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男人的真情告白:你是我的林前十三章

點選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獨立出品【經典回顧
丨致真
播音丨一毫
投稿及奉獻支援,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鍾馬田說,沒有一個情人寫信給女友,像我這樣瘋狂。愛德華滋臨終前充滿深情地稱妻子是“非同尋常的伴侶”。耶德遜寫給未婚妻:新一年裡我們可能極度憂傷,甚至死亡。反抗納粹暴政的莫爾克在絞刑前十天寫信給妻子:親愛的,你就是我的《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
@鍾馬田 致 貝坦
1927年1月8日,他與貝坦·菲利普斯(Bethan Phillips)結婚,他們在結婚之前至少相愛了九年的時間。他們的婚姻很幸福,貝坦成了鍾馬田一生侍奉的重要支柱。據鍾馬田的孫子克里斯托弗回憶,在漫長的一生中,爺爺和奶奶兩個人“彼此互補,互相幫助”。
1930年代末,鍾馬田離開家鄉到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擔任摩根的助手。1939年9月25日,四十歲的鐘馬田寫道:
貝坦
“我親愛的貝坦:謝謝你今天早上的來信,雖然我很生氣你一直寫到晚上十一點半,我看你挺不可救藥的。我將習慣沒有你的日子,這種想法真的很有趣。在這個話題上我能說的有很多。
我已經告訴過你很多很多次了,歲月的流逝除了加深我對你的愛之外,別無它用。當我想到1925年和26年在倫敦的那些日子,想到我認為不可能有更偉大的愛情時,我笑了。
說實話,在過去的一年裡,我一直認為沒有一個人比我更愛你,我的妻子,而且‘別離使兩顆心靠得更近’這句話仍然是真實的。我敢肯定,在任何地方,沒有一個情人寫信給他的女朋友,像我這樣為她瘋狂。我真同情那些未婚的情人。好了,我最好還是剋制一下,不然就通宵給你寫信了。永遠屬你的馬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減少德軍導致的傷亡,倫敦的居民被疏散到鄉下。1939年,當時鍾馬田留在倫敦,寫信給已經搬到鄉下的妻子貝坦:
“對你的思念,給了我無限的幸福,我比任何時候都確信,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像你一樣。我一直在想十一年前的那個晚上,我們一起去花園,然後回到帝力(注:他們的朋友)家。那時候我以為我愛你,但我必須和你一起生活超過十年,才能真正瞭解你,真正去愛你。我知道我在許多方面都有缺陷,有時會使你失望。這真的讓我很難過,我正在努力改變。請相信我,如果你能看到我的心,你會驚訝於我有多麼愛你。我希望你知道,儘管我有種種缺點,但我想再說一遍,從人的角度看,我完全屬於你。”
@愛德華滋 致 撒拉
帶領美國大復興的著名神學家約拿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1703-1758),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19歲的約拿單·愛德華滋在1723年1月寫下“立志”七十條,獻上自己的一生為神所用;那年夏天,他愛上一個叫撒拉(Sarah Pierrepont)的女孩。他在希臘文語法書的首頁寫下了一封特別的情書,這是他的心所唱出的唯一的情歌:
撒拉
“他們說在紐黑文市有一位年輕的女士,她受到那位創造並統治世界的偉大的存在者的愛戴。通常,這位偉大的神,以某種方式來到了她的身邊,使她的心中充滿了無比甜蜜的喜悅。她幾乎不關心任何事,除了默想祂。她盼望過些日子就被接到祂所在的地方,從塵土中被舉起來,被提到天上與祂同在。祂太愛她了,以至於不會讓她永遠和祂保持距離。她要在那裡與祂同住,永遠被祂的愛和歡樂所填滿……
她的頭腦裡充滿了甜蜜,情感裡充滿了純潔。她的一切行為都極其正直和盡責;你無法說服她做任何錯事或有罪的事,即使你願意把整個世界都給她,也勸不了她做任何錯事或有罪的事,免得她得罪了這位偉大的存在者。她有一顆溫柔、冷靜和博愛的心;尤其是在這位偉大的神在她的心中顯現之後。她喜歡一個人在田野和樹叢裡散步,似乎總有個看不見的人(注:指神)在和她說話。”
當時撒拉13歲,她的父親也是牧師,是耶魯大學的建立者之一。四年後,當愛德華滋開始作北安普敦的副牧師的時候,他們結婚了。在接下來的二十三年裡,他們生下11個孩子,8個女兒、3個兒子。
愛德華滋是一個繁忙的牧師:通常每天工作十三個小時。每天晚上工作結束之後,他都和妻子一起禱告,兩人的婚姻成為對疲累的最佳緩解。他們開放自己的家作為培訓年輕傳道人的住所,一個曾經住在愛德華滋家裡的學生在提到兩人關係時說,“他和她說話的時候,表現出無比的溫柔和愛。”
在1758年,愛德華滋在接種天花疫苗試驗時染病。臨終前,他喉嚨腫脹,仍然說出了對妻子的愛,並把妻子交託給神。最後,他充滿深情地稱撒拉是“非同尋常的伴侶”。
如果一個牧師愛他的妻子,就像基督愛教會那樣,將大大提高他資訊的可信度。
@耶德遜 致 安娜
被稱為“緬甸使徒”的美國宣教士耶德遜(Adoniram Judson,1788-1850),三歲就能朗讀聖經,可是等到16歲進入布朗大學,他卻受一位很有才華卻不信主的同學影響而成為無神論者。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大學畢業後,離家外出時投宿旅店,夜裡被隔壁的陣陣哀嚎聲吵得心驚膽顫。天亮時才得知,一個年輕人昨夜去世了。死者竟然就是他所崇拜的那位同學。
一個平日裡自信滿滿、通曉萬事的人,面對死亡竟如此恐懼。耶德遜彷佛一下子被敲醒了,重新翻開聖經;隨後入讀神學院,並投身海外宣教。
下面的兩封信,第一封是耶德遜寫給安(Ann Hasseltine Judson)的父親,請求他同意自己和安結婚;第二封是寫給安的新年祝福。
1810年夏天,寫給未來岳父:
“此刻我不得不徵求您,您是否願意明年早春就把女兒嫁出去,從此便很難和她見面?您是否願意看到她到一個異教的地方去,讓她順服宣教士生活的艱難和痛苦?您是否能同意她置身於海洋的危險之中,對印度南部氣候的致命影響,各樣的缺乏和患難以及侮辱、迫害甚至死亡呢?為了不朽的靈魂,為了錫安和神的榮耀您能同意這一切嗎?”
1811年1月1日上午,寫給安:
“親愛的,我以最大的誠意和全部的真心祝你:新年快樂。願這一年,你的腳步能與上帝更近一步,這條路會把你引向那純淨無暇的羔羊。願你在新的一年裡,更有基督的靈,被高舉在塵世之上,願意按神的旨意,在世上為人處世。一年中的每一刻都將使你更接近人生的終點,也會使你更接近上帝。願今年是你改變的一年,在此期間,你將告別你的親人和故土;在那裡你將跨越廣闊的海洋,居住在世界的另一邊,在一個異教徒的民族中間。
今年我們的生活會發生多麼大的變化啊。如果我們的生命得以儲存,我們的努力得以成功,那麼下一個新年我們將在印度度過,也許我們會用印度或緬甸的土話互祝新年快樂。我們將不能再看到我們身邊的好朋友,不能再享受文明生活的便利,不能再和那些守聖日的人一起去上帝的殿。但那黝黑的面容,將處處映入我們的眼簾;陌生的語言,將衝擊我們的耳朵;我們將目睹異教徒為慶祝偶像崇拜而聚集在一起。我們將對這個世界感到厭倦,希望有像鴿子那樣的翅膀,這樣我們就可以飛到神那裡,得到安息。我們可能會經歷‘極度憂傷,甚至死亡’的季節。至於外人是否尊重我們、為我們哀哭,只有神知道。面對這樣的情景,我們不應當懇切地禱告,祈求得勝的信心嗎?”
1812年6月,耶德遜和新婚只有一天的妻子安起程前往亞洲。當次年他們抵達緬甸仰光時,緬甸沒有一個基督徒。夫妻兩人是彼此最好的同工,他們一起學習緬文,妻子還開辦了一所小學教育當地的孩子。就在耶德遜翻譯的緬文新舊約聖經正本定稿後不久,他因病於1850年去世。離世時,緬甸已經有近8千名基督徒,分別在63座教堂裡聚會。
@莫爾克 致 弗雷婭
律師莫爾克(Helmuth James von Moltke ,1907-1945)出身德國貴族,是德國名將毛奇的侄孫。大學讀的是法律,隨後在律師事務所工作。1929年夏天他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弗雷婭(Freya Deichmann)。他很早就認為,希特勒的上臺對於德國是一場災難。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莫爾克被徵召到納粹政權的反情報機構工作。作為虔誠的基督徒和希特勒的反對者,莫爾克利用他的身份來拯救囚犯和人質。
莫爾克預料到第三帝國的失敗,因此制定了戰後德國民主的計劃,包括早於歐盟提出泛歐的設想。他個人反對以暗殺方式對付納粹政權,他認為暴力會讓反對者和作惡者變得相似。因為與推翻希特勒的企圖有牽連,他於1944年1月被捕,1945年1月23日在柏林被殺害。
弗雷婭
下面這封信,是莫爾克接受絞刑十天前的兩封信的節選。他的妻子弗雷婭是法學博士,二戰期間與丈夫並肩反抗納粹。她儲存了丈夫寫給她的1600封信,撫養兩個孩子長大。
“親愛的,首先,我必須十分肯定地說,一個人生命的最後時刻和其他時刻沒有什麼不同。我一直以為,一個人除了震驚之外沒有別的感覺,他會不停地對自己說,‘這是你最後一次看到日落,這是你最後一次睡覺,你只需要再聽兩次鐘聲就能聽到12點了’,但這些都是多慮的。也許我有點高看自己,但我不能否認我此刻心情很好。我只能向我們的天父祈禱,他會這樣保護我,因為這樣死去對肉體來說顯然更容易。
上帝待我多好啊。我內心充滿了感恩之情,真的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了。在那兩天裡,祂對我的指引是那麼肯定和明確。即使整個世界都鬧得天翻地覆,即使周圍的牆壁在我眼前搖搖晃晃,我也不會有什麼不同。我的感覺正如《以賽亞書》第43章第2節所說的:‘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趟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中經過,必不被燒,火焰也不著在你身上。’
親愛的,感謝上帝,祂勝過一切。也感謝你,親愛的,感謝你的代禱,感謝所有為我們和我祈禱的人。你的丈夫,軟弱、膽怯、‘複雜’,雖然我很平凡,卻應該被允許經歷這些……上帝可以在任何時候顯示祂的全能,無論你是在為孩子們做煎餅,還是在照顧他們小小的靈魂上。
我應該和你說再見,但我無法見到你的面。我應該想到現在落在你肩上的所有重擔,但我無法分擔。惟有一件事,我能說,就是主賜給你平安的時候,你要存著忠誠勇敢的心。
親愛的,你就是我的《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沒有這一章,人就無法成為真正的人。如果沒有你,我也會接受愛,但是沒有你,親愛的,我就不會有愛。你是我的一部分,這是我一個人的時候所缺少的。只有在你我的結合中,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親愛的,這就是我為什麼確信你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會失去我,不,一刻也不會。”
(本文參考 Michael A.G.Haykin 《The Christian Lover》、 Helmuth Caspar von Moltke 《Last Letters》、渴慕神網站等,一併致謝)
片尾曲:天橋音樂《合而為一》
版權宣告:《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訊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徵 召 奉 獻 家 人
為支援原創採編、音訊、繪畫設計、影片團隊的成長,《境界》繼續徵召每月固定支援境界的奉獻家人(金額不限),請將你的電子郵件,發至[email protected],註明“奉獻家人”,在這個世代,參與拓展神的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