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的命運,對全球商業意味著什麼?

禁還是不禁,圍繞TikTok最終命運的爭論,既是更大趨勢的一部分——激烈的美中競爭、日益高漲的保護主義——也是這些趨勢的推動因素。最終結果可能會改變跨境商業關係,甚至塑造網際網路的未來。換句話說,不論TikTok是否直接影響到你的業務,最終對它的處理所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會影響到你的公司。
美國對TikTok的禁令風波再次迎來新的轉折。在美國最高法院迅速裁決支援一項法律——要求TikTok的美國業務要麼脫離中國所有者,要麼停止運營之後,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將該法律的執行推遲75天。然而,這項命令的合法性和可執行性仍不明朗,因此眼下的延期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禁還是不禁”的爭論中,人們忽略了潛在禁令的影響遠不止TikTok本身。圍繞該應用程式命運的爭論,既是更大趨勢的一部分——激烈的美中競爭、日益高漲的保護主義以及對全球網際網路施加更多管控的努力——也是這些趨勢的推動因素。最終結果可能會導致其他國家對美國社交媒體公司施加新的限制,改變跨境商業關係,甚至塑造網際網路的未來。
換句話說,不論TikTok是否直接影響到你的業務,最終對它的處理所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會影響到你的公司。
為了理解這些廣泛的影響,我聯絡了三位專家,請他們談談這一事件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以及領導者需要如何做好準備。
地緣政治的新現實
薩拉·克雷普斯(Sarah Kreps),康奈爾大學約翰·L·韋瑟里爾教授、科技政策研究所所長,著有《社交媒體與國際關係》等七本書。
在美國最高法院最近的裁決中,支援要求TikTok美國業務脫離中國所有權的法律,法庭意見將此案定位為“具有變革能力的新技術”案例。然而,事實是,此案以及所裁決的法律,代表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無論實施過程如何展開,禁止中國擁有在美國運營的社交媒體應用的法律,是美中科技競爭的一個轉折點,其影響範圍超出國家安全、資料隱私和第一修正案。它標誌著美國採取了更廣泛的策略,旨在遏制中國在半導體、人工智慧(AI)、電動汽車和5G等行業的技術影響力。
對企業而言,這一裁決凸顯了技術、地緣政治和監管之間日益複雜的交織關係。關鍵挑戰在於,科技競爭不再侷限於矽谷或深圳,而是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核心。
要求TikTok剝離其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的所有權,否則將面臨禁令,這不過是兩國間以科技為核心的對抗模式的一個體現。此外,在拜登政府離任前,還出臺了一項人工智慧擴散政策,限制先進晶片和人工智慧模型權重的出口。這可以看作是拜登政府為限制中國獲取開發人工智慧所需的先進半導體晶片能力而採取的進一步措施。長期以來,美國一直禁止中國的電信公司華為和中興進入其市場,試圖削弱它們對美國通訊和市場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中國正在加速推動自力更生。對國內晶片製造和人工智慧開發的投資,以及可能採取的反制措施,如限制稀土出口,表明兩國科技生態系統的脫鉤趨勢正在加劇。
那麼,企業領導者該如何應對這種環境呢?
首先,瞭解地緣政治不再是可有可無,而是至關重要。除了瞭解自身行業外,企業領導者現在還必須關注關鍵政策變化,如出口管制、制裁和雙邊貿易協議,以尋找地緣政治風險的跡象,這不僅存在於美中之間,也存在於更廣泛的範圍內。一種方法是與專家合作,或建立專注於地緣政治和監管合規的顧問團隊,以便在潛在干擾發生前做好準備。他們還可以投資情景規劃,以評估這些風險(例如,TikTok禁令、半導體限制等)如何影響供應鏈、市場準入和增長機會。
其次,多元化至關重要。在地緣政治風險高企的當下,過度依賴單一國家或地區的關鍵技術和資源,無疑是將自身置於脆弱境地。只有透過在多個地區佈局供應商,才能有效降低因地緣政治衝突帶來的風險暴露,同時積極與盟友或鄰國開展合作,方能切實增強自身的抗風險韌性。
第三,企業應積極主動地塑造自身所處的環境,透過與政府的緊密協作,推動地緣政治與技術環境朝著符合企業自身目標的方向發展。企業領導者可以深度參與政策制定過程,與政府攜手,共同打造兼顧行業需求的貿易政策框架。此外,他們還應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夥伴關係,以確保企業在人才獲取和市場準入方面保持競爭力和靈活性。
TikTok案例說明了技術創新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對企業來說,既是必須應對的挑戰,更是引領變革的機遇。透過洞察形勢的動態變化,增強自身的韌性,並構建戰略聯盟,企業領導者能夠助力塑造一個既能借助技術實現增長,又不損害穩定性的未來。
“封閉”網際網路的新時代
安迪·吳(Andy Wu),哈佛商學院戰略系副教授,在MBA和高管教育專案中授課。
在過去幾十年中,網際網路以其非凡的開放性為特徵,推動了跨境商業、通訊和創新的蓬勃發展。此前,美國及多數西方國家對外國科技公司一直較為寬鬆,允許其與本國居民互動且基本不受監管。與此同時,美國的科技公司則藉助開放的網際網路,將業務拓展至其他國家,並在許多情況下主導了當地的網際網路服務。
然而,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網際網路的極端開放性以及這種開放性的永續性,顯得頗為令人意外。企業天然有動機透過設定壁壘來使網際網路變得更加封閉,從而實現盈利並鞏固自身優勢,比如20世紀90年代美國線上(AOL)的“封閉式生態系統”,以及如今蘋果iOS應用商店的封閉模式。
全球各地的企業領導者現在必須面對網際網路可能隨時變得更加封閉的可能性。在過去幾週中,美國在對字節跳動和TikTok的審議中提供了一個典型例子。儘管相關立法幾個月前就已透過,但如今我們似乎仍無法確定結果會如何。
然而,無論TikTok的最終命運如何,更重要的是這一時刻意味著什麼——它預示著未來數字化格局的變化,以及企業領導者應如何適應:
應對不斷變化的全球法規。從全球範圍來看,包括美國的長期盟友在內,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限制對外國網際網路服務的訪問,並加強對國內網際網路服務的監管。TikTok的最終命運將揭示這一趨勢可能如何發展。對主要網際網路服務實施大規模關閉或禁令,為各國政府(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未來可能多快地移除或限制外國技術設定了先例。管理者必須密切關注所有關鍵市場的立法和監管動態,併為關鍵平臺可能突然被禁止做好應急準備。
與此同時,本地合規的複雜性也在增加。全球公司經常面臨來自不同國家的相互矛盾的規則,包括審查政策、要求本地儲存資料以及當地當局對使用者資料的請求。領導者必須準備好應對本地要求的全球戰略,在其運營的每個司法管轄區中明確資料治理、隱私和法律合規的明確協議。
依賴數字“守門人”。由於少數美國平臺公司——如蘋果、谷歌、亞馬遜和微軟——對網際網路上的分發擁有相當大的控制權,它們可以迅速成為網際網路新法規的執行者,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其他地方。
媒體通常將針對TikTok的立法描述為禁止該應用或要求其剝離資產,這當然是該法案最直接的結果。然而,關鍵在於,該法律透過對向用戶提供不合規TikTok服務的美國公司(例如應用商店,像蘋果iOS應用商店、谷歌應用商店,以及雲和網路服務提供商,如甲骨文雲)處以高額罰款(每使用者5000美元),來實現其目標。透過針對這些關鍵的“守門人”,美國政府實際上在調控(或者從某種角度看,是在審查)其境內裝置上可訪問的內容。其他國家也可以——並且常常——利用這些公司來構建一個更加封閉、受國內管控的網際網路環境。
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僅僅關注政府法規已不再足夠;它們還必須密切關注主要網際網路平臺的政策變化和壓力。隨著這些“守門人”成為事實上的地方法律執行者,嚴重依賴單一平臺獲取使用者、收入或知名度的公司需要使其分發渠道多樣化。透過開發多種途徑來接觸使用者——無論是不同的應用商店、雲提供商還是直接互動——組織可以在面對突然的監管變化時保持韌性。
網際網路治理的新要求
康斯坦丁諾斯·科邁蒂斯(Konstantinos Komaitis),大西洋理事會數字取證研究實驗室(DFRLab)“民主與科技倡議”專案的常駐高階研究員。
在過去大約30年的商業網際網路發展歷程中,可訪問性一直是核心特徵。人們幾乎想當然地認為使用者能夠體驗到同一個全球性、開放互通的網際網路;最初的想法是,使用者應該能夠從世界任何地方訪問執行在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之上的任何服務或應用。然而,這一情況並非如此。
美國政府目前關於是否繼續實施TikTok禁令的反覆無常,是這一趨勢的最新例證。然而,這種行動的影響遠不止TikTok本身。它可能會對全球開放網際網路產生重大影響。
網際網路是由眾多網路相互連線而成的全球性基礎設施,基於去中心化的架構執行。它沒有統一的控制中心,也不受物理邊界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這種架構帶來了諸多益處,包括增強網路的韌性,以及讓人們能夠在全球任何地方相互交流和獲取服務。在開放的網際網路上,沒有任何一個實體有權決定可以存在哪些內容。然而,這種開放的網際網路願景並非不可動搖,全球大國一直在試圖對其施加新的限制。
從早期開始,美國就倡導開放模式。它是第一個將網際網路自由納入其外交政策的國家。美國政府與其他政府於2022年共同簽署了《網際網路未來宣言》。在該宣言中,美國承諾(除其他事項外)避免“降低國內網際網路接入能力,無論是全部還是部分”,以及“不阻止或降低對合法內容的訪問”。這種理念推動了美國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經濟。
然而,禁止TikTok看起來將是一種雙重標準——這種做法可能會帶來嚴重的、意想不到的地緣政治後果。
禁令最直接的影響是,它將為其他國家採取類似措施提供藉口。這可能涉及像維基百科這樣的服務,這些服務對於邊緣群體以及整體公民參與至關重要。其他國家的邏輯將是:如果美國可以這樣做,為什麼我們不能?
一個封閉的、非全球化的網際網路是一個支離破碎的網際網路。它是一個與地理邊界相對應的空間,這意味著公司無法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服務,因為它們無法實現規模擴張。一個支離破碎的網際網路將擾亂貿易和商業活動,以及全球供應鏈。
打破網際網路的全球性和開放性將破壞企業所依賴的重要價值鏈。如今,公司可以將部分業務外包給幾乎位於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即使是規模最小的公司,也可以憑藉開放的網際網路提供世界級的服務。幾乎任何公司都可以依賴冗餘的基礎設施,使其能夠抵禦任何災難——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這些是網際網路時代商業的標誌性特徵。
禁止TikTok可能是一種簡單的權宜之計,或許能在短期內贏得一些政治上的支援。但從長遠來看,它只會對全球開放互通的網際網路產生不利影響。
關鍵詞:網際網路TikTok
托馬斯·斯塔克波爾(Thomas Stackpole)| 文
托馬斯·斯塔克波爾是《哈佛商業評論》的高階編輯。
Kimi | 譯  周強 | 編校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閱讀更多精品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