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潑冷水:美國這一能力不及中國1/200

► 文 觀察者網 陳思佳
上週,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宣稱要“重振美國造船業”,誓言要讓該行業“迴歸美國”。但有分析指出,美國造船業在二戰後持續低迷,現在已算不上全球主要的造船國家,無力與強大的中國造船業競爭。
《日本經濟新聞》3月6日發文稱,在製造業衰退、勞動力短缺等因素影響下,近年來美國的船隻建造和修理能力嚴重下滑,已難以正常建造最尖端的艦艇。如今,中國的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00倍以上,特朗普政府振興造船業的計劃將面臨巨大的困難。
文章稱,美國一度擁有“世界最強”的造船業,在1944年的頂峰時期,美國造船業擁有超過140萬個工作崗位。但在二戰後,美國的造船業持續低迷,產業規模迅速萎縮。到2024年12月,美國造船業的勞動力已減少到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由於建造和維修能力下滑,近年來美國已難以正常建造最尖端的艦艇。報道援引美國政府機構的資料稱,美國造船和修理業的收入主要由軍需支撐,其中78%來自軍艦,商船僅佔到21%。
美國國會2023年釋出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每年建造的船隻噸位佔到全球的5%,相當於一年建造15到25艘新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一數字下降到每年5艘左右,並且一直保持到現在。
美國費城造船廠 視覺中國
相比之下,中國的造船業在近些年迅猛增長。英國調查公司克拉克森研究的資料顯示,到2023年,中國造船能力就已佔到全球的50%以上。美國海軍情報部門估計,中國造船能力已達到美國的232倍。
根據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布的資料,2024年1-12月,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55.7%、74.1%和63.1%。全國造船完工量481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8%;新接訂單量1130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8.8%;截至12月底,手持訂單量2087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9.7%。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中國造船能力的提升不僅限於商船,在軍艦等美國長期具有優勢的領域也非常顯著。海洋貿易方面,中國的領先地位同樣持續增強,英國勞埃德保險公司估計,2023年中國已佔據全球海上運輸量的40%。
到2023年,中國建造的商船噸位已佔到全球50%,美國則為0.1% 美國Axios新聞網報道截圖
新上臺的美國特朗普政府正尋求提高造船能力,以對抗中國的造船業。當地時間3月4日,特朗普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宣稱要“重振美國造船業”,“讓這個行業迴歸美國,這是它應有的歸宿”。他計劃在白宮設立造船辦公室,並提供特殊的稅收優惠。
代表美國140多家企業的美國造船商協會對特朗普的方針表示歡迎,稱其有助於恢復美國商船和軍艦的製造能力。該協會主席馬修·帕克斯頓表示,“各公司已準備好響應號召,設計製造美國的商船和軍艦。”
但美國Axios新聞網稱,在造船廠倒閉、新冠疫情加劇勞動力短缺等因素的影響下,美國造船能力已嚴重衰退。例如,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資料,美國海軍需要每年花費數百億美元,並持續30年才能滿足其擴編目標。
根據去年12月的統計,美國海軍有296艘作戰艦艇,包括航空母艦、潛艇、水面戰鬥艦艇、兩棲艦艇以及後勤和支援艦艇。美國海軍的目標是擴充至381艘,這一數字還不包括大量無人裝置。
《日本經濟新聞》也指出,造船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機械化程度高的大型船廠越是能以低成本持續建造船隻,越是能提高競爭力。如今,美國的造船能力不到中國的1/200,勞動力也出現短缺,特朗普政府想要新建船廠並提高競爭力絕非易事。
美國密歇根大學工程系教授戴維·辛格表示:“在中國具有競爭力的幹散貨船等領域,美國很難與之抗衡。美國想要啟用造船業,可能需要與擁有先進造船技術的韓國和日本等國家合作。”
此外,美國試圖透過收取“入港費”等手段打壓中國造船業。據路透社報道,上個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議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製造船舶收費,如果中國船舶運營商的船隻進入美國港口,每次將徵收最高100萬美元的費用。
世界航運理事會執行長喬·克拉梅克表示,這一政策可能導致美國消費者每年額外承擔高達300億美元的成本,並使美國商品出口航運成本翻番。集裝箱貨輪運營商ONE的執行長傑雷米·尼克松則打比方說,收進港費就好像是“打出了一記曲線球”,不是直奔目標而去,而是在行進軌道上傷害遠洋運輸業及其客戶。
路透社也分析稱,航運業今後短時間內或會減少貨輪進入美國港口的次數,以降低費用。業內人士表示,這意味著大量額外貨物可能會堵塞港口,進而導致進口商難以及時向零售商和製造商交貨,而出口商又找不到外運的貨輪,造成全球貿易流動受阻。
對於美國政府這一計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3月10日表示,徵收港口費、對貨物裝卸裝置加徵關稅等措施損人害己,既推高全球海運成本,擾亂全球產供鏈穩定,也會增加美國國內通脹壓力,損害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利益,最終也無法振興美國造船業。我們敦促美方尊重事實和多邊規則,立即停止錯誤做法。中方將採取必要措施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