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姐妹們發現沒?孩子年齡越大,越容易被同齡人影響,我們做父母的,卻越來越感到無能為力。
因為孩子在學校的時間,遠比在家長很多,與他們朝夕相處的人,更多是同學、老師,而不是我們。
這不,快開學了,朋友們在一起聊天,都在吐槽,說孩子在家挺好管教,可一到了學校,好多想法和觀念,很容易就被身邊人“同化”。
就比如說,關於一件事的看法,或者某個壞習慣,類似玩手機不對,吃糖對牙不好。
你在家時告訴他,他覺得挺有道理,但從學校回來,他就不聽了。
那你問他為什麼這麼想時,孩子卻想當然的回答“同學都這樣啊。”
還有時候,孩子特別討厭某個同學,總數落對方邋遢、腦子笨、不合群,但其實他根本不瞭解對方,兩人也沒什麼交集。
大抵就是同學之間頻繁的討論,無形中放大了這些缺點,導致孩子對他產生了偏見。
其實,仔細想想,孩子的這些行為和想法,在心理學上,有個名字,叫做“無意識洗腦”。
大概意思是,在不知不覺中,讓一個人接受和改變思想、觀點和行為的方式。

這種“洗腦”尤其隱蔽,不僅父母很難察覺,就連當事人也不容易發現,尤其未成年的孩子,缺乏獨立判斷能力,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

這種“洗腦”不易察覺
卻偷偷侵蝕孩子的認知
我發現,校園裡的“無意識洗腦”,更可怕的地方還在於,它是一種看不見的危險,會潛移默化讓孩子學習下降,三觀價值觀也可能被帶跑偏。
看過一個博主的真實分享,她高考失利後,才逐漸意識到最寶貴的三年,竟然一直被身邊人“無意識洗腦”。
她回憶,高一階段,自己本來對數學老師印象不錯,但周遭的同學,都對那個老師意見很大,吐槽指責的聲音特別多。
跟她玩得好的同學和朋友,也會時不時念叨“數學不好”“學不會數學”“數學太討厭了”……
因為聽了太多抱怨老師的話,博主也跟著抱怨這不好那不好。
漸漸的,她內心的牴觸情緒作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持續下降,學習也感覺吃力。
結果可想而知,她高考考得不好,數學嚴重扯了後腿,回頭再看曾經一起吐槽的同學朋友,有的成績根本沒受到影響。
所以,博主最大的感悟是“千萬不要被外界影響,否則害了的一定是自己。”

這種“無意識洗腦”,還不是偶發的個例,有很多人都曾深受其害:
l上學時,同學反覆說“英語課好無聊”“讓人犯困”,本來挺喜歡學英語,後來也覺得無聊,不想學了; l班級學霸,天天嚷嚷回家就睡覺,結果我也照做了,可人家考試滿分,我考了個倒數; l原本認真上課聽講,聽不懂也會強撐著,可同桌在旁邊喊累喊困,我也跟著擺爛,最好成績一落千丈。
除了以上情況,學校裡還有種比較常見的“無意識洗腦”,就是同學之間散播的負能量。
他們對什麼都看不慣,不是懟天懟地懟老師,就是對別的同學評頭論足、講小話、貼標籤。
還有些高年級孩子,會經常輸出網上的一些不實言論,像什麼“大學無用論”“畢業即失業”,或者引起容貌焦慮“顏值即正義”“三觀跟著五官跑”等觀點。
這種話語,咱們大人尚且聽多了,都容易迷茫焦慮,更何況還是未成年的孩子。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裡
更容易被“無意識洗腦”?
我跟朋友聊到這個話題時,她有個疑問:
“為什麼我們整天嘮叨‘讀書是正道’‘考大學有好前途”……孩子完全不被洗腦,卻會被同學的言論影響?”
我個人覺得,孩子在學校裡,更容易被“無意識洗腦”,主要受三個方面的影響:
01
社會認同
人是群體動物,孩子在學校裡喜歡從眾,主要源於集體的壓力。
心理學有個“社會認同效應”,是形容個體在面對群體壓力時,會傾向與群體保持一致,以獲得認同感和避免被排斥的心理現象。

通俗點講就是“隨大流”,有樣學樣。
就像前面提到的博主,你說她真的討厭那個數學老師嗎?
想來,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博主也表達了,對數學曾興趣濃厚,對數學老師也有過喜歡。
可因為班級同學朋友的討厭批評,為了與大家保持一致,她選擇了盲從跟風。
正如社會心理學家沃爾特·李普曼提到“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沒人會想得太多。”
02
認知吝嗇鬼效應
記得,心理學家費斯克和泰勒,1984年提出過一個“認知吝嗇鬼效應”。
通俗點講,就是大腦天生偏愛“省力模式”,在處理複雜資訊時,傾向於儘量少動腦筋,省力地作出決策。
這個不難理解,當身邊有同學,反覆唸叨某個老師“講課枯燥乏味”“聽不進去”“毫無興趣”時,在認真分析這些評論對不對之前,大腦為了省力,已經選擇相信了這些資訊。
還有,同學之間散播的不實觀點,還沒仔細查證資訊來源,但因為感覺他們說的有道理,於是大腦會選擇“捷徑”,將觀點當成了事實。
03
負面偏好
這個不只是孩子,咱們成年人也一樣,會更容易對“負面資訊”敏感和記憶深刻。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透過調查,發現:
普通人腦海裡每天會閃過1.2萬至6萬個念頭,其中80%的念頭是消極的,95%的念頭與前一天完全相同。

有句話說的好“壞比好,更強大”,這也是為什麼孩子更容易被負向資訊,所觸動、所影響。
比如,對懟老師的話記憶深刻,對嘲笑同學的評價信以為真,對散播焦慮的觀點深信不疑。

幫助孩子建立“反洗腦”能力
是成長最大的驅動力
我們總強調“成長的驅動力”,覺得多引導孩子接受積極正面的資訊,會更利於他們學習進步。
但很多家長忽略了,資訊化時代,教會孩子何識別身邊“有毒的資訊”,提升“反洗腦”能力,其實更為重要。
我特別認同一個觀點“高考,篩選的也包括干擾能力。”
一個是,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在接受任何資訊之前,尤其是干擾學習的言論,不是全盤接受。
而是要始終有自己的主見,遇事先保持質疑的態度,先查證,再去做判斷。
另一個是,幫助孩子分清“事實和感受”。
當別人發表負面觀點,比如,評價某個同學不好,吐槽某個老師差勁,先想清楚這是他個人的感受,還是基於事實本身。
如果是感受,那就要保持自己的態度,不盲從;如果是事實,也要酌情三思,考慮自己的立場。

除此之外,引導孩子多看書,多瞭解世界,避免陷入“資訊繭房”。
為什麼很多愛看書、愛思考的孩子,很難被“洗腦”?是因為知識結構、認知體系決定了,他們習慣於對外界資訊分析、加工後,再輸入。
那些單一的資訊源,不會讓孩子馬上認同,他們更傾向於從書中去找到答案。
我還想強調一點,讓孩子遠離毒友誼,多跟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擔心。

俗話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當孩子身邊,總圍繞著不愛學習,愛吐槽抱怨的同學,他就會潛意識認為這些人才是正常的。
有個網友用切身經歷告誡大家:
和負能量爆棚,動不動就抱怨的人在一起,也會漸漸變得消極、墮落、不思進取。
所以,讓孩子識別身邊的毒友誼,靠近積極向上、愛學習的夥伴,他也自然不會被負資訊纏繞。
最後有一段分享,我覺得很有道理,也希望成為提醒孩子的語錄:
“任何時候都要用自己的感受和認知,不要被他人的輿論所影響,人心惶惶,深不可測,要堅持走好自己的路。”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