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公開了一組資料,2024全年有610.6萬對結婚、262.1萬對離婚。
這意味著在經歷了2023年的止跌回升後,再度下探。
2013年是我國結婚人數最多的一年,當年有1346.9萬對結婚,但隨後就是連年下跌,一直跌到了2022年,當年一共有683.5萬對人結婚。相比2013年的峰值,九年時間結婚人數腰斬。
為什麼2023年結婚對數突然就反彈了呢?當年是769.2萬對人結婚,這也是自下跌10年以來的首次反彈,主要是因為之前疫情導致的擠壓的結婚需求的集中釋放。
2024年的結婚人數是610.9萬對,這就結束了2023年結婚人數的一個反彈,也同時創了2013年以來結婚人數的最低記錄,而且目前來看這個下跌的趨勢並沒有一個結束的跡象。
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結婚?我作為一個90後,時代的受害者,應該最有發言權。
很多父母會對他們孩子說,生個孩子無非就是多添雙筷,生下來總有辦法養活;以前條件那麼艱苦不也把你們養活了。
可這個時代,在廣州珠江新城十字路口的人潮中,在上海陸家嘴寫字樓深夜未息的燈光裡,在深圳科技園裡此起彼伏的鍵盤敲擊聲中,無數青年人花光所有力氣只能勉強維持自己生活。
當經濟週期波動劇烈如過山車 ,當職業發展路徑隨時面臨崩塌,當傳統價值觀被網際網路浪潮衝擊分崩離析,婚姻便不再是年輕人的必選項,而是充滿不確定的風險投資。
我們父母那輩人中,他們經歷了時代發展經濟浪潮,很多人做一份工就可能是一輩子,工資水平雖然可能不高,但維持生活的每月工資到賬日子很穩定,就算生活拮据咬咬牙生活也就維持下去了;又或者是種地,春耕秋收,日子雖然窮,但總歸糧食收穫有口飯吃。
反觀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隨時面臨公司倒閉,失業裁員、加班降薪等等風險,失去收入來源。當他們失去工作收入以後,就連回農村種地也不會,如何保證未來的生活?
哪怕是運氣好,現在的收入水平還過得去,他們的心裡跟明鏡似的,誰也無法預估未來三五年還能保持住這種水平的收入。
當個體連自身職業前景都難以把握時,這個時候讓他們去結婚,去賭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只要是個負責的年輕人,都幹不出這種事。
當傳統價值觀被網際網路浪潮衝擊分崩離析,社會將婚姻異化成一場場赤裸裸的利益交換,讓無數年輕人望而卻步。
婚姻市場上,人們像挑選商品一樣評估對方身價(房產、收入、家庭背景)成為首要考量條件,而情感、性格、三觀等精神層面的契合度反而退居其次。這種畸形讓婚姻失去了應有的溫度,變成了一場冰冷的利益交換。
我親身經過那種介紹物件,先要你身份證照片查你徵信,再要你的房產證明,還要你的公司資訊查你股權架構,最後她還要告訴中間人,她是有很多富二代追求,只不過想找個潛力股做富一代。等一切調查完成後,才決定可以認識瞭解一下。
當一個人被對方像商品一樣評估調查,用經濟條件作為考量的首要條件,這種愛情或是婚姻真有存在的必要嗎?反正我是接受不了。
所以我一直勸告身邊的男性朋友,條件不是特別優秀的話,千萬不要去相親。一旦進入相親模式,那就是變成一場女生對男生的面試,她是面試官,你是求職者,身份已經不對等了。
高房價、高彩禮、高育兒成本構成了現代婚姻的“三座大山”。
在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突破40:1的畸形現實,一套婚房動輒數百萬,讓“婚房”從溫馨愛巢變成了吞噬兩代人積蓄的黑洞、彩禮數變成了愛的見證,數額越大愛情越堅、育兒成本更是高得令人咋舌,凡是兒童的產品與服務沾邊,價格都非常離譜,比如年前我帶外甥逛商場,給他敲了塊手工磚,好傢伙!一塊破磚88塊。
這些物質門檻將無數年輕人擋在婚姻門外,他們不得不選擇“躺平”。
當物質主義價值觀成為婚姻的主流,金錢成為衡量婚姻的唯一標準,物質條件成為擇偶的首要條件,婚姻就失去了其本應該有的精神內涵。
現在女性經濟獨立,不再依賴婚姻獲得生存保障,男性也開始反思傳統家庭責任的重壓。這種性別角色的重構,打破了傳統婚姻的平衡。
網際網路的普及誕生了許多男權、女權主義博主,他們靠鼓動男女對立從而獲得更多關注,這使得男女在婚姻上的價值觀分歧日益增大,觀點形同水火。
就比如X磊,靠女性心靈雞湯圈粉幾千萬,自己賺得盆滿缽滿,卻造成一些女人拿著這些“心靈雞湯”當作金科玉律,對自己婚姻諸多不滿。
當婚姻不能成為“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的保證,離婚已經成為了司空見慣的時候,結婚就顯得沒那麼必要與神聖了。
當年輕人對婚姻抱有充分的信心時,結婚也就成了可有可無的事了。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婚,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選擇,而是一場集體性的精神逃亡。
點個關注,讓我們一起變富。
文東,一個開公司七年,今年重新起航的創業者,再給我點時間,我會回巔峰的。等我再次輝煌騰達,在座的都是我電子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