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方素珍
從小讀好書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為孩子挑選讀物時,應該先了解孩子學習能力的發展狀況,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因此要依照孩子的發展情況和興趣去選書,而不是強迫孩子接受建議。
一起看看臺灣著名兒童心理專家、作家方素珍老師是怎麼說的吧。
01
學齡前孩子的心理發展與閱讀
6歲之前是孩子喜歡閱讀、養成閱讀習慣的關鍵期。
從孩子成長的第一年起,就讓孩子經常接觸書本,及早給予適當的經驗刺激,這對於孩子智力和情感的發育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常對孩子說話,是增進語言發展的最好方法。
0-6歲是人類腦部發育最重要的時期。嬰兒剛出生時,大腦的重量約350-400克,大約是成人大腦重量的1/4。1歲左右的幼兒,大腦的重量達到出生時的兩倍,相當於成人大腦重量的1/2,2歲時為成人大腦重量的3/4,到6=7歲時,腦重量接近成人水平。從大腦重量增長的速度可以看出,在最初的1-2年內大腦發育是最快的。

3歲之前,幼兒腦神經的聯結速度相當驚人,如果這種聯結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重複出現,就會在大腦中形成永久的軌跡。所以要多刺激幼兒的大腦,讓他們多看圖畫,增加經驗,才能讓腦神經產生更快速的聯結。因此,許多研究者都支援嬰幼兒學習閱讀,因為錯過這個機會,想再培養閱讀習慣,就會事倍功半了。
以下是0-6歲孩子的心理及行為特點與適讀書籍,謹供參考。
0歲—6個月

6個月—1歲半

1歲半—2歲

3歲

4歲

5歲

6歲

02
小學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與閱讀
7-9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除了要面對全新的學習環境,還將面臨語言和心智方面的發展,這時候也是建立孩子獨立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
很多專家都建議,孩子上小學後應該開始從繪本的影像閱讀過渡到純文字閱讀,於是就有了“橋樑書”的出現。“橋樑書”引用了西方國家書目上的Bridging Book的概念,是一種針對低中年級孩子,帶領他們從影像閱讀順利跨入文字閱讀的出版物。橋樑書的文字量不多,插圖為輔,內容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透過精心的編輯和設計,培養孩子獨立閱讀的習慣,享受自己可以獨立讀完一本書的成就感,並因閱讀過程中的樂趣而願意持續閱讀。

在這個時期,如何透過選擇不同表現形式的讀物,幫助孩子擴大眼界,建立閱讀的習慣,是父母和老師都應該關注的事情。因為一旦養成閱讀習慣,孩子就擁有了一輩子帶著走的能力,不但成為永遠的愛書人,而且會讓孩子終身受益。以下是7-12歲孩子的心理及行為特點與適讀書籍,謹供參考。
7歲

8歲

9歲

10歲

11歲

12歲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常聽見許多人在幼年時期資質聰穎,長大後卻表現普通,而也有些人在幼年時才華雖不突出,但隨著環境的影響與後天的努力,長大後反而成就非凡。
關鍵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老師是否持續營造和提供刺激孩子大腦活動的環境,幫助孩子的大腦建構健康與密集的神經聯結網路。
在0-6歲階段,孩子處在認識簡單字詞的階段;7-10歲,孩子開始大量識字,進入“學習去閱讀”(Learn to Read)的階段;10歲以後,孩子則進入“從閱讀中學習”(Read to Learn)的階段。
及早了解0-12歲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並能適時引導閱讀、發揮孩子的潛能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希望本文能為各位家長提供一些啟發!歡迎轉發分享給家人和朋友。

今日推薦
豆瓣9.3分!《寫作能讓孩子走多遠》
不只是教孩子閱讀和寫作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