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聊聊德國車企為什麼突然不行了?這麼多裁員?

這是“好姑娘在德國”的第747篇原創

今年不少德國車企宣佈了裁員計劃,三大車企的股票在過去半年內都下跌了30%左右,反映出市場對其盈利能力和未來增長前景的擔憂。
那曾經讓德國引以為傲的車企現在怎麼突然就不行了呢?
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我能想到的有三個原因。 
這幾年全球汽車市場變化快速,中國、美國、日本和韓國的車企迅速崛起,尤其是在電動車領域。德國車企雖然在傳統汽車製造上技術領先,但面對電動車、自動駕駛的技術潮流,投資成本巨大,難以迅速跟上。我覺得這和德國人的性格和文化也有關係,一來他們對於變化的接受度沒那麼高,二來他們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不夠快。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不穩,晶片等關鍵部件供應短缺。德國車企的生產延遲、成本上升,直接影響了出貨量與利潤率。此外,德國曾依賴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但政治變化導致能源成本飆升。這對高耗能的汽車製造業是巨大的打擊,使德國車企的生產成本大幅增加。
全球環保法規日益嚴格,德國車企必須加大投入以滿足新的排放標準,而這些額外的環保成本無法完全轉移給消費者,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環保的要求也讓電動車的需求量增加,但德企的電動車並沒有優勢。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三個原因。我在小紅書的評論區還看到了幾個有意思的評論,和大家分享一下。
“德國本土員工的工資及福利待遇是遠高於他們的工作產出的,換句話講,被養著的狀態。如果德國本土員工的薪水福利只依靠在德國本土的營收的話,是養不活的,他們的薪水及福利是靠在海外的盈收養活的,過去這主要來自中國。現在海外市場普遍需求疲軟,養不活員工了,自然要裁員。”

“德國經濟成功的三大核心因素,不是人們印象中的技術創新啥的,而是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中國巨大的市場,東歐的廉價勞動力,現在前兩個因素事實上不存在了。”

“我就在德企,整個公司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靠我們中國區的收入,現在環境不好,中國區收入下降了一半還多,德國總部開始降薪,後來裁人。本來要裁我們這邊的人的,我們大區老闆(德國人)很剛,說要動這邊的人他就走,而且整個團隊帶走,所以目前我們沒降薪沒裁員。”
大家認為德國車企在走下坡路的原因是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禮貌討論。
💛  歡迎大家來小紅書上找我玩呀!
大家如果有轉運需求的話,給大家強推BeeGoPlus轉運公司哦,我個人也算是他們的忠實客戶了,轉運速度快,服務好,小程式使用方便。

· 好文推薦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就給我點贊(右下角)和分享到朋友圈吧!
😉別忘了長按下面二維碼訂閱我的公眾號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