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美媒集體驚呼什麼是“小紅書”?“TikTok難民”如何玩轉中國社交網路

估計這兩天大家和小王一樣,開啟小紅書後,徹底懵了…被一眾的外國面孔刷了屏,我還以為自己手滑點錯了APP,再確認一遍,確實是小紅書。
“潑天的流量”落在小紅書
這群老外自稱是“TikTok Regugee”(TikTok難民),基本上都是從TikTok過來的美國網友,他們開始小紅書分享生活、交朋友、動輒點選量在幾千甚至上萬,甚至幫中國學生做起了英語的閱讀理解。
一夜之間,“小紅書來了一大堆發英文筆記的美國IP”,“一屏三個外國人”一點都不誇張。小紅書上#TikTok Refugee的話題已有了近240萬討論、超9460萬討論、詞條瀏覽超1億。
一時間“中英混雜、雞同鴨講、熱鬧非凡”,這種全球共享版的社交屬性APP,在逆全球化過程中實現了和諧共存。美國網友帶來的這一波潑天流量,也讓小紅書徹底出圈,小紅書已經攀升至美國App Store免費應用榜首。
美國博主“發貓 幫做作業&學中文”
這一波的美國網友中,也有不少是在TikTok上被“演算法訓練”過的博主,深諳網際網路流量的秘訣。他們先是透過翻譯軟體或者是Chat GTP,發著帶有明顯翻譯腔的中文發帖,希望和中國網友成為朋友,並且求關注,求點贊。
32歲的夏洛特·西爾弗斯坦(Charlotte Silverstein)是洛杉磯一家公司的公關人員,她在TikTok上看到了一些關於遷移到小紅書的影片後,於是順手下載了這個自己完全看不懂的APP。西爾弗斯坦目前發了三條帖子:“每個人都超級熱情友好”,“我喜歡我看到的這種社群氛圍。”
另一位新使用者發了一段影片,她說:“我用這款應用真的很緊張,但我們都在做這件事,所以也真的感到非常興奮和激動,”“我很傷心TikTok可能真的要關閉了,但如果大家想在這裡玩的話,歡迎來到我的主頁!”不到一天時間,這段影片就獲得了超過3,000條評論和6,000個贊。她的粉絲直接來到了2.4萬。
不過很快就有“大聰明”發現,自己把家裡的貓發上去後,效果更佳。“有貓點贊破千,沒貓毫無曝光”,於是洋鏟屎官們家裡的毛孩子,不得不再度“海外營業”。這些賽博難民們紛紛表態,自家貓就是來為自己避難來納稅的,一度讓交“貓稅 Cat Tax”成為了新梗。
當然,沒貓的博主也沒閒下來,咱沒貓有狗,沒狗有松鼠,沒松鼠有驢…家裡只要有能動的,一股腦兒的趕緊發。
不過,小紅書並沒有變成洋動物園,很快博主們就從求關注上升到2.0階段,那就與網友之間開始互動。那就是中國的網友開始“薅洋毛”,在評論區Po出的一張張英語閱讀理解的作業:一大段的完形填空,美國博主也帶著善意從頭到尾給出了答案,不禁讓我感慨,這一代的學生可真幸福啊。
當然也有不願吃虧的“洋大人”,也把自己的數學作業拿到了小紅書上來,也是時候證明我們基礎教育強大的時候到了!一時間,中美的教育,就透過網際網路完成了又一次的溝通。
除了“洋人作業幫”外,中美網友也互相交換表情包和玩梗,此時各路網友們紛紛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表情包,開始在評論區change change。
梗越玩越大越玩越深後,就迅速進入到社群3.0平臺:帶有功利性的幫助。開始有博主趁機發布中國社交軟體使用指南、教外國人如何玩轉小紅書等內容,然後開始有英語老師連夜開直播,目前進入小紅書仍有大量標題為“英語角”“Tiktok難民俱樂部”的英語群聊直播間正在開播,部分國內使用者的筆記也改為中英雙語版。
美國網友從發洩到找到新快樂
最初,這些美國網友,只是把使用小紅書作為一種抗議,主要是為了表達出對Tiktok禁令的不滿,“既然擔心我們的個人資料被中國人拿走,那我們就親自奉上這些資料。”
除了對美國的禁令不滿外,TikTok難民這麼做還為了向Meta公司表達抗議。Meta公司曾僱傭遊說團隊傳播對TikTok的惡意,而當TikTok禁令生效後,Meta公司旗下的Facebook和Instagram必然將獲得新使用者。因此,許多TikTok的粉絲們建議一起下載小紅書,並表示要在禁令生效時,停用Meta旗下的Instagram和Facebook,堅決抵制小扎。
這幫老外們在“探索新大陸”的時候,同樣不忘玩梗,說自己在尋找著遙遠東方的那位間諜SPY,拉滿了對TikTok被指控竊取使用者個人資訊和國家機密的嘲諷,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間諜們”能夠讓演算法推送更加精準些。
除了對美國政府的恨之外,這幫美國賽博難民們,還發現了同樣在小紅書裡超級紅的Luigi,這位美國當代的“綠林好漢”一度成為了中美網友“互搶的男人”。
美國媒體的困惑
這股風颳到了第二天,美國的媒體也坐不住了,CNN不禁發出了疑問:“Why is Xiaohongshu Everywhere?”(為什麼到處都是小紅書)
《華盛頓郵報》則明顯帶著傾向:‘TikTok refugees’ flock to another (heavily censored) Chinese app- TikTok難民湧入另一箇中國(被審查)的APP。
美聯社的標題則是US TikTok users flock to Chinese app Xiaohongshu in protest with TikTok ban looming:美國的TikTok使用者湧向小紅書,抗議TikTok的禁令。
《紐約時報》的標題則是‘Red Note,’ a Chinese App, Is Dominating Downloads, Thanks to TikTok Users:小紅書,一箇中國的APP,統治了下載榜,多虧了TikTok的使用者。
這些美美國的主流媒體,開始介紹大量的TikTok的“逃難者”湧入的情況,但是目前他們根本無法Get不到小紅書裡的各種梗,只能泛泛的介紹一下小紅書這款APP。
小紅書的“新挑戰”
小紅書面對這波潑天流量,無論是內容生態差異、還是文化認知的巨大鴻溝,亦或是使用者新鮮感的維持,都成為了擺在小紅書面前的巨大挑戰。
不少使用者已經指出小紅書急需加速上線翻譯功能,有關英語內容的稽核也面臨考驗。而巧合的是,就在本月初,小紅書對其影片介面進行改版,原本在介面右下角的點贊、收藏、評論按鈕被移動到右側豎排,與抖音相似。小紅書的“抖音化”,意外切中了這波TikTok使用者的習慣。
此外,不少海外使用者在小紅書上釋出內容時,已經因為不符合內容稽核制度,而無法釋出。與小紅書站內呈現出的其樂融融相反,在App Store上開始充斥著海外使用者對小紅書稽核機制的不滿。這些海外網友釋出的內容,從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小紅書的內容稽核和管理難度。
當然,也開始有國內使用者對一箇中文社交平臺成為純英文交流的地方表示不滿,希望入駐的外國人可以說中文,遵守社群規範。另一方面,也有內容創作者擔心,大量外國人湧入會瓜分本就變“卷”的自媒體蛋糕,據悉有海外使用者短短幾日的漲粉速度就超過某些國內普通創作者努力一年的結果。
還有就是這一波的美國博主們,熱情能夠維持多久,是否會因為新鮮感消失,看不懂中文,或者是最終的水土不服而被勸退。因此,將臨時的海外使用者流量轉化為長期使用者將是小紅書當前最重要的議題。
不過,在美中關係緊張之際,新的中美友誼正在一個迄今幾乎沒什麼國際使用者的應用上開出萌芽,讓網際網路成為了打破國界限制的全新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