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週報76(2025年7月1日-7日)
1.重要會議後,會不會再來一輪漲價去庫存?
2.如何抓住穩定幣、RWA的市場機會?
3.如何看待“大漂亮法案”?
4.中國未來會實施“單身稅”嗎?
5.中小銀行“消失潮”是否會來臨?
本週,A股市場上的鋼鐵、光伏等板塊漲停,大眾市場的一些商品也出現了大規模上漲。這引發了市場的猜測,認為政策可能會重複2015年那一輪漲價去庫存的操作。然而,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需要先回看一下當年的歷史,在2013-2014年期間,中國之前的4萬億投資收益率開始下降,負面效果逐漸顯現。當時,上游商品(如煤炭、鋼鐵)和房地產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特別是央企和房地產行業,庫存積壓嚴重。到2014-2015年,房地產庫存達到了歷史新高。
按照正常的經濟學邏輯,去庫存通常是透過降價來實現的。然而,當時儘管價格持續下降,產能和庫存卻越積越多。於是,在2014年底,中國推出了“供給側改革”,採取了漲價去庫存的方式。
這種操作的核心是透過印鈔創造需求。措施主要是2大類:
棚改貨幣化:透過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拆掉舊房,創造購房需求。同時,透過貨幣補貼的方式安置居民,直接注入貨幣。央行為此專門設定了抵押補充貸款工具,從2015年開始擴張,到2019年,貸款規模餘額擴張了約3萬億。如果按照貨幣乘數5倍計算,相當於注入了約15萬億的資金。
基建投資:地方政府透過專項債和城投債大規模投資基建專案,包括高鐵、公路、園區建設等。這些投資不僅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也消耗了大量的上游產能,特別是鋼鐵和煤炭。
透過這些措施,房地產市場被迅速啟用,房價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上漲,並帶動全國房價大規模上升。房地產投資的擴張也消耗了上游的產能,央企的庫存、產能和槓桿率都得到了有效降低。這一輪操作雖然在短期內解決了產能過剩的問題,但也導致了房地產市場的槓桿率大幅上升,居民房貸規模也迅速增加。
再看當前的情況,PPI已經下降了30多個月,但上游產能仍然過剩。與2014-2015年相比,當前的去庫存難度極大,時過境遷,當前已經沒有當年去庫存那時的客觀基礎。
房地產市場:目前的政策思路是穩樓市,而不是透過大規模投資和房價上漲來刺激經濟。政府不希望資金繼續集中在房地產領域,而是希望將資源投入到技術領域和新制造領域。
基建投資:地方政府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壓降債務,專項債和城投債的使用也更加謹慎。基建投資還會繼續,但大規模的基建投資不太可能再次出現。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市場可以短期操作,但不適合趨勢性持有。
最近的幾篇公開文章與週報中都著重講了穩定幣與RWA資產,很多社友表示有一些超前,所以有點沒看懂。本期進行一些“白話式”的補充,並來聊聊普通人應該如何抓住穩定幣、RWA的市場機會。
數字金融是下一代金融市場,會湧現重大市場機遇,這也意味著可能產生一批“財富新貴”,社友們可以重點關注。
剩餘週報內容(4組2500字)
掃碼看全文,儲存高畫質圖片
最後3天
智本社 X 財新聯名活動
(未到期的智本社會員與財新會員均可延期365天)
掃碼購買會員免費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