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6個地方,還沒取消限購

文:任澤平團隊
隨著成都、杭州、西安取消限購,全國仍在限購的城市寥寥無幾。
截至目前,除海南省外,核心城市中,僅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以及天津還未全面放開限購。
北上廣深一線城市該不該放開限購?
01
除一線城市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全面放開限購,但提振效果不及預期,房地產行業基本面持續築底,已經超調。
2021年下半年開始,用時近3年,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斷放鬆,但至今市場依然較冷淡,2024年金三銀四成色不佳。3月1日至5月16日,38城商品房銷售22.9萬平,創2012年以來新低,同比-40.3%。
此前全面放開限購的太原、合肥、廈門、蘇州、南京、長沙等城市,僅短期市場有一定程度提振。
例如:南京2023年9月全面放鬆限購,10月新房、二手房成交面積同比分別+8.0%、+28.9%,廈門2023年11月全面放鬆限購,12月新房成交面積環比+33.5%。
可見如今,房地產進入從“防過熱”轉向“防過冷”的階段,“存量時代”去庫存,不用擔心取消限購引起市場迅速過熱。長期房地產市場回暖還要看居民的支付能力、市場預期。
我國一線城市目前商品住宅成交量價、庫存積壓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1)銷售方面,2024年一線城市“金三銀四”並未帶來成交明顯回暖。2024年初至4月末,北上廣深四城商品住宅累計成交176.7、321.8、172.0、74.0億平,同比下降33.5%、37.9%、39.5%、28.8%,且成交規模是202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2)價格方面,根據我們對鏈家二手房成交資料長期跟蹤,2024年一季度,北上廣深四城房價均較2021年二季度下跌超10%,部分樓盤房價下調達30%。
3)庫存方面,截至2024年5月10日,北上廣深去化週期分別為28.7、8.9、22.9、25.7個月,除上海外三城去化週期處較高水平。
02
放開一線城市限購是大勢所趨
海外國家核心城市房地產市場長期向本國、全球買家開放,不限購也不限售,遵循市場化原則,透過價格和稅收調節,而非人為的行政手段。
人口和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是發達國家的共同經驗,核心城市樓市不限購,遵循人口流動規律,有利於促進人才流動並提升城市競爭力。
在日本購房(包括東京),沒有身份限制,不限購,只要年滿18歲,有資金就能購買。
外國人需要準備身份證、護照、個人資訊公證書、印章、宣誓供述書。如果是全款買房,提供身份相關證明材料即可;如果是貸款,要有日本的長期簽證及工作納稅狀態。
在美國購房,同樣沒有身份限制,也不限購。
聯邦法律規定,年滿十八歲,不需要綠卡、特殊型別的簽證,任何人都可以在美國購買和擁有房產。如果是現金買主,需要準備有效護照和簽證、購房資金證明(國內銀行的存款證明)、美國當地銀行的賬戶;如果是貸款買主,還要準備工作證明、工作收入公證、自付款部分的資金證明。
對比海外,我國一線城市的核心區域購房政策則限制明顯較多。
如上海,滬籍無房單身人士,且本人和父母在2011年1月31日之前共有不超過2套(含2套),可新購1套住房;非滬籍家庭,一方往前推算63個月中社保/個稅正常繳納60個月,可新購1套。外籍個人(外國人),需提供滿1年的在滬勞動合同及相對應個稅/社保、滿1年工作類居留許可,限購一套住房。
全面放開一線城市限購的意義重大:
1)限購政策本是房地產市場過熱時期出臺的臨時性政策,如今抑制了剛需和改善型需求。放開限購,意味著讓過緊的房地產市場迴歸正常市場狀況,接受供需調節,並非激起泡沫與過熱的“刺激性措施”。中長期可考慮在市場企穩後,透過徵收房地產稅等稅收機制調控市場,同時能為地方財政增加穩定稅收來源,透過人地掛鉤實現供求平衡,避免熱點城市房價暴漲。
2)放開一線城市限購,帶來積極的政策訊號,可提振市場整體信心,改善民生,滿足合理住房需求。化解房地產困境的關鍵在於需求端信心恢復,信心提振才能帶動銷售回暖。當前我國對住宅市場較冷、購買力較弱區域,包括部分一線城市的非核心區已經放鬆限購,但提振效果有限。一線城市核心區域的樓市,是全國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聚集了相對旺盛的住宅購買力,放開限購,能夠滿足新市民的合理住房需求,有效提振需求端信心。
3)化解庫存,穩房價、穩市場、穩經濟。房地產市場進入存量房主導時代後面臨調整分化,要消化此前的高房價、高庫存、高槓杆。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事關經濟恢復、金融風險,房地產穩,則經濟穩。我國一線城市目前成交量價、庫存積壓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但一線城市的住房潛在需求高,對於全國投資置業人群有較強吸引力,全面放開限購帶來銷售提振,有利於去庫存、穩房價、穩市場、恢復經濟。
03
不僅要全面放開一線,更要修復資產負債表
目前房地產行業面對的並非簡單的限購,當前購房還有居民支付問題、預期問題,疊加人口結構問題。在房地產存量時代,庫存積壓,成交量價回暖需要更多時間和政策激勵。
要替代舊的“房地產-土地財政-金融”迴圈,必須引入擴張性財政政策,透過財政擴張帶動包括房地產投資在內的整體投資回暖和經濟復甦。
回顧日本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陷入的“失去的三十年”,以及美國30年代“大蕭條”,辜朝明提出了“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來解釋,凱恩斯則稱之為“流動性陷阱”。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政府透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擴大總需求,彌補需求嚴重不足的缺口,進而推動企業居民資產負債表修復以及經濟復甦。
2008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伯南克提出找到了避免大蕭條的辦法,就是財政貨幣的再膨脹,於是有了三輪QE。中國經濟也是透過四萬億財政刺激計劃走出低谷。
2020年疫情衝擊以來,美國經濟仍具有強勁韌性,同樣是因為聯邦政府透過QE、消費券、企業補貼等,保住了居民和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也就是沒讓企業和居民買單,而是透過貨幣和財政政策進行化解,所以居民有能力消費,企業有能力投資。
對比借鑑2014-2016年房地產週期,放鬆限購限貸僅是政策起點,關鍵一步是恢復居民的消費能力和信心,這又進一步需要恢復資產負債表,進而帶來房地產存量化解和增量需求,從而推動銷售和新開工。
2014年4月,部分地方開始放鬆地產限制政策。2014年6月,呼和浩特率先發文全面放開限購,此後各地密集放開限購限貸,此外各地方政策還涉及房貸優惠、購買補貼、落戶放寬等。2014年9月底,僅有北上廣深和三亞五個城市未放開限購政策。隨後,2014-2016年間,大規模推進的新建棚戶區改造、棚改貨幣化安置的過程就是消化庫存、最佳化增量的過程。

當前,關鍵問題是主體紓困和提振居民購買力,除一線城市限制性政策放鬆外,還需重點關注地產有關財政和金融工具支援政策的落地和力度,比如發行超長期國債支援新老基建專案、大規模發放消費券、減稅降費、購房補貼等,同時輔以QE降低利率、投放貨幣。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