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面對 “五篇大文章” 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銀行業需以創新為筆、合規為墨,在服務實體經濟的畫卷上譜寫新篇章。(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監製|董雲峰 協作|DeepSeek 豆包 <<<<
來源|新金融琅琊榜 <<<<
又是一年“兩會季”。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與銀行業相關的多項部署,既延續了服務實體經濟、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思維,又強化了市場化改革與五篇大文章的創新導向。
如果將觀察週期拉長到過去十年,透過政府工作報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銀行業政策的哪些 “變” 與 “不變”?
變化:政策方向與工具的深化演進
1、風險處置方面
從被動防控到主動化險與轉型發展並重:早期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以穩妥化解風險為主。近年轉向“市場化、法治化風險處置與轉型發展並重”,同時充實存款保險基金、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等化險資源。
從單一風險關注到全面風險防控:早期多關注銀行業自身的不良資產等傳統風險。近年來,更加註重從宏觀層面防範金融風險與經濟執行風險的相互傳導,如2025年強調在發展中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等領域風險。
2、貨幣政策工具方面
從總量刺激到結構性精準滴灌:早期依賴全面降準降息等總量工具來刺激經濟整體增長。近年在“適度寬鬆”基調下,更強調運用結構性工具定向支援科技創新、綠色經濟、小微企業等領域。
從注重數量調控到價格與數量調控並重:過去較多關注貨幣供應量等數量指標。近年來,更加註重利率等價格工具的運用和傳導機制的完善。
3、中小銀行改革方面
從單一化險到差異化發展:早期中小銀行改革聚焦農信社改制、不良資產剝離等基礎問題。近年則推動市場化整合與功能定位最佳化,實現差異化、內涵式發展。
從傳統改革手段到結合市場化新工具:以往主要依靠傳統的行政推動等方式進行改革。近年來,在補充資本金、兼併重組等傳統手段基礎上,結合了更多靈活的市場化工具。
4、金融服務方面
從普惠擴面到科技驅動:早期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近年疊加數字化轉型要求, 包括“數字金融”“人工智慧+”等。
從傳統服務模式到創新服務模式:過去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主要依賴傳統的信貸業務等模式。近年來,鼓勵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尤其是科技金融領域。
5、支援領域方面
從傳統產業到新經濟生態:早期銀行業信貸支援側重基建、製造業等傳統領域。近年深化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從支援企業發展到兼顧消費與民生:以往更多關注對企業的金融支援。近年來,更加註重對消費領域的金融支援。
不變:核心原則與長期戰略的延續
1、風險防控的底線思維
始終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從要求打擊非法集資,到要求保持對非法金融活動的高壓嚴打。2025年更是新增“充實化險資源”,確保應對風險的資源儲備。
2、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定位
長期要求金融支援產業升級,早期側重基建和製造業,近年延伸至科技創新、綠色經濟等領域。2025年提出完善“五篇大文章”的標準體系和基礎制度,延續金融改革服務產業升級的邏輯。
3、中小金融機構改革的持續性
農信社改制、村鎮銀行整合等議題貫穿十年。2025年仍延續“補充資本金”“兼併重組”等傳統手段,同時強調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一體推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轉型發展。
4、政策協同與財政金融聯動
長期堅持穩健貨幣政策與積極財政政策配合。2025年明確“強化超長期貸款配套融資”,透過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帶動中長期信貸投放,以及5000億特別國債定向用於國有大行資本補充。
5、對普惠金融的長期關注
持續推動降低融資成本、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近年來,普惠金融被納入五篇大文章,繼續強調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援。
總結:政策演進的底層邏輯與未來方向
回首過往十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銀行業政策的軌跡清晰可辨。
“變” 是進取的姿態,順應經濟結構調整、金融科技浪潮與風險形勢變化;“不變” 則是穩固的根基,是金融穩健前行、實體經濟蓬勃發展的堅實依靠。
1、變的核心邏輯
從“被動防風險”轉向“主動化險與高質量發展並重”;從粗放刺激到精準施策,貨幣政策工具更注重結構性最佳化;從單一服務到科技驅動,數字化轉型成為提升效率的關鍵。
2、不變的核心原則
風險底線不可突破、服務實體經濟不可動搖、深化金融改革不可停滯。例如,存款保險基金等長效機制持續完善,防範風險的“安全網”越織越密。
3、結語
透過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銀行業正在進入“改革促安全、創新提效率”的新階段。
RE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