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徹底藏不住了!剛剛,美俄先後傳出同一個噩耗

東大被盯上了,實力徹底藏不住了!就在剛剛,美俄兩國在軍備領域同時出來一個重磅訊息。美國海軍協會網站稱,雖然五角大樓和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嘗試了各種辦法,但福特級航母二號艦肯尼迪號的交付日期,還是因為生產環節的問題被迫推遲兩年交付,考慮到未來兩年尼米茲艦和艾森豪威爾艦都將退役,美國航母的保有數量可能會下降到10艘甚至是10艘以下。而且到三十年代後美國服役數量最多的尼米茲航母會相繼達到服役期限,屆時美航母將迎來一波空前的退役潮,但由於福特級航母的建造週期愈發跌宕延長,已經追不上前任的退役週期了,這也就意味著到本世紀中葉,美軍航母的數量大機率會下降到五至六艘,從而被東大超越。
而與此同時,俄羅斯那邊也傳出風聲說,俄羅斯國防部和海軍或許會放棄修復俄軍現存的唯一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早在年初該艦的維修工作和現代化升級就被叫停了,目前軍方和承建方正在討論是否讓庫艦退役或拆解,俄海軍至此將進入沒有航母的時代。你們看啊,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美俄航母相繼傳出噩耗,這在全球軍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畢竟航母是常規軍事力量裡最核心的武器,而美俄又是世界上數一數三的軍事強國,所以最近各國都在研究到底問題出在哪了?但是吧,越研究這事兒,東大的隱藏實力就越瞞不住了,很多國家都已經把我們盯上了。

其實美俄航母出事的原因是一樣的,都是因為空心化的問題,只不過俄羅斯沒啥錢,對世界工業體系的嵌入又不深,沒有外援,而美國則可以透過全球採購來掩蓋問題,但這個屬於指標難以治本。現代海軍建設高度依賴民用造船業配套,而民用造船業發達與否又與這個國家工業體系的完善程度息息相關。因為民船和軍艦雖然用途不同,但他們供應鏈的重合度是所有同類軍民兩用產品中最高的。
不管你是航母還是貨輪,是不是都需要堅固的船體鋼板、複雜的無縫焊接工藝、大量的管道閥門、電氣裝置、先進的導航通訊系統,甚至內部裝修材料,比如說馬桶、床架等等。涉及到武器相關的系統當然是由軍工自己造,但軍艦他首先是一艘船,武器系統在整個工程的佔比不到三成,剩下七成跟民船沒啥區別。所以你的民用造船業如果足夠龐大,海軍沒必要從頭建立一套獨有供應鏈,直接從更具規模優勢的民船採購非武器系統的零部件,這樣一來既能降低生產成本,又能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降本增效。
東大造航母為例,在建造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時,有超過80%的部件和工程是民用造船單位參與的,包括像大連造船、江南造船這些平時造貨船的廠,他們提供了船體結構、管道系統等基礎部分,只剩下核心的武器和機密系統由軍港自己搞。這不是東大才有的現象,各國海軍都這樣,因為民用行業在技術創新上更活躍,比如新型鋼材或高效推進器,民船先試用成熟了,海軍再拿過來升級用。簡而言之,民用造船就像是地基,海軍在上面建高樓,沒這個基礎,建軍艦成本高還慢。但民用造船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本國工業體系的完善程度相關,工業體系越完善的國家,其造船業就越是發達,反之越垃圾。原因很簡單,造船業本質上是一個造工業系統的活,在聯合國劃定的41個工業門類裡,造船業所需的零件供應鏈涉及到35個。
比如你造一艘現貨輪,船體需要鋼鐵和合金,這就需要冶金工業來提供高質量鋼材,不然你的船出海就散架;推進系統涉及機械製造,像發動機和齒輪箱,依賴於精密加工能力;電子控制部分包括雷達和導航,這部分是不是要靠電子工業的支援?再加上化工門類供應油漆和絕緣材料,通訊工業搞定衛星定位,甚至連軟體業都得開發船用作業系統。每個環節一掉鏈子整個船就造不好。工業體系不健全的國家,像你缺乏重型機械裝備生產的基礎甚至連浮船塢都搞不定,民用造船業自然發展不起來,只能靠進口或組裝,成本飆升效率低下。
所以一個國家的民用造船業能發展到什麼水平,直接取決於它背後工業體系的完善程度技術水平工業體系越完整、越先進,各個工業門類發展越均衡、技術越強,就越能支撐起一個強大的、具有先進競爭力的民用造船業。反過來,一個孱弱、殘缺的工業體系,是無法孕育出一流的造船能力的。日本就是一個正反面都很生動的例子,他們先是在五六十年代再工業化階段建立起了強大的鋼鐵、機械和電子工業,然後在七八十年代進一步成長為世界頭號造船強國,巔峰時期的日本造船業一度佔據了全球54%的市場份額,僅三菱、日立等巨頭年產量就抵整個歐洲,曾一年交付超3800萬噸船舶。當時全球十大船廠日本獨佔七席,壟斷了大型油輪、LNG船等高附加值和高技術船型。然而,這些年日本除了汽車產業,整個工業基本盤衰退得相當厲害,他們造船業是不是也越混越差了,以前排名世界第一,現在世界第三,去年接單量暴跌四成,市場份額跌破10%,像佐世保重工、住友重機、三井造船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世界級造船巨頭要麼甩賣業務,要麼乾脆退出造船市場。
再看看美俄兩國,俄羅斯在經歷過九十年代的休克療法後,把能賣的國有工業企業都賣得精光了,現在已經淪落為純資源出口國。而美國在經過長達三十年的去工業化後,國內就只剩點高階工業的底子,但好巧不巧造船業涉及的供應鏈以中端工業為主,看重的是量而非質,所以他們的造船業混得可以說是一言難盡。注意,接下來我舉的資料不是市場份額哈,而是產能。2024年,美國的民用造船全球佔比跌破0.1%,年新船完工量僅100萬載重噸,東大為4233萬噸。軍用領域依靠通用動力等船廠維持核潛艇年產1.5艘和驅逐艦2年1艘產能。70%軍艦部件依賴全球採購,航母關鍵裝置需多國協作。俄羅斯這邊呢,民用造船萎縮至全球0.8%,年產量約80萬載重噸,LNG船完全依賴中韓供應。軍用造船受制裁嚴重,2020-2023年海軍70%新艦為千噸以下小船,艦用燃氣輪機等60%核心部件斷供。美俄的現狀是不是印證了,沒有完善的工業體系,海軍只是空有其表。
所以繼印巴空戰暴露東大空軍實力,以伊大戰暴露東大導彈實力後,美俄航母同時停宕又把東大海上實力給暴露了,各國越研究美俄航母窘境的內在因素,就愈發深覺隱藏在全球第一大造船業強國之下的東大海軍,其真實實力簡直恐怖如斯,深不可測。大家原以為,在他們看來遙不可及的下餃子就已經是東大的極限了,現在卻發現大錯特錯,下餃子只是東大軍費的極限,而不是東大工業的極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