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探險家故事講述工作坊」首次在中國成功舉辦

136年以來
國家地理用超凡的影像
講述震撼人心的故事
不斷激勵人們關愛地球
推動著人類認知的邊界
12月3日至12月6日

「國家地理探險家故事講述工作坊」
首次在中國成功舉辦
活動在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舉辦,由國家地理學會(美國)北京代表處主辦,合作單位國家地理(中國),支援單位上海申迪(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地理探險家Lillygol SedaghatHuiying Ore擔任本次工作坊的授課導師。Lillygol是來自美國的多媒體敘事專家,Huiying是來自新加坡的紀實攝影師。她們帶領國內的國家地理探險家們一起學習如何把極富意義的環保、教育等工作講述成具有影響力的故事,推動公眾的瞭解和支援。
國家地理探險家在工作坊課程中交流與學習
在短短幾天的行程中,國家地理探險家們不僅學習了撰寫指令碼、建立視覺敘事、演講技巧等乾貨滿滿的課程,還前往申迪集團旗下的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星願公園進行了實地考察與交流
▲ 國家地理探險家前往申迪集團旗下的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星願公園實地考察
在工作坊的最後一天,13位國家地理探險家在“聚光燈”展示環節向觀眾講述了13個獨特而有趣的故事,展示了他們的學習成果。下面就和框框一起聽聽他們分享的奇妙故事吧!
SPOTLIGHT
聚光燈展示
▲ 滑動解鎖更多活動精彩瞬間
01
張伯駒:增強社會生態系統的“氣候性”
你還記得九月初橫穿上海的颱風“貝碧嘉”嗎?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背後的重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它已經近在眼前了。” 每年,人類向大氣層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它們會以暴雨、熱浪等災害的形式回到人間,對老人、殘障人士、戶外工作者等各類社會群體產生影響。
如今,張伯駒與他的團隊在全國各地致力於提升社群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他支援夥伴在內蒙古開展了“草料銀行”專案,幫助牧民應對雪災,讓牛羊在遭遇雪災時也不會餓肚子。他呼籲更多人參與傳播這些故事和行動,提高對於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
02
梁志文:小螞蟻也有響亮的大名字
梁志文在研究昆蟲時,發現很多可憐的小昆蟲在澳門沒有被記錄。“這些生物好可憐,連名字都沒有,我覺得我要做點事來為他們發聲。”每逢寒暑假,他都在澳門採集昆蟲。
在某一次探險中,他發現了一個新物種,並以自己的家鄉為它命名——“澳門細蟻”。“澳門細蟻”改變了很多人對澳門生態的看法,也變成了澳門生態文明的國際名片。梁志文從螞蟻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現在,他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希望引領更多年輕人走近科學,瞭解科學。
03
陸春明:守護黑色金絲猴的家
你見過黑色的金絲猴嗎?怒江金絲猴是一種稀有的純黑金絲猴,生活在怒江西側的高黎貢山。由於怒江金絲猴的棲息地與當地社群重疊度較高,透過推動社群參與保護工作至關重要。
陸春明與團隊在當地社群透過支援建立種子庫,推廣生態種植,建立關於農藥使用的村規民約等方式,有效地守護了怒江金絲猴們的家,使其種群數量穩步增長。他呼籲更多人關注和保護怒江金絲猴,讓這個物種與人類的子孫後代共同生活在這個星球。
04
黃巧雯:和華北豹做鄰居
和豹做鄰居是什麼體驗?黃巧雯每年有三個月與“華北豹”生活在同一個村子,見證豹媽媽帶大了自己的兩隻豹寶寶。在中國,有豹的村子有上千個,有的村子願意跟豹做鄰居,有著“人在地裡幹活,豹在山上抓野豬”的和諧景象,但有的村子會圍起自己的農田,使豹本就少得可憐的棲息地更加破碎。
黃巧雯的團隊與願意和豹生活在一起的老鄉發起了“豹鄉田”計劃,使更多農田成為野生動物友好的農田,和老鄉們一起保護大樹、減少盜獵。“農田不光是人的糧倉,也是野生動物共同的食堂,我們需要更多對野生動物友好的農田,也需要更多保護野生動物的友好的老鄉”,才能共創“人富豹肥”的美好未來。
05
牛麗娟:每個人都能帶來改變
牛麗娟認為,“一個科學家、一個團隊沒有辦法解決環境保護的問題。”於是,她開始從事環境教育,帶領孩子們認識溼地和溼地裡的植物與動物。近幾年,她關注鳥類保護,開展了一系列公眾倡導活動,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加入到保護鳥類的行列。
“如果每個人都能節約水、進行垃圾分類、記錄一隻鳥”,這樣的力量就是巨大的。點滴小事,匯聚成河,終將成就無邊大海,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都能發揮作用,都能帶來改變。
06
趙亞輝:在沒有水的地方釣魚
你在沒有水的地方釣過魚嗎?每年,趙亞輝和他的團隊都會前往喀斯特地區調查這些居住在地底下的魚——洞穴魚類。“我們國家的每九種淡水魚類當中,就有一種具有洞穴生活的習性。”這些小傢伙生活在黑暗潮溼的洞穴,為了適應環境發生的變化,它們的眼睛會變小甚至消失,身體沒有顏色,但嗅覺、味覺卻格外靈敏。隨著人類在地表對於石灰岩的開採,這些小傢伙的家園正在慢慢消失。
當我們關注熊貓、金絲猴這些明星物種時,卻忽略了像洞穴魚這樣隱秘的小生命,這需要我們行動起來,關注並保護這些視線之外的野生動物。
07
高煜芳:和僧人做志同道合的夥伴
出生於福建村莊的高煜芳,從小就想去全世界探險。野生動物的保護之旅為他打開了世界的“任意門”,讓他的足跡遍佈全球,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在青藏高原,他遇見了一位藏族僧人,他們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共同理解自然問題,成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並在當地一起開展自然保護工作。高煜芳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幫助更多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保護自己的家鄉。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心懷夢想,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過一種對自己負責、對世界負責的生活,那麼我們將有更大的可能性,在更大的範圍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08
彭奎:聯合國會場上的“狂奔者”
每年,彭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紮根在地方社群,與牧民一起保護自然。“牧民是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維護者,但他們的聲音卻很難被聽到。”
2022年12月,為了參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為牧民發聲,他經歷了不少“高能”劇情:先是被隔離在昆明,再以“狂奔模式”衝刺到蒙特利爾,臨時辦公室直接設定在走廊,經歷了無數坎坷與崩潰,他們終於獲得了喜人的成果——大會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其中7個目標明確承認了原住民的權利和智慧,後續會議中,原住民的智慧和行動得到了全球政策和資金的支援。
“每一步都充滿了意外,但是每一步意外讓我們明白,我們需要為這些人發出最強的聲音。”讓更多人意識到社群行動的智慧與重要性,就是狂奔的意義所在。
09
楊方義: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人
提到雲南,大家想到的都是山清水秀,其實,在十幾年前,雲南遭遇了連續三年的嚴重乾旱,連喝水都成了難題。
起初,楊方義也感到絕望:“難道我們只能給家鄉捐瓶裝水嗎?”雲南哈尼族的梯田智慧中使楊方義和他的團隊找到了答案,他們一起建造了幾公里長的引水管道,讓8000多家農戶喝上了保護區的水,也讓農戶們成為了保護自然的同盟軍。他們也發現,天然林涵養水源的能力遠超人工林。“保護森林就是保護水源,保護水源就是守護我們的家園與生活。”
10
吳於松:拯救羅梭江的“美人魚”
西雙版納不僅有大象,還有大魚。西雙版納的羅梭江有險灘、有急流、有深潭,是長距離洄游魚類和一些巨大體型魚類最喜歡的產卵場。但這樣的生態美景,正被人類活動威脅,過量農藥的化學殘留對這些河中精靈造成了巨大傷害。
為了保護這些精靈,學者和魚類保護工作者同村民一道,開展保護行動,教會村民合理使用農藥化肥、投放魚苗,讓河流恢復生機。“讓我們為這些美人魚代言,一起行動,保護羅梭江裡這些美麗的精靈。”
11
王正陽:有些蠶寶寶隱居在野外
蠶寶寶不僅有白白胖胖的樣子,其實還有灰色、褐色的“隱藏款”,它們是生活在野外的野蠶。蠶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只有野蠶真正做到了“深藏功與名”。
王正陽和他的團隊在全國各地發現了十餘個野蠶種群,並對他們的基因組進行系統的分析。“不光要保護家養的蠶,更應該保護野生蠶蛹的生物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人類應該為這些野蠶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他們繼續在大自然中快樂地隱居。
12
馬軍:水地圖助力河湖擺脫汙染
“如果這些黑水還這麼一天天地排,這個湖怎麼能夠乾淨?”在藍藻爆發的太湖邊,一位漁民指著湖邊的煙囪,對馬軍說道。
為了治理水汙染,馬軍和團隊在2006年上線了中國水汙染地圖,持續彙集全國水質和企業排放資訊。在社會各界的推動與公眾的參與下,水地圖標註企業環境超標違規記錄超過320萬條,推動數以萬計的企業改善環境表現,助力河流與湖泊水質逐步改善。
“藉助科技與資訊的力量,廣泛動員公眾知情參與,才能讓更多河流達成可遊、可飲、可漁的目標,真正實現人水和諧。”
13
李靜:這種瀕危小鳥自帶“飯勺”
李靜的探險地在黃海溼地,這個地方離上海只有兩小時車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泥灘生態系統,也是水鳥遷徙途中的加油站和休息區
其中,有一種小鳥長著像飯勺一樣的嘴巴,身形只有麻雀大小,卻能飛八九千多公里,它們在灘塗吃飽喝足、更換羽毛後,才能繼續漫長的遷徙之旅。這些不為人所知的可愛小生靈是世界級瀕危水鳥——勺嘴鷸,李靜和她的團隊用十年時間追蹤、記錄並研究它們,識別並保護他們的棲息地。
現在,全球只有400多隻勺嘴鷸,它們比大熊貓還要瀕危,同樣需要我們的關注與守護,讓我們一起關注這群在灘塗上長著翅膀的小鄰居吧。
故事能改變我們的視角,激勵我們行動
讓更多有影響力的故事被講述
讓更多國家地理探險家的故事被聽見
讓更多被忽略的自然生物與自然問題
走進公眾關注的視野
是工作坊的主旨與目標,也對提升公眾環境保護認知與意識、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888年以來
國家地理的故事就在改變世界
「國家地理探險家故事講述工作坊」將繼續講述
國家地理探險家的奇妙故事
培養更多具備國際視野和傳播能力的故事講述者
用故事連線自然與人類、過去與未來
共同應對地球的未來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