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聞中惡性事件出現的頻次不低,尤其是帝都中關村發生的惡性事件,讓我身邊一些原本比較淡定的朋友也開始有點焦慮了。後臺也有讀者留言問要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那就閒聊幾句吧。
我和大家一樣,都只是一個普通的家長,干預不了什麼大環境,也不想再做什麼分析,免得又給稽核同志添麻煩。其實在看這些新聞的時候,我也一樣會產生焦慮。而我這次解決焦慮的方法就是:拉家裡的娃去拳館和我一起運動一下。
之前說過,去年冬天溫度不適合戶外跑步之後,我就改去拳館運動。這大半年來,在拳館中見過不少來上私教或者團課的孩子,小學中學、男孩女孩都有。看小朋友們玩得都挺開心的,所以我也曾經嘗試回家說服孩子一起去練練拳,但被用“功課太忙沒空不想動”為理由拒絕了。不過倒也沒覺得意外,因為我小時候也是用同樣的理由拒絕我父親教我打拳的。看在遺傳的面子上就不好意思苛責下一代了。
但這次事件之後,我下決心動用一下自己不多的家長威懾力,強制帶去拳館至少體驗幾次,而這也是我認為作為家長的責任之一 —— 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突發事件。
想帶孩子去練練搏擊類的運動,不是為了學習如何打架,更不是鼓勵孩子一定要去見義勇為。主要目的只是希望透過這類對抗類的運動,讓孩子萬一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有能力保持冷靜,規避風險和保護自己。
我之前在文章裡說過,孩子在遇到這類危險的時候,要學會“跑”,儘快脫離危險區域或者藏好,然後再考慮報警或者救助他人。至於制服歹徒?那是成年人的責任。
不過現實中,很多時候“跑”這麼簡單的要求也不是總能做到。有時候危險爆發的時候距離很近,而更多的問題則是,孩子,甚至我們很多成年人,在遇到類似情況時都容易不知所措,從而錯失逃離危險的時機。很多衝突事件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受害者其實是有機會跑開或者躲避的,但因為不知道如何應對,失去了機會。
這種“懵掉”的狀態是人的正常反應,任何沒有接受過應對沖突或者對抗訓練的普通人,在遇到突發危險時都很容易出現緊張,甚至全身僵硬的情況。想避免這種情況,只能透過訓練,讓身體熟悉和克服這種緊張感,更進一步可以透過下意識反應來規避風險。
這也是為什麼我想帶孩子去拳館上課的原因。並不是說要增加多少武力值,更不是要讓性格變得更有攻擊性。而是瞭解在突發狀態下,如何能保持冷靜,保持隨機應變的能力。
隨著最近這些年的教育改革,體育訓練開始逐漸被學校和家長重視起來。
前段時間跟大家推薦過體測的書(點選閱讀:《會運動的孩子真棒》)時,也說過我對於教改最滿意的部分之一就是加強了體育。因為體育不僅僅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健康的身體,同樣也是心理成長的關鍵部分,讓孩子可以理解如何合作,如何競爭,如何面對成功和失敗。
不過上次文章中忘了提到一點,那就是畢竟目前對於體育的重視還是“應試”為核心,所以自然也存在明顯的短板,比如缺少對抗性的訓練。
目前國內公立學校的體育教學多是以體測專案為主:跳繩、仰臥起坐、跑、跳、游泳等等。就算球類等團體運動的教學也多侷限在個人技巧,很少進行合作對抗。相對受傷風險更高的個人對抗專案就更難出現在學校的教學範圍了。
和歐美日等國家的孩子不同,我們的中小學生很難透過放學後的校內體育社團來補足這部分。而這就要靠家長在課外的時候幫孩子補上了。
而今年的一個好現象,就是我在拳館看到帶孩子來練拳的家長越來越多。這說明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當然,如果他們不僅僅是坐在旁邊看,而是自己也下場活動活動,就更好了。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