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古原
特朗普4日在對國會參眾兩院發表演講時說,
“為了加強我們的國防工業基礎,我們還將重振美國造船業,包括商業造船和軍用造船。為此,我今晚宣佈,我們將在白宮設立一個新的造船辦公室,並提供特殊的稅收優惠,讓這個行業迴歸美國,這是它應有的歸宿。”
你大概不會想到,今天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美國,在造船這個領域混得有多慘。
美國不是世界軍事第一強國嗎?航母不是造了一堆嗎?是,軍艦是造了不少,但那大多數是以前造的。
如果只談民用造船業。在這個領域,美國現在只能算個小弟弟,造不了大船,只能看著韓國、中國、日本這些亞洲國家唱主角。
軍艦也不行了。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資料顯示,美國海軍需要每年花費數百億美元,並持續30年才能滿足其擴編目標。
美國目前的造船速度大約是每年5艘。由於船廠關閉、勞動力短缺、武器廢棄以及工期延誤等問題,美國造船能力已衰退多年。
這事很奇怪啊,明明美國曾經是造船業的巨無霸。
二戰期間,美國海運委員會實施了一個重大造船計劃,叫"自由輪"計劃。你知道這個計劃有多猛嗎?
僅在1942至1945年,美國就建造了2710艘"自由輪"貨船。
什麼概念?平均每天下水1.5艘!
全盛時期,美國造一艘貨船隻需要42天,最快的記錄是從龍骨鋪設到下水僅用了4天15小時。這簡直就是個工業奇蹟。
但今天呢?美國民用造船業在全球市場佔比不到1%。
曾經的造船巨人,如今竟然淪落為造船侏儒。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衰落故事?發生了什麼?
美國造船業是如何從頂峰跌落的?這不僅是個行業故事,更是個關於市場、政策和國際競爭的深刻教訓。
二戰前後的美國造船業

我們先倒回去看看美國造船業的輝煌。
其實美國的造船歷史可以追溯到殖民時期。
18世紀,美國的造船業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那時候,美國的造船廠主要分佈在東海岸,像馬薩諸塞州、康涅狄格州、紐約州等地。
美國人充分利用了大西洋沿岸豐富的木材資源,打造出了一批高質量的木質船隻。
到19世紀中期,美國造船業已經成為世界領先,特別是在建造帆船方面。
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1851年的"美洲盃"帆船賽。
美國製造的"美洲號"帆船橫跨大西洋,在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眼前打敗了英國最好的16艘帆船。那時有人問女王:"誰是第二名?"女王說了一句著名的話:"先生,沒有第二名。"你看,這就是當時美國造船實力的體現。
但真正讓美國造船業騰飛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你想想,二戰前,1939年,美國民用造船業的產能還相當有限。
但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認識到船舶對戰爭至關重要。於是,美國民間船廠在政府的要求下,推出了一個緊急造船計劃。
這個計劃中最著名的就是"自由輪"標準化貨船專案。
這個專案做了什麼?它徹底革新了造船方式。
傳統上,造船是一項手工藝,每艘船都是獨特的藝術品。
但"自由輪"專案引入了裝配線生產和預製模組化建造技術。船隻被分解成大型元件,這些元件在工廠內預先製造好,然後再運到船廠進行組裝。這是什麼好處呢?大大提高了速度和效率。
亨利·凱澤(Henry J. Kaiser),這個名字在造船史上是傳奇。
他原本是個建築承包商,對造船一竅不通。但他把汽車製造業的流水線理念帶入造船業,創造了奇蹟。
在他的領導下,里士滿造船廠實現了那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紀錄:4天15小時建成一艘10,500噸的"自由輪"貨船。
這是什麼概念?就像你今天下單一部手機,週末就能拿到一艘萬噸大船一樣,簡直不可思議!
到1943年,美國造船業僱傭了超過180萬工人。
全盛時期,美國有150多個造船廠,以每天3艘的速度生產船舶。
二戰期間,美國總共建造了5,777艘商船,總噸位超過5,200萬噸。美國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需求,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船隻。
這種生產力是什麼概念?
整個二戰期間,德國U艇擊沉的盟軍商船總噸位約為1,400萬噸。而美國僅在1943年一年就建造了超過1,900萬噸的商船。
簡單來說,美國的造船速度遠遠超過了德國的擊沉速度。
這就相當於你在打仗的時候,對方每天能打掉你一艘船,但你每天能造出三艘新船,這仗怎麼輸?
二戰後,美國造船業繼續保持強勢。1950年代,美國造船業佔全球市場份額的約70%。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和最高效的生產系統。
但就在這個時候,問題開始出現了。
戰後美國造船業的衰落軌跡

二戰結束後,美國造船業的命運開始轉變。
最直接的原因是軍事需求的下降。戰爭期間,美國建造了數千艘軍艦和商船,但和平時期需要這麼多船嗎?顯然不需要。
於是,許多戰時造船廠關閉,大量工人被解僱。
同時,歐洲和日本開始重建他們的造船業。
這些國家在戰爭中遭受了嚴重損失,但他們帶著新的技術和裝置重新開始。特別是日本,採用了更現代化的造船技術,而且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
到了1960年代,日本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造船國。
僅僅是十多年的時間,美國就從造船業霸主變成了追趕者。
這是怎麼發生的?這麼快就被超越了?
我們來看一組資料。
1975年,美國的造船產量佔全球的9%;1985年降至5%;2000年降至1.5%;如今,這個數字不到1%。
這是一個斷崖式下滑。
你想啊,從佔全球七成到不到百分之一,這跌得也太慘了吧!
就像一個身價千億的富豪,突然變成了街頭賣藝的,這落差誰能接受?
而同期,日本、韓國以及後來的中國迅速崛起。
如今,這三個國家合計控制了全球約90%的造船市場。
韓國尤其是大型船舶的主導者,而中國在過去十年中產量激增,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國。
美國造船業不僅市場份額下滑,規模也大幅萎縮。
從二戰後的150多家造船廠,如今只剩下不到30家主要的商業造船廠,其中只有幾家有能力建造大型遠洋船隻。這是不是有點像當年的底特律?
從汽車之城變成了鬼城,從繁華到蕭條,只需要短短幾十年。
1981年,當時里根政府取消了對民用造船業的直接補貼。這一決定讓美國造船業沒有競爭力的事實呈現了,隨後十年內,美國幾乎沒有接到任何大型商船的訂單。
那為什麼美國造船業會衰落得如此之快?為什麼一個曾經的行業巨頭會如此迅速地退出全球舞臺?好,那我們就來分析分析。
工會、管制與全球競爭

美國造船業的衰落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 工會與勞動力成本
美國造船業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高度工會化。
在二戰後,造船工人工會變得非常強大。工會的力量帶來了什麼?當然是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工作條件。很多人一看,好事啊。
但這種強行推高工資的方式,導致美國造船業的勞動力成本開始飆升。
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造船工人的平均工資比日本高出40%,比韓國高出約300%。
什麼概念?
就是說美國工人幹一天,拿的工資頂韓國工人幹一周!你想這個成本能不高嗎?
更麻煩的是,工會不僅推高了工資,還常常抵制新技術和生產方法。
他們擔心什麼?擔心自動化會減少工作崗位。
這種抵制導致美國造船廠的現代化程序遠遠落後於亞洲競爭對手。
工會的本質,就是壟斷和抗拒競爭。
美國去年還爆發過港口工人大罷工,抵制自動化裝置。要是人工都被自動化替換了,那這些工人就認為他們的工人貴族身份沒有了。
所以啊,工會的力量雖然在短期內改善了工人的待遇,但長期來看,卻降低了產業的競爭力和適應性。
戰後幾十年間,韓國和日本的造船廠不斷投資自動化和新工藝,而美國造船廠仍在使用過時的技術和方法。
到1980年代,建造一艘同樣規格的船舶,美國需要的人工小時數比韓國多出近一倍。
你用電焊機工作,而別人已經用上了雷射切割,這還怎麼比?
弗裡德曼曾經直言不諱地批評過這種現象:
"工會的壟斷力量不僅傷害了消費者和潛在的工人,最終也會傷害工會成員自己,因為它減少了就業機會。"
事實證明,隨著美國造船業的衰落,大量高薪的造船工作崗位確實永久消失了。
你看,工會本來是想保護工人利益,結果倒好,最後把整個行業都給搞沒了,工人不僅沒有高薪,連工作都沒有了,這就是典型的殺雞取卵。
2. 政府管制與保護主義
美國政府對造船業的干預是一個複雜的因素。一方面,政府提供了補貼和保護;另一方面,又施加了嚴格的管制。
最著名的保護措施是《瓊斯法案》,這項1920年透過的法律規定,在美國港口之間運輸的貨物必須使用美國建造、美國擁有、美國船員操作的船舶。
表面上看,這保護了美國造船業,但實際上呢?
凱託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瓊斯法案》每年給美國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約100億美元。
為什麼?因為這項法律人為地推高了航運成本。美國建造的船舶價格可能是國際市場的3-4倍。
結果是什麼?
美國船東減少了訂單,轉而儘可能使用老舊船隻。這反而減少了對新船的需求。
你想啊,如果你是航運公司老闆,美國造的船貴得要死,而法律又不允許你買外國便宜的船,你會怎麼辦?當然是能不買就不買,現有的船能用多久用多久,實在不行再買。
這就導致了需求萎縮,訂單減少,美國造船業越來越不景氣。
這就像是給孩子太多保護,反而讓他失去了在風雨中成長的機會,最後變得弱不禁風。
保護主義政策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沒有真正保護被保護的產業。
它們創造了一種假象,使產業無法面對現實和進行必要的調整。
同時,美國對造船業的監管也比其他國家嚴格得多。
環保法規、工作場所安全法規、稅收政策等都增加了美國造船廠的成本負擔。
雖然這些規定都打著良好的目的,但在國際競爭中成為了沉重的包袱。
政府監管往往被既得利益集團所驅動,但結果卻是保護了少數人的利益,而犧牲了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3. 軍事擠壓民用
美國造船業衰落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技術創新的缺失。
二戰期間,美國在造船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美國造船廠在技術更新方面逐漸落後。
韓國和日本的造船廠大力投資自動化裝置、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製造系統。他們採用了新的生產方法,如模組化建造和區塊建造法。這些創新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而美國造船廠則因各種原因未能跟上這一步伐。
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工會抵制;另一方面是管理層的短視和投資不足。美國造船公司更專注于軍艦訂單,忽視了商業造船市場的技術進步。
軍艦技術與民用船技術完全不一樣,過多的軍事訂單反而導致了錯誤的技術投資,使得美國民用造船技術創新遠遠落後於新興造船大國。
結果是什麼?到1990年代,美國造船廠的生產效率已經遠遠落後於亞洲競爭對手。建造同樣的船舶,美國需要的時間和成本都明顯更高。這還怎麼競爭啊?
保護與管制的災難

美國造船業的衰落引發了一個問題:政府應該如何對待國內產業面臨的國際競爭?是保護還是開放?
長期經濟成功的關鍵在於有效的制度安排,而不是造船辦公室。
《瓊斯法案》這樣的保護性法規創造了一個封閉的國內市場,表面上保護了美國造船業,但實際上削弱了競爭力。
被保護的產業往往缺乏創新動力和成本控制壓力。這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看似嬌豔,但一旦面對風雨就容易折斷。
競爭不僅僅是促使企業降低成本的壓力,更是一個發現新方法、新技術的過程。當保護措施阻斷了這一過程時,產業就會停滯不前。
《瓊斯法案》的真正受益者不是美國造船工人,而是少數大型軍用造船企業和航運公司。它創造了一個人為的壟斷市場,消費者和整體經濟為此付出了高昂代價。"
好的制度會激勵創新和效率,而不良制度則會保護低效和浪費。
為什麼中日韓三國能夠在短短幾十年內從一個造船業小國變成全球領導者?
很簡單,工會干預少,政府管制少,市場更自由。
就這樣。
經濟規律就這樣,誰違反,誰就事與願違。
川普搞點低稅政策有點小作用,但不大,不解決管制與工會的問題,於事無補。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