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戰爭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資料,在中國製造的全球商用貨船比例從1999年的5%激增至目前的50%以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造船業快速衰落,海軍艦艇也普遍出現延期交付現象。
面對這一困境,Trump政府近期頻頻就中美造船業發聲,對外宣稱要對使用美國港口的中方船舶徵稅,對內則提出重振造船業。
3月4日Trump對國會參眾兩院發表演講時公開表示:
“為了加強我們的國防工業基礎,我們將重振美國造船業,包括商業造船和軍用造船。為此我宣佈,將在白宮設立一個新的造船辦公室,並提供特殊的稅收優惠,讓這個行業迴歸美國,這是它應有的歸宿。”
為什麼造船業會讓美國政府如鯁在喉呢?
1、
二戰期間,美國曾在短短數年內建造了1500多艘各式艦艇,其中包括數十艘航空母艦、巡洋艦和數以百計的驅逐艦、護衛艦。
當德國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從報紙上看到美國造船廠的下水紀錄後,他長嘆道:“看來,我們在這場戰爭中要失敗了。
放眼今天,美國的造船能力主要集中在四大船廠——通用動力電船公司、巴斯鋼鐵造船廠、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英格爾斯造船廠,其他一些中小型船廠已經失去了新造船能力。
而在四大船廠的營收中,維持運轉的訂單高度集中於軍船,其產品在民船領域已徹底喪失競爭力。
眾所周知,寓軍於民、軍民兩用是一種相對經濟合理的軍工生產模式,像美國造船業這種完全依賴軍品的做法,只能無限推高軍艦建造的成本,從長遠看是不可持續的。
紐波特紐斯造船廠不但是美國最大的造船廠,也是唯一能夠設計、建造核動力航母以及對核動力航母進行核燃料更換和大修的造船廠。
2、
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中國造船能力已經超過美國的200倍”,這個資料其實來自對過去幾年中美新造規模以上商船的統計。
美國每年建造約五艘商船,而中國建造1000多艘,被西方媒體稱為“像生產餅乾一樣批次生產船舶”。
麥肯錫顧問公司的資料顯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的造船產量下降了85%,能夠建造大型船隻的造船廠數量下降了80%以上。
知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主任Cynthia Cook更是公開宣稱“造船業顯然是美國工業的一個薄弱環節”。
實際上,民船建造能力跟軍船建造能力很多時候同樣重要,因為徵調民用船舶參與戰時運輸是常見且必需的,有美國學者表示:
“一旦發生緊急情況,一旦與實力相當的對手發生衝突,以現在的狀況我們很難將大量物資、裝置和部隊運送到大洋彼岸。”
一艘貨櫃船停靠在加州奧克蘭港。
3、
不只是民用船舶建造能力幾乎清零,美國的軍船建造能力也在迅速下降中,過去三十年裡,美國海軍艦隊已從1992年的471艘艦船下降到現在的295艘。
在今年2月底的聽證會上,共和黨參議員Roger Wicker對候任美國海軍部長John Phelan說道:“(海軍的)幾乎每項重大計劃都落後於計劃時程、超出預算或完全偏離軌道。
去年美國國會曾進行了為期45天的海軍造船稽核,結果表明,許多專案嚴重落後於計劃進度,例如“星座”級護衛艦的交付預計將推遲三年。
不僅如此,高昂且漫長的船舶維修過程正嚴重製約美國海軍的戰鬥力,海軍作戰部代理副部長Jim Kilby上將表示,“我們得到一艘新船時,就會替換一艘舊船,因為舊船更貴,維護起來也更難。
美軍維護舊艦究竟有多難呢?
以“尼米茲”級航母“華盛頓”號2017年8月開始進行的中期大修和更換核燃料為例,根據美海軍宣告,這類維護工程通常需要4年時間,但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直到2023年5月才完成相關工作,導致排隊等待維修的“斯坦尼斯”號航母的完工日期也大幅推遲。
實際上,目前已經有美軍艦“出海就醫”,到韓國、日本、印度等國家的造船廠進行維護保養,即修條船需要遠赴重洋。
因瀕海戰鬥艦專案失敗,美國海軍推出了“星座級”護衛艦專案,該艦設計排水量約7000噸,相當於052D驅逐艦的水平,然而這一被寄予厚望的專案一再延期,效能指標也在美海軍內部存在諸多爭議。
鏽跡斑斑的“朱姆沃爾特”號驅逐艦。生鏽會降低軍艦的行動效率,讓艦體變得脆弱,也可能引發發動機和其他零部件故障。
從外部因素來看,美國在海外高頻率部署艦艇導致執行負荷過大,生鏽機率也隨之提高。
4、
美國的產業保護政策通常分兩個維度:打壓對手+掠奪盟友。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最近公佈的一項方案,壓制中國造船業政策的核心是入港管制和減稅措施。
簡單來說,如果中國船舶或擴大至由中國製造的船舶想使用美國港口,每次將徵收100萬至150萬美元的入港費,並對中國製造的起重機等裝置採取停用措施。
光打壓對手還不行,想重振美國造船業還得同時掠奪盟友。
現階段美國所佔的全球造船份額僅為1%左右,與中國(50%)、韓國(26%)和日本(14%)差距很大,如果想迅速振興造船業,中國的產能它“轉移”不動,只能把心思打到日本和韓國身上,以“合作”為名搶奪日韓造船產能。
然而即便強取豪奪,也很難解決美國造船業勞動力隊伍空心化的問題。
造船業需要大量技術工人來維持運轉,有美國海軍將領憂心忡忡地表示:
“沒有人一開始就是造船工人,他們是焊工、蒸汽裝配工和電工,如果沒有穩定的工作,他們就會去哈雷戴維森、福特汽車公司、雪佛蘭或其他公司工作。”
“早些年時,造船廠提供的工資遠高於當地其他大多數工作,而現在,它們正在跟從咖啡供應商到快餐店的所有公司競爭。”
由於人員流失導致建造和修理能力大幅下降,一些原先技術領先的造船廠已經無法正常建造最尖端的艦艇。
美國弗吉尼亞州諾福克造船廠停泊的海軍艦艇。由於僅剩下了幾家高階軍用造船廠,使得它們成為海軍的寶貝疙瘩,即使進度延期海軍也只能繼續往裡面砸錢,作為乙方的船廠反而壓力不大。
對於一個大國來說,造船業衰落的後果有多嚴重呢?
我們不妨看一下俄羅斯。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失去了在烏克蘭黑海沿岸的大量造船廠,包括唯一能夠建造航空母艦的尼古拉耶夫船廠。
由於沒有民船訂單,只能依賴軍費撥款,到頭來俄國只有建造核潛艇的北方造船廠和個別建造破冰船的船廠能夠勉強維繫,其他大都倒閉關門。
造船業對海軍的影響最初或許並不明顯,但二十多年下來,俄海軍軍艦維修保養越來越困難,新造艦能力也越來越差,最終元氣大傷。
在很多美國人看來,現在已經到了必須拯救造船業的時候,否則俄羅斯海軍的今天,就是美國海軍的明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