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放假就擺爛,父母千萬別管啦!做好這“四件事”就好了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諮詢近期課程(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教育是一個藝術活,養育孩子更是一場修行,父母做好自己,多給增加孩子能量,多信任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有更多的主動性和內驅力。
——薩姐
作者:暖心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知乎上有媽媽問:12歲孩子暑假天天玩手機,讓她交出手機她說想跳樓,怎麼辦?
這位媽媽說:孩子現在處於五年級暑假,下半年上六年級。
孩子偷偷拿走了家裡的備用機,然後天天呆在自己的房間裡把門反鎖玩手機。
家裡怕影響她的學習,跟她商量每天玩一小時,她不幹,在家又哭又鬧,還說想跳樓……
暑假來臨,擺爛已經成為了很多孩子的常態,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變得懶惰。
其實,此時孩子擺爛屬於“退行狀態”,只考慮自己,不在乎別人的感受。
如果此時父母強硬地管教孩子,很有可能讓孩子變得極端、叛逆。
有人說過,教育最忌諱“硬碰硬”。
一旦孩子開始擺爛,父母千萬別“管”,做好這4件事就好了。
01
不增加孩子的負能量
剛剛放假一週,就有個媽媽在群裡吐槽:
孩子一放假就知道睡覺打遊戲,讓他寫個作業,催十遍都不動一下。
前兩天把手機沒收了,他居然頂嘴說“不讓玩就不學習”。
當時她氣得罵孩子“遲早被廢”、“沒出息”之類的話,結果孩子一氣之下躲到奶奶家到現在都沒有回來。
面對頹廢的孩子,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批評、打擊孩子。
從心理學上來說,當父母焦慮、抱怨的時候,會讓親子關係產生一種“情緒共生體”。
即:父母焦慮,孩子也焦慮;父母挖苦、諷刺、打擊孩子,孩子的負能量也會越來越多。
一般“墮落”的孩子會有這幾種心理:
我學不學都一樣,反正在爸媽眼裡,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更優秀;
爸媽總是批評我不夠努力,卻從不關心我心裡的想法;
考完中考還有高考,拼完大學還要拼工作,生活別無其他,人生一點樂趣都沒有。
焦慮的父母會讓孩子在負能量中變得自卑、自負。 
一位網友說:
以前,兒子一有什麼小小的差錯,她就會立刻發火大罵。
時間久了以後,兒子對她越來越抗拒,學習上也變得越來越懶惰。
有時候多說兩句,他會直接頂嘴:“不用你管!我自己知道怎麼做!”
後來,她看到一位心理專家說: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更需要價值感和成就感,對於本來就壓力大的孩子,不要給他負能量的教育,否則很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那一刻她忽然意識到,她的負能量太多了,讓孩子失去了成就感。
後來她不再給孩子增加負能量,教育孩子儘量去選好的方面來說:
數學成績考差了,就誇他語文有進步;
體育不好,就表揚他的表達能力很不錯;
陪他做作業時給他支招……
當我不再給他製造壓力,主動跟我分享自己的煩惱,也願意與我商量學習上的問題。
當孩子開始擺爛,父母一定不要再為孩子增加負能量了,少挖苦、少打擊。
美國親子教育專家麗貝卡·艾恩在《積極養育》一書中寫道:
“你要記住,他是一個有積極動機的好孩子,只不過做了糟糕的選擇。這樣一來,你在糾正他的行為時,就會帶著同情心,在不損害孩子正在發展的自我概念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儘量用正能量的詞語去激勵孩子,讓他感受到父母是真正地關心、愛護他,會激發他心裡的“愧疚感”,從而改變孩子的擺爛狀態。
積極的養育方式才能讓孩子真正地“動起來”。
02
離孩子“遠”一點
抖音上,一位媽媽含淚講起過孩子得抑鬱症的過程。
從小她就為孩子操了不少的心。
盡心盡力地為孩子規劃學習、安排她的生活。
小時候孩子也爭氣,成績好、懂事。
到了初中,孩子因為要學繪畫、學口才、學奧數,壓力大了以後,只要她一管,孩子就反抗,惰性也越來越大,嚴重的時候甚至出現了厭學症狀。
為什麼父母用心培養孩子,孩子卻越來越差?
那是因為,你離孩子太“近”了。
許多父母總是喜歡去管住孩子。
極端的情況是:如果我們堅決認為孩子“不聽話”,“不乖”,甚至認為孩子有問題,就去更強制和粗暴施壓,好讓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做。
殊不知,近距離地盯著孩子學習、生活,消耗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健康,還有生命的活力。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
當我們特別重視某個問題,越是過度去關注它,越是著急去解決,越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好的教育,一定要分清楚“你”和“我”。
有一個媽媽,以前把女兒管得太嚴厲,一看見女兒閒下來,恨不得讓她多做幾張試卷。
有一天,女兒突然問她:“媽媽,是不是我死了,就不用做作業了?”
那位媽媽當時很吃驚。
當她發現自己對孩子的關注太多了讓女兒反感之後,她開始“躺平”了。
她不再過多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開啟了吃吃躺躺看看書的自由生活。
她每天回來不再盯女兒的成績,週末的時候和朋友約著逛街吃火鍋,只是對女兒說“沒事,好好活著就行”。
當媽媽不再逼迫女兒,女兒的成績卻直線上升。
有時候,父母不需要“自作多情”,可能我們以為孩子離不開我們,實際上是孩子在反感我們。
孩子就像風箏,只有牽著手中的線,他才能高飛;如果你總是攥著他,他就無法飛翔。
教育孩子,別去太在意,“任其生長”也許他會走得更遠。
03
為孩子重塑自主權
一位心理諮詢師講了一個案例。
一個男孩從15歲後就一直在家遊手好閒,整天什麼都不想做,就待在家裡玩遊戲。
讓他去找工作,他就說自己能力不行,非常自卑。
他的媽媽希望能充分利用好時間,自考一個大學文憑,所以每天都督促男孩,一看到他擺爛,媽媽就說:“你怎麼又看手機啊,有這個時間看會書不行嗎?”
媽媽給他報輔導班,男孩也拒絕:“別浪費錢了,你報了我也不上!”
 媽媽很生氣,指責兒子“不懂珍惜,爛泥扶不上牆”。
男孩激動地怒吼著他的媽媽:“你以為我想這麼活著?天天被你數落,我還不如去死!”
從那以後,男孩非常排斥媽媽,一交流就像吃了炸藥一樣脾氣很爆。
心理諮詢師說:
這位媽媽太強勢,所以把家庭變成了戰場,男孩擺爛的最根本原因是“喪失自主權”,什麼都由媽媽來催促,導致孩子的主動性下降。
想讓孩子有內在動力,家長必須放手,讓掌控感迴歸孩子自身。
之前看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心理學家召集了一群小學生,讓他們玩一個科幻主題的電腦遊戲。
實驗者將學生分為兩組:
一組學生能自由命名自己的飛船,並能選擇代表自己的頭像。
另一組學生則沒有選擇權,遊戲中的角色和飛船名字都是預先設定好的。
結果顯示,有選擇權的學生對遊戲更加投入,玩得也更開心。
這個實驗也充分說明:當孩子有了選擇權,他就會擁有更多的樂趣。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被“第三隻手”束縛的孩子沒有自由,沒有動力,也難以靠自己站立。
在《男孩的自驅型成長》中,亞當·普萊斯博士給父母提供了2個養孩子的方法:
1)養育孩子要遵循的原則: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把“我能為孩子做什麼”變成“他自己可以做什麼”,在保證孩子安全情況下,讓他大膽嘗試。
2)給孩子自主權
小事情讓孩子自己選擇 ,父母儘量去做一個旁觀者,孩子有自己的意見時,尊重他的獨立思考。
父母要做腳手架,不做高樓,給孩子提供恰到好處的支援,孩子的路才會更穩固。
04
做正能量父母
在抖音上看到一個影片,一個5歲的小男孩哭著吐槽自己的爸爸:
“天天你就知道讓我學習,可全家就你不學習,還在那裡玩手機。
你自己有學過嗎?加減乘法口訣表你都不會,你還讓我讀這麼難的。
就你會在家裡那麼早睡覺,還晚起,你還老玩你手機上的遊戲,你的手機沒收,不許再玩了。”
孩子哭訴的模樣真的很讓人心疼。
有許多的父母,都在過著“雙標”的生活。
允許自己玩手機,不要孩子打遊戲;
允許自己下班躺平,孩子一回家就催他學習……
教育上有一個詞叫“影響”,講的是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力。
每個孩子都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複製父母的處事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如果家裡有孩子擺爛,拋開一切的心理因素以外,擺爛的父母是讓孩子頹廢的關鍵。
心理研究表明:
父母的雙標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孩子容易產生委屈心理,不信任父母,久而久之就產生逆反心理,甚至以激烈而極端的行為來對抗父母。
孩子擺爛,這是對父母雙標最大的“警告”。
一個積極、努力的父母才會讓孩子充滿動力。
在網上看到一對母子打點滴的影片。
一位媽媽和兒子同時打點滴。
媽媽一邊打點滴一邊批改作業;兒子一邊打點滴、一邊寫作業。
每一種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從“影響”開始。
你要求孩子讀書,父母即使是生病了,也要為孩子做好榜樣。
曾經有一項研究發現:7歲以前的孩子是一個全然的“感官器官”。
他們能透過眼睛看到父母的全世界,並學習他們的一言一行。
所以,父母要學會在自己身上使勁。
與其每天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試圖掌控孩子成長的每一秒,做父母的不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父母塑造正能量的言行,會讓孩子永遠崇拜我們。
05
聽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就是一路不斷成長、開枝散葉的過程,父母就是孩子的根,幫著他們吸取更多的養分,枝葉才會更加茂盛。
沒有孩子天生就勤奮,任何事情都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孩子不是機器人,難免也有“罷工”的時候,如果父母方法錯誤,那會摧毀孩子的一生。
倘若父母有智慧,造就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的孩子擺爛了,父母記住:
不要以暴制暴,減少“自作多情”,讓他學會自食其力;
減少嘮叨,讓他學會自己承擔責任;
減少批評,多一些正面影響。
點選“在看”,讓我們一起把愛傳遞給孩子,才是最美的教育。
-END-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