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捷豹路虎暫停發貨、韓國政府出臺緊急政策。全面關稅之下沒有贏家
文丨《財經》記者 李皙寅 實習生 劉穎
編輯丨王靜儀
25%的關稅,正砸向所有美國進口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擾亂全球汽車業。
關稅大棒不僅砸向了向美國出口汽車的車企,其中恰恰包含美國本土品牌;更是砸向了日韓這樣以汽車出口為產業經濟重心的傳統汽車強國。
4月9日,韓國宣佈對國內汽車行業採取緊急支援措施,試圖減輕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對該行業造成的“重大”損害,政策融資支援金額從之前計劃的13萬億韓元提高到1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63億元)。
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此前發表的分析文章認為,大眾和現代等日本、韓國和德國車企將會在此輪關稅中受到較大沖擊,而此前美國對墨西哥、加拿大的關稅政策則將給斯特蘭蒂斯、日產、本田和通用汽車等帶來顯著負面影響。
特斯拉預計將是受關稅影響最小的汽車製造商之一,因為它的汽車是在美國製造的,而且大部分零部件也來自美國國內。即便如此,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表示,關稅對特斯拉的影響是“巨大的”。
全球汽車製造商正將數以千計的汽車存放在美國港口,並暫時停止發貨,以最大限度減少特朗普日益升級的貿易戰帶來的衝擊。
但無論是上漲的關稅,還是企業為了應對風險所做的調整,由此帶來的成本,恐怕終將都由消費者買單。

漲價、停工、產能轉移
4月6日,英國的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宣佈暫停向美國發運汽車一個月,以制定針對特朗普汽車進口關稅的較長期應對措施。
大眾集團計劃對在美國境外組裝的車輛加收進口費用,奧迪汽車則計劃暫停交付4月2日後在墨西哥及海外裝配並運抵美國港口的車輛。
有的車企有較強品牌力,關稅生效次日,法拉利宣佈部分車型漲價10%。
梅賽德斯-賓士則希望調整在美國出售的車型組合,考慮撤出美國市場的入門級車型,專注於利潤更高的車型,以消化關稅影響。
豐田和本田則還在觀望,表示暫時將維持標價不變。
而福特啟動了“全美同享”促銷計劃降價搶市。“猛禽”F-150降價8%,Mustang Mach-E電動車補貼後降至4.2萬美元,位元斯拉Model Y還便宜3000美元。
美國汽車門戶頭部網站及交易平臺Cars.com以五個標準對最“美國化”的汽車進行了排名:裝配地點、零部件含量、發動機原產地、變速器原產地和美國製造業勞動力。該研究分析了400多輛2024年車型,以確定上榜車型的資格。
特斯拉近幾年位列該榜榜首,也就是說,特斯拉預計將是受關稅影響最小的汽車製造商之一,因為它的汽車是在美國製造的,而且大部分零部件也來自美國國內。
2024年最“美國化”前十名車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Cars.com(American-Made Index)
即便如此,特斯拉執行長、特朗普的政治盟友馬斯克也對美國的關稅政策提出含蓄批評。4月7日,馬斯克釋出了一段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的著名影片,弗裡德曼在影片中透過解釋鉛筆的零部件如何需要複雜的供應鏈來宣揚自由貿易,藉此委婉反對廣泛的高額貿易壁壘。
危機迅速傳導至汽車製造業中工人的飯碗。為應對特朗普對外國進口汽車徵收25%的關稅,Stellantis將暫時關閉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生產,為此生產零配件的美國五家工廠的900名工人開啟休假。同時,此前Stellantis向特朗普提出5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也可能受到關稅影響。
有媒體分析稱,關稅可能對墨西哥經濟造成嚴重衝擊,該國有100萬人直接受僱於汽車行業,該行業約佔墨西哥國內生產總值的4%。
特朗普曾表示,汽車關稅將會是永久的,如果在美國製造汽車,則無需繳納關稅。截至目前,已有現代、日產等多家全球車企表達了將在美擴產、建廠的想法。
特朗普將現代汽車的在美投資視為關稅政策“奏效”的典型案例:這家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在關稅政策公佈前宣佈,未來五年將向美國投資210億美元,包括新建鋼鐵廠、擴建電動汽車生產基地、加強技術研發,透過本地化生產降低關稅衝擊,並迎合美國政府對製造業迴流的訴求。

日韓和德國很受傷
關稅還侵蝕著除美國之外的市場。保時捷一季度在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銷量均出現下滑,這家跑車製造商正在努力應對不斷增加的貿易壁壘,這可能會使其最重要的市場利潤下降。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所長克萊門斯•菲斯特(Clemens Fuest)表示:“由於德國經濟本已陷入停滯,美國的關稅可能會將德國經濟增長率推至零以下,汽車和機械工程等一些關鍵產業將受到特別沉重的打擊。”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資料顯示,美國是歐盟汽車最大的出口市場,2024年歐洲汽車製造商向美國出口了總價值384億歐元的汽車,其中德國最大的三家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梅賽德斯-賓士和寶馬約佔歐盟對美汽車出口的73%。
德國汽車經濟專家費迪南德·杜登霍夫指出,德國汽車製造商將不得不降低在美國的售價以保持競爭力,但這將導致巨大的利潤損失。此外,由於降價25%並不現實,這些企業在美銷售的汽車數量也將大幅減少。
基於此,4月3日,馮德萊恩誓言,歐盟將支援汽車和鋼鐵等目標行業,並保護其市場免受被迫退出美國市場的傾銷商品的影響。“我們還將密切關注這些關稅可能產生的間接影響,因為我們無法吸收全球過剩的產能,也不會接受對我們市場的傾銷。”
歐盟委員會表示,針對特朗普的鋼鐵關稅,它將針對高達2600萬歐元的美國出口進行報復。愛爾蘭、法國和義大利已要求從目標產品清單中刪除波本威士忌。
此外,法國和德國等成員國敦促歐盟委員會打擊美國的服務出口,包括科技領域,並向與特朗普交好的義大利總理焦爾賈•梅洛尼(Giorgia Meloni)施壓,因其反對歐盟升級對抗措施。
與此同時,英國政府正在放寬其電動車目標,並降低懲罰性罰款,以支援國內汽車產業。2025年4月6日,基爾•斯塔默爵士(Sir Keir Starmer)宣佈,到2030年淘汰新汽油和柴油車的期限將保持不變,但根據新計劃,允許製造商將銷售全混合動力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輛至2035年。
4月9日,韓國宣佈對國內汽車行業採取緊急支援措施,試圖減輕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對該行業造成的打擊。韓國政府表示,預計該關稅將對韓國汽車和汽車零部件製造商造成“重大”損害。
日本和韓國也是美國重要的汽車進口來源國,2024年整車進口額分別為397.3億美元和366.4億美元。如豐田約23%的美國銷量來自日本本土生產,現代(含起亞)約60%的美國銷量來自韓國,均面臨關稅衝擊。大眾集團其高利潤的豪華車型(含保時捷)將受打擊,可能削弱自由現金流。
為了防止出現流動性問題,韓國政府將把2025年對汽車製造商的政策融資支援金額從之前計劃的13萬億韓元提高到1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63億元)。
汽車服務提供商考克斯(Cox Automotive)此前預測,關稅將使美國製造的汽車成本增加3000美元,加拿大或墨西哥製造的汽車成本增加6000美元。
汽車製造商現在必須決定是在美國本土化生產以避免關稅,還是吞下成本,還是將其轉嫁給消費者。在短期內,車企預計將採取戰術性調整——在美國境內工廠重新分配產能、加班加點生產、並避免進行大規模資本支出。此外,預計整車廠可能需要承擔部分供應商關稅成本,類似於疫情期間供應鏈危機時的情形。
正是在這樣的預期之下,在美國進口汽車關稅措施落地之前,美國市場呈現出奇特景象:一邊是日韓車企急忙把汽車和大量核心零部件運往美國,另一邊是美國消費者掀起了購置外國品牌汽車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