銷量,倒退到一年前的話,大多數人可能依然會認為它和Spectacles一樣不會火。但至少從銷量和文化滲透上來看,它成功了,儘管我覺得這和Meta的流量投放等也有關係。我去年在美國待了比較長時間,幾乎每刷三個TikTok影片就會看到一個Meta的廣告。危險的是,你可能不知道它是怎麼起來的。所以當你做類似產品時,可能沒有那麼大的流量投放成本或能力去做同樣的規模。
去年的Halliday Glasses使用小型顯示屏,功能上有些迴歸早期的Google Glass,給人復古的感覺,這一變化弱化了空間定位和SLAM等技術,僅增加了一些大模型的互動功能,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變化。很長一段時間,大家認為AI眼鏡應該是從稜鏡式、只能顯示文字、視場角小的顯示,到視場角大、多資訊、豐富色彩的顯示,再到空間定位、能夠互動的這條線。但大模型出現後,空間定位這件事被弱化了,語言互動的能力被放大了,再加上傳統的普通顯示,這個方向讓很多人快速的跟進。但在這個定義過程中,我覺得沒有那麼多可以做差異化的方向,以後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會比較困難,唯一的機會可能就是做細分款、做垂直領域,從技術角度看差異化可能較小,但從使用者感知來講差異化大的方向。
進一步推演一下,如果創業公司真的抓住這個機會,真的crazy一點,這種產品最終應該是什麼樣?隨便說說,眼鏡本身為什麼可能成為一個大品類,原因在於它直接貼在眼睛上,是人類資訊輸入的最大視窗,你看到任何東西都得透過眼睛。但如果它的輸出能力僅限於顯示,那可能就太單薄了。如果創業公司要挑戰一個更難但更有前景的方向,或許是眼鏡與外骨骼的某種組合。在這種組合中,輸出不僅限於顯示,而是與身體動態相結合,同時覆蓋更多物理行為。這是一個更復雜的系統,做起來會更難,企業可能會等待時間長,但可能對於創業公司是有機會的。目前還沒有看到類似的產品出現,我覺得我會蠻期待一個這樣的東西的。
陪伴機器人:功能、情感與留白
賀開顏:關於陪伴機器人這個品類,目前的產品其實是有兩個大的派系:一是仿生系,以毛茸茸的LOVOT為代表,一些中國品牌和日本品牌也推出了這種,外形也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形象,像猴子、貓和小浣熊等。遺憾的是由於成本考慮,這些機器人算力普遍較低,估計在1 TOPS以下,可能售價在兩三百美元左右。另一個令人興奮的變化是,陪伴機器人開始吸引更多女性使用者,過去主要關注的男性和極客使用者有所不同,這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我覺得陪伴機器人比較brilliant的一點,因為它可以透過外形和互動設計讓使用者有更強的容錯機制。如果掃地機器人功能體驗差,使用者可能就不會用。但如果陪伴機器人的設計和互動出色,即使功能有缺陷,使用者也會更寬容。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功能型產品更容易被接受,但從長期來看,陪伴類機器人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張笛:關於陪伴,我其實有一個小觀點想分享一下,我覺得我們可能把情感和功能這兩個屬性分得太開了,這其實不太符合人性。比如你長期使用某個工具,你可能會對它產生感情,甚至不捨得扔掉。再比如之前網上有一個轉發量很高的影片,就是家裡面的貓把這個新來的掃地機器人打了一頓,評論都是家裡最有用的被家裡最沒用的教訓了一頓。在這個隱藏的語境下面,大家會把家用機器人當成跟貓是一個範疇的,即使是有功能性的產品,使用者也會賦予它們情感價值。
當我們在談論情感類或陪伴類機器人時,我們究竟希望它陪伴什麼?就像功能類機器人一樣,需要將其細分到具體模組,才能定義出好的產品。其實情感類或陪伴類機器人同樣需要細分,才能定義出優秀產品。甚至一些看似簡單的物品,比如一支鋼筆,如果被賦予了簽名、長情陪伴或一些特殊印記,它就可能成為陪伴單品。所以我認為在情感、陪伴與功能機器人的探討中,它們之間的邊界可能蘊含著產品定義的機會。
賀開顏:陪伴類機器人其實需要一個天才的產品經理來精準地進行定義和裁剪,智慧與功能之間的交界非常模糊。孟醒也看了很多陪伴機器人,你覺得一個好的陪伴機器人產品可能有哪些方向?又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孟醒:我想先回應一下張笛剛才的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其實我思考了很長時間的一個問題是:情感陪伴類的產品是否能與效率工具類產品合二為一?舉幾個例子,比如你提到的鋼筆,它本身是一個效率工具,但當你長時間使用它,它就可能成為情感陪伴的物件。再放大一點,汽車也是如此,你長時間駕駛它,共同經歷風雨,就會產生回憶和情感。但隨著產品智慧化程度的提高,這種情感陪伴的感覺似乎會變弱。比如電腦和手機,它們的智慧化程度很高,但情感陪伴價值卻相對較低。
我認為情感陪伴的本質是人將情感投射到某個物體上,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物品。它是否是效率工具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你與它之間的關係中是否足夠“留白”。如果一個產品時刻都在響應你的需求,那麼你與它之間的關係就會由它來主導,沒有“留白”的空間,也就沒有餘地去注入情感。比如你與汽車之間的情感,是因為你感覺它與你相依為命,一起經歷了許多風雨和有趣的事情。但本質上,汽車在這些場景中並沒有“響應”,而是你賦予了它這樣的機會和能力。它只是忠誠地幫你完成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認為,智慧化的產品本質上是不“留白”的。比如一個電動化的毛絨玩具,它可以陪你學英語、陪你聊天,功能強大,而另一個毛絨玩具,它什麼功能都沒有,但長得一樣可愛。如果從情感連線、陪伴時長,甚至是你搬家時最不願意扔掉的東西這些指標來看,我大膽猜測,那個什麼功能都沒有的玩具可能更有優勢。陪伴本質上是雙向的,不是你有需求它來服務你。一旦形成這種服務關係,就不再是陪伴。陪伴是你與它產生某種聯絡,是你將情感注入其中。比如寵物,是你寵它,而不是它寵你,你把你的情感注入給它,產生了某種情感的對映。
張笛:這個話題特別有意思。我有一個問題,孟醒總是不是一個 “cat person”?
孟醒:對,我養貓。
張笛:我非常認同關於“留白”的論述,但我明顯感覺到你是一個“cat person”,這種傾向隱藏在你的字裡行間。不過,很多“dog person”可能對“留白”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感知。他們會覺得,自己拿到的東西每天為自己工作、服務,非常忠誠,正是這種服務讓他們寄託了情感。
我覺得“dog person”和“cat person”在情感維度上存在明顯差異,他們所期望的陪伴方式也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群體,完全可以設計出不同的產品來服務他們。另外一個我特別認同的觀點是,AI或大模型在情感類產品中極具吸引力,因為“留白”可以透過大模型的演算法來實現。大模型的演算法可以根據不同的prompt展現出幾乎所有的功能和預設的人設。
除了“dog person”和“cat person”,可能還有其他型別的人,我覺得未來的家用類巨頭會在基礎功能的做好基礎上,同時能夠收集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資料。每個人的性格、情感需求和物質需求各不相同,大模型如何根據這些資料為每個人提供最合適的產品組合,挖掘出不同的情感陪伴體驗。未來的行業巨頭不僅懂你想買什麼,更懂你這個人本身。這既是最可怕、最危險的事情,也是最迷人的地方。
孟醒:回到陪伴的本質,首先它是一種情感體驗。但目前AI的發展,無論是大模型、語言模型還是多模態模型,都沒有將情感陪伴作為核心推動指標。目前的評測標準主要集中在推理能力、數學題解答等方面,情感培養只是副產品。因此,對於陪伴類產品,我們更需要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單純依賴技術推動。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可以大幅削減AI的複雜功能,只保留幾個關鍵功能,並結合視覺設計等元素,創造出情感共鳴。例如開顏提到的LOVOT,它的功能很簡單,但透過簡潔的表達和使用者的情感投射,產生了深刻的連線。在產品定義時,應儘量保留“留白”,而這種“留白”的具體設計需要根據產品定位來完成,使其能夠在某個情感維度上與特定年齡段或性格的人群產生共鳴。這可能是未來情感陪伴類產品的一種形態。
賀開顏:就像剛才提到,人的情感是多元的,可以投射到各種靜態或動態、功能或非功能的物件上。而當下大模型的認知和情感能力還比較有限。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經理需要在功能、形象和互動上進行精準的裁剪和差異化設計。
在我看來,陪伴類產品有兩個核心特質很重要:一個是生命感與靈動性,產品本身要給人一種“好像活了”的感覺。另外就是需要有反饋系統,這種反饋不一定依賴語言。比如LOVOT會主動擁抱你,或者當你撫摸它的頭時,它表現出享受的樣子,甚至用靈動的眼睛與你對視。這些互動本身就是反饋,只有透過真正的互動,使用者才可能對機器人產生日益深厚的情感連線,而這種連線是長期陪伴所必需的。
下一代超級硬體的想象
賀開顏:最後想請大家發揮想象力:下一代超級硬體可能誕生於哪些領域?從長期來看,什麼樣的產品有可能真正成為超級硬體?
張笛:我覺得在功能與情感的邊界上可能有產品定義的可能性,這種定義有可能催生出超級硬體。
孟醒:我覺得可能有兩類方向。一種是單一、小型的產品,硬體功能有限,但在軟體層面可能有更大的潛力。這類產品可能更貼近使用者的新需求,是一個單點創新,同時兼具情感和功能實用性。
另一種是大型複雜系統的組合創新,比如外骨骼。外骨骼本質上與眼鏡類似,只是一個是戴在眼睛上,一個是穿在身上。它能夠收集人體最豐富的訊號,並幫助使用者實現最想完成的行為。我認為這個方向長期來看非常有潛力,可能會成為一個與汽車、電腦或手機同等規模的品類。




五源尋找、支援、激勵孤獨的創業者,為其提供從精神到所有經營運作的支援。我們相信,如果別人眼中瘋狂的你,開始被相信,世界將會別開生面。
BEIJING·SHANGHAI·SHENZHEN·HONGKONG
WWW.5YCAP.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