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公眾號ONE文藝生活(ID:one_hanhan)
作者 / 髒腦丸
編輯 / 姜 姜
朋友們多新鮮啊,一開年朋友圈就多了很多孩子;
留言一問,原來是是接“龍寶”沒趕上,生下了“蛇寶”。
連物件都無的我聽不大懂,但覺得好厲害的樣子。
作為在北京的牛馬,好像跟小鎮的同學有時差;
在北京大齡單身都算正常,在小城市你已婚無孩就算怪胎。
但是不管在哪,“孤勇者”都還是有的,在人均二胎的小城市,有一批人正在偷摸當丁克。

從來不敢跟人明說我倆是“丁克”,我們只是在一次次爭吵後下了這個決定。
我倆從校園走到婚紗,結婚太早了都有點不成熟,剛畢業沒想過婚姻意味著什麼。
戀愛時候是一起吃飯一起玩,婚後變成一起買房一起做生意,突然壓力賊大,天天干架。
有回吵架話趕話說到生孩子的事,他抱怨我的情緒不穩定,不適合養孩子;
我說以他做生意的水平,大概也養不起。
然後他就破防了,問我是不是後悔和他結婚了,我說不後悔,但確實草率了。
過了半天,我就聽床那邊幽幽來了一句:“哎,我不能再做一個隨便的男人了。”
我說:“我也不能再做一個隨便的女人了。”

其實那時候生活壓力大到我都想離婚了;
但放下生小孩的念頭後,我心裡輕鬆好多,感覺這日子好像還能過。
我家這結婚兩年沒生的都少,像我倆這樣結婚三五年還沒有孩子的,根本不存在,催生的壓力可想而知會有多大。
原來每週我都會回爸媽家,現在叫我都不去了。
有回老兩口直接殺到我家來催生,我覺得挺沒尊嚴的,態度就堅決了一點,我爸居然威脅我不生就斷絕關係。
我婆婆更奇葩,平時跟我笑臉相迎的,背後跟我老公說我不下蛋,攛掇他離婚再找一個。

每次我老公都悄摸對付他媽,不想我知道的;
是他家樓下的阿姨給我介紹治不孕不育的偏方,我才知道老婆婆把我老公資料掛婚介所了。
因為這事我老公把他媽電話拉黑了,到現在有8個月沒跟他媽說過一句話。
我挺佩服我老公的,但不會自戀到覺得他是為了我,至少不全是;
他也不想生,他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邊界。
但自從統一戰線應對催生,我倆確實感情變好了;
那感覺,就跟上學時候在班主任眼皮下面早戀似的。

我們這職工保險的生育津貼降了,居民保險對孕婦補貼提高了;
我媳婦說這是要鼓勵家庭主婦生育。
算上我們單位補貼單職工家庭生育的錢,反而我媳婦不上班能多拿點。
但不管哪種,最後自費也要花小一萬吧。
說出來都不怕你們笑話,我結婚裝房子都是兩邊家庭補貼的,就這還倒欠一屁股債呢。
再生個孩子,我只能上街搶錢去。

我們這確實發展越來越好了,城市越來越富。
去了一趟北京,發現我們這奶茶咖啡之類的消費,價格跟大城市一樣了;
但是,我們工資根本沒漲。
一打聽平均工資兩千五,還不一定交五險一金。
這種情況靠自己養孩子太困難了,都得靠老人補貼。
丈母孃也發話了,我們生孩子就給我倆發錢,男孩30萬,女孩20萬;
甭管多少個萬,這錢根本經不起細算,還完債頂多能把孩子養到幼兒園中班。
我家更沒法指望了,我的車都是我媽在養的,60來歲的人還在商場上晚班呢,誰忍心。

回回一算賬我媳婦就哭,所以我倆相處時候都不聊生孩子的事;
別人問到,我倆就說“以後再說吧,現在沒錢啊”;
其實說了自己的經濟水平大家就理解了,不會催個沒完。
在大城市說自己是丁克,感覺很有態度,可以瀟灑享受生活;
在我們這就是迫於現實,很無奈的。

當初我是很想生娃的,特別激進的那種。
我想畢業就結婚,26之前生一胎,28生二胎。選的都是吉利數,計劃得特別好。
就連挑物件我都是奔著生娃去的,我不找黑的不找頭髮少的;
前男友下巴太小了,我怕影響孩子,處了三個月就分手了。
現在一回想,我自己都覺得挺搞笑的。
我今年28了,到了計劃裡要二胎的年齡,可我連一胎也不想生。

我們這沒有“丁克”這一說,只有“沒孩子那家”。
男的女的到歲數沒孩子都會被講閒話,如果沒孩子還離婚了,那頓頓飯都要拿他們當笑話講。
小老百姓不就這點事嗎,買房,買車,結婚,生娃,換車,換房……
你不幹這些事,周圍人嘮嗑你都插不進嘴去,可不就被孤立嘛。
在這種環境不生壓力很大,但我要是生了壓力會更大。
其實,結婚第一年我就意外懷孕了。
那時候天天做噩夢,就擔心遭老罪最後生個醜孩子。
我感覺我老公基因不行,他還不備孕,跟他哥哥一個德行,他哥家孩子一哭都是煙嗓。
當然我家基因也一般,智商都不太夠;
我姐姐哥哥生的孩子都是大混蛋,打架偷錢早戀,家長去學校陪著讀書都不及格那夥的。

要是我生的孩子又醜又混蛋,我可不想養;
沒弄明白怎麼養之前,我生他幹啥?我遭罪孩子也遭罪啊。
自從我弟的孩子出生,家裡對我是催瘋了,越催我越不想生。
他們天天被混蛋孩子氣得冒煙,生孩子哪有好處;
我看就是所有人吃一遍他們吃過的苦,他們才舒坦。
————
就咱們幾個採訪物件自己的感受來講,都覺得小地方不生孩子的還是少,至少都是想生過。
而他們就算自己不想生,也一直在關注生育環境的變化。
在這種氛圍下還不想生的人,是真的很認真思考過小孩怎麼生怎麼養;
不應該簡單粗暴的把他們“不生”,理解為畏難情緒。
生有生的煩惱,不生也有不生的難題。
一方是撫育與自己有血緣聯絡的生命,另一方要在漫長人生中尋找另一種價值感。
或許我們都該對和自己不一樣的一方寬容些;
畢竟,我們都在為一項關於生命的事業努力著。
來源公眾號ONE文藝生活(ID:one_han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