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個青年時期最讓人不甘心的幾個劇情,就有“梁山招安”這事,看得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不過如今三十好幾了,參加工作這麼多年,很多事慢慢有了新的理解,發現宋江確實沒得選。至於山東人愛體制什麼的,沒啥意思,不提也罷。
首先第一個問題,宋江為啥不學朱元璋?一路反到底。
不是不想學,而是學不了。
宋朝這個朝代比較奇怪,對精英階層非常好,對老百姓一般,所以大家只要腦子正常都要進體制。這一點其實《水滸傳》裡有體現,宋朝的體制內人員過得都挺好,哪怕宋江這種不入流的基層小吏,在地方上也有著跟他身份不咋搭的社會地位。
儘管不太公平,宋朝民間經濟一直很可以,區域性問題一直沒斷過,但是整體系統性風險卻不多。
兩宋300多年,經歷了433次農民起義,平均每年1.4次,大小起義幾乎沒停過。
所以宋朝處於一種比較奇怪的“重病生存”,北方有草原帝國隨時南下,一開始是遼國,後來是金國,再後來是蒙古,還有一個西北非主流的西夏。而且內部起義不斷,但是卻能一直苟著,只能說還是有一些特殊的混日子小技巧。
也就是說,宋江造反的北宋徽宗時期,儘管宋徽宗這個沙雕把宋朝搞得烏煙瘴氣,但是距離整個明末那種整個國家都反了情形還比較遠,宋朝宏觀層面的喪失合法性還不至於。
為啥這麼說呢?因為隨後就是大宋的中級大考,靖康之恥。金國南下,把宋朝的兩個皇帝給抓走了。按理說這個時候宋朝的合法性徹底沒了,又慫又衰,老百姓應該起來順勢把宋朝推翻了。
但事實是,宋朝像大清一樣,在中央軍徹底崩潰後,竟然依賴民間“私軍”穩住了局面,也就是岳飛、韓世忠他們這樣的“地方武裝”,跟曾國藩李鴻章他們的湘軍淮軍似的。不但站住了腳,還開了南宋副本,這個劇情誰也沒想到,可見老百姓整體是很認他們趙家的。
所以說宋江時期確實有人想造反,但是類似元末和明末那種全民大起義,還太早。
那你說了,宋江一直佔山為王行不行。
不太行,這就有個“流寇”向“坐寇”的轉變。
也不復雜,想活下去,只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經常出去搶劫,一條是像經營一個小國一樣,搞個文官系統,編戶齊民,小吏們到老百姓家裡收稅,這就是典型的坐寇。
但是這種是不可能的,因為宋朝遲早會派大軍過來,梁山不是臺灣或者海南,宋江不是蔣介石,沒那麼多安全的土地供他們精耕細作。
那就只好到處搶劫,水滸傳裡宋江他們出去打曾頭市,三打祝家莊,順便捎帶滅了扈三娘他們家,本質就是封閉系統向外擴張獲取外部資源。
有人不理解曾頭市和祝家莊是些啥東西,不是官兵,又不太像安分守己的農民,感覺跟宋江他們差不多,好像又不太一樣。
其實也不復雜,就是後來曾國藩他們的“鄉練”,天下不太平,於是中央授權基層把勞動力組織起來,不忙了就在村周圍挖幾條壕溝,順便訓練農民用耙子臨時抵抗下土匪,萬一被土匪圍了可以堅守待援。
中國古代真正完全太平的日子並不多,所以這種基層半自治一直是常態。到現在福建那邊還保留著大量土圍子。還有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雙堆集,農民們在村子周圍挖了條深壕,把水灌進去,只留一個吊橋出入。這麼個簡單操作,導致後來我軍進攻雙堆集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這種武裝村民有強有弱,大部分勉強可以防個小股土匪,或者時遷那種偷雞摸狗的。
但是邊疆上的就不一定了,大家聽過“折(“shé”)家軍”沒,這是一支駐守在陝西府州、貼著宋遼邊境的武裝家族。名義上歸宋朝領導,實際上他們幾乎是自己管自己,他們抵抗遼和西夏不是因為什麼國家大義,就是保衛自己的老家。打下來的領土自己佔著,打敗了朝廷也不管。竟然在府州那一帶盤踞了幾百年。
大家聽過楊家將裡的“佘太君”吧,一般認為其實就是“折太君”,就是折家的。
此外魯智深說他以前是“老種經略相公門下”的提轄,那個“老種”,就是種家軍,也是個半割據的邊疆軍事家族。也佔著一塊地,名義上效忠朝廷,其實打仗是給自己打。
也正是因為大宋基層存在大量這種武裝村寨,也決定了農民起義想席捲大宋非常非常難。
那麼是不是可以走李自成路線呢?
李自成裹挾著流民像蝗蟲一樣往前走,沿途走投無路的老百姓持續加入,順便搶光所有資源。這種模式也行不通,宋朝跟明末差距非常大,老百姓還沒到窮途末路,不會跟著他玩這個。
宋江如果堅持打劫周圍村寨補充物資,用不了多久,就會把周圍能打下來的各種莊都打下來。只好到更遠的地方打劫,這就越來越危險了,因為萬一出去進攻,沒攻下來,回去的路被人切斷了,那就麻煩了。也就是說,再怎麼最佳化打劫流程、提高作案能力,“物資枯竭”這個問題就好像“35歲魔咒”一樣懸在宋江頭上。
所以宋江自己天天都在操心,他知道當前這種局面是不可持續的,需要儘快給兄弟們一條出路。
而且他面臨一個極度麻煩的事,就是“囚徒困局”。
也不復雜,當時全國各地都有他這樣的造反組織。宋朝的一個策略就是讓他們儘快過來接受招安,然後拿朝廷的餉銀去打其他的反賊。
你說大家又不傻,怎麼會做這種事?
但是仔細一想又沒那麼簡單,因為你不去,你怎麼保證別人不去?能和其他造反組織溝通嗎?顯然不行,有猜疑鏈,你怎麼知道別人說的話是真的?萬一你不接受招安,別人接受了,然後打過來了,怎麼辦?
事實上宋江遭到的最大的一次官軍圍剿,就是其他起義組織招安後來他這裡刷經驗了。
當然了,還有個更大的問題,梁山的成分在不斷發生變化。
最早的那群人確實是被“逼上梁山”的,主要是地方黑社會,比如打劫了梁中書快遞的晁蓋團隊。
還有走投無路的體制內正規軍武術總教練林沖。
少量武松這種對系統徹底失望了的基層公務員。
但是後來慢慢吸收了大量以呼延灼為代表的朝廷正規軍高級別的軍官,這些人本來就在體制內有工作,不少還是個處級以上幹部。
他們入夥並不是像武松那樣對現實徹底絕望,而是打敗仗走投無路只好先在梁山落草。恰好他們這群“軍官團”又代表著梁山的後期戰力,大家可以看一下,梁山的馬軍和步軍的頭領們,幾乎都是宋朝正規軍軍官或者基層片警出身。
他們並不反感朝廷,他們屬於最彷徨的一群,每個人都是某件事搞砸了怕追究責任,又渴望回到體制內,最好能把以前的職位和級別都拿回來。
如果朝廷這時候說太后要過生日,大赦天下,責任不追究了,這幫人立刻就離心離德。
可以想象,宋江怎麼籠絡這群人?
只能是跟他們說,咱們現在都是犯過錯誤的人,現在咱們去歸順,只能是被抓起來問罪。咱們先打出來個“捅蘸價值”,讓朝廷先給咱們發赦免,到時候再回去,說不定還能官升一等。事實上宋江說服呼延灼上山,也是直接對他公佈了商業計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接受招安敲鐘上市,呼延灼到時候以高階合夥人的身份迴歸體制。
這種情況下,考慮到周圍物資枯竭,打劫成本越來越高,還有源源不斷的同行接受招安後過來修理他,加上內部組織性質也變化越來越大。宋江唯一的出路,就是“高位套現”。打幾個大勝仗,趕緊跟朝廷坐下來談條件。
而且宋江本來就是大宋的統治階層,山東基層股級幹部,北宋縣城網紅,有人脈有二奶,無情的打賞機器,法外狂徒庇護人。世代盤踞基層,通吃黑白兩道,鄆城黑社會的保護傘,這樣的人,想回到體制有問題嗎?
至於吳用,落魄書生,因為沒考上編制變成了靈活就業者,自從記事就被打上了思想鋼印,一生中唯一的目的就是進體制。別人走投無路上梁山,只有吳用考不上公務員千方百計上梁山,如果有機會說免試拿編制,你看他同不同意。
以他倆為首,朝廷正規軍軍官秦明、呼延灼、董平、楊志等等,還有土豪劣紳柴進盧俊義等,他們本來就是體制的受益者,對於招安,他們這群人但凡猶豫一秒鐘,就算對智商的不尊重。
誰明確不招安呢?
魯智深,林沖,武松,李逵,阮小七,劉唐,還有一個李俊,只有他們幾個。
李逵大機率是個黑人,而且腦子有問題,他進入黑社會之前是江州看守所的一個編外輔警,有明顯的反社會傾向,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熱愛“零元購”,有喝酒、賭博、裸體砍人、吃人等不良嗜好,可能已經感染朊病毒,對正常主流社會生活有天然排斥也正常。
魯智深,林沖,武松這仨人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混過體制,魯智深是西北國防軍上尉連長,林沖是首都衛戍部隊高階教官,武松是陽穀縣武警隊長,他們都在體制內一度混得還不錯,後來目睹了一些事之後徹底失望,不想再回去了。
老版《水滸》電視劇裡還設計了一個情節,喝得醉醺醺的李逵聽見有人反對宋江,當場就坐不住了,站起來準備當惡狗咬人。但一看站在那裡鬧事的是武松和魯智深,又偷摸坐回去了。可能想到那倆人是梁山陸戰戰力巔峰,頓時覺得他倆說得有幾分道理。
阮家兄弟和劉唐屬於地痞流氓,社會不安定因素,大宋掃黑除惡檔案裡的“蒼蠅”指的就是他們,又單身,在山上當土匪確實比迴歸社會要舒服得多。
最後是那個李俊,梁山的水軍頭目,江州水產市場的高啟強。在水上討生活的人共同特點是迷信、放浪不羈愛自由,不想接受招安也正常。後來打下方臘之後,這個李俊帶著一群兄弟出海支援邊遠山區建設去了。
剩下的都是同意的和無所謂的,他們以前都是些種菜的、開黑店賣人肉叉燒包的,接頭擺攤賣大力丸的,回到正常社會不會爽到哪。同時也意識到了如果長期待在山上,遲早會把附近幾百裡吃得乾乾淨淨,到時候再招安就有點被動了,不如高位套現。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梁山的兵力分為三股,馬軍、步軍、水軍,其中最強的就是他們的騎兵。
騎兵在宋朝算精英部隊,在梁山上也是比較金貴的,他們的頭領基本出自傳統將門,類似呼延灼董平華榮他們,都是梁山合併過來的朝廷武將。他們在體制裡的都是香餑餑,在梁山上也是“天罡”,他們無一例外都支援招安,甚至可以說,他們接受招安的唯一目的,就是迴歸體制。
所以招安這事上,同意的人佔據了決定性優勢。
那這時候最關鍵的問題就來了,宋江就那麼確認朝廷會放過他們?
這又是個雙向博弈。
站在朝廷的角度,恨不得招安那天就把他們全部屠殺在灘頭。可是這樣乾的話,今後就再也別想招安其他造反組織了,問題是宋朝全靠招安來打擊民間造反。
同理,朝廷會讓接受招安的土匪去打別的土匪,可是會把他們逼到絕路嗎?也不會,同樣的原因,這不是一錘子買賣,朝廷還要繼續招降其他土匪。
但是也不會讓他們平穩上岸,到時候大家都不好好考公務員,直接造反,然後就有編制了,影響太差,屬於按鬧分配,管理學上最差的一種思路。
所以折中選項就是讓他們先去打其他山寨,把他們絕大部分實力都消耗掉,剩下的編入正規軍,頭領們脫離部隊去做文官、到時候沒有力量再折騰,對於各方都踏實了。
這個意義上講,接受招安那天起,梁山的大部分兄弟已經是死人了。
那宋江他們有活路沒?
也不是沒有,記得上文提到的“種家軍”和“折家軍”吧,宋江最好的選擇其實是去邊疆,然後轉變成這種武裝殖民團,在邊境上佔塊地。頂著給國家保衛邊疆的名號,順理成章地搞發展,到時候宋朝也沒法去圍剿他們。除此之外,招安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了。
尾聲:
這兩天有句話,說是四大名著,講的都是編制的故事:
《西遊記》描寫的是對編制的期待,考核獲取編制;
《水滸傳》描述的是對編制的妥協,並且靠鬥爭獲取編制;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正規編制的爭奪。
《紅樓夢》體現的是編制的優越性。
或者說,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講的都是對編制的嚮往,而紅樓夢,講的是有編的快樂和無編的悽慘。
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代只有兩種人,編內和編外,編外的人創造財富,編內的人分配財富。如果你處在編外,那已經輸了一大半,這也是為啥那些鉅富都會想辦法搞個官來做,實在沒這方面門路,就逼著孩子好好考試。
還有一些人想明白了,既然沒法合法地分配別人的財富,那就非法地分,於是就有了各路反賊。
但是這些反賊做大之後,又面臨一個問題,或者抓住機會回到體制,或者迎接其他回到體制的反賊一波又一波的進攻。
這個意義上講,宋江最終選了一條穩妥路線。
傳統上覺得這個選擇不咋樣,主要也是因為後來的結果太慘烈了,可是宋江接受招安的時候並不知道,就好像咱們現在看《拯救大兵瑞恩》是8個人換一個人,其實剛開始並沒準備讓這八個人去送死,只是想把瑞恩撈出來。
大家再仔細想想,其實宋江想不出來什麼更好的出路。梁山是個封閉系統,如果沒有源源不斷地外部能量輸入,很快就會走向衰亡。只能是合併進入一個更大的系統,也沒啥別的好選擇。
本文轉自公眾號:九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