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在華運營超半個世紀的品牌退出!

2025.07.23

本文字數:1705,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黃琳
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衝擊,日系車企正加速調整在華業務。
日前,三菱汽車宣佈,退出在華合資公司瀋陽航天三菱汽車發動機製造有限公司,並終止該合資公司的發動機業務運營。目前,瀋陽航天三菱已更名為瀋陽國擎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賽苜科技接替三菱汽車的席位,持有瀋陽航天三菱49%的股權。至此,三菱汽車已退出在華所有合資企業。
三菱汽車稱,考慮到中國汽車產業迅速轉向電動化,公司對中國地區的市場環境重新評估,不得不對區域戰略進行調整,決定終止合資合作關係。針對三菱汽車是否計劃退出中國市場,第一財經記者致電三菱汽車中國管理有限公司,對方僅回答“不方便回答問題”,隨後便迅速結束通話電話。
三菱汽車於上世紀70年代啟動中國業務,並透過發動機等汽車零部件業務開啟中國汽車本土化程序,主要透過瀋陽航天三菱、東安三菱兩家合資發動機製造公司率先向國內車企供應發動機。尤其東安三菱曾在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實現發動機年產量突破30萬臺,2009年公司產銷量突破50萬臺,行業排名提升至全國第6位,包括比亞迪、哈飛賽馬、眾泰汽車、北汽福田等車企都曾是東安三菱的合作客戶。
在整車生產領域,三菱汽車透過合資入股的方式,先後進入長豐汽車、東南(福建)汽車、廣汽三菱等合資車企。同時,三菱汽車還與哈飛汽車、北京吉普等車企簽署技術許可協議,在國內本地化量產相關車型。商用車領域,三菱汽車與柳州微型汽車廠合作生產過輕型商用車,也在瀋陽量產過國產的三菱輕卡。
近年來,隨著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自主研發技術不斷突破、新能源汽車技術彎道超車,日系車企原本的燃油車優勢被追上。一方面,包括奇瑞汽車、一汽集團、東風汽車等多家自主品牌已相繼自主研發發動機技術,熱效率得到明顯突破。另一方面,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正在加速佔據燃油車市場份額,國內新能源汽車年度滲透率已逼近50%,擠壓以燃油車為代表的日系車企生存空間。
基於中國汽車市場變革的大背景,三菱汽車加快退出中國市場的業務節奏,尤其在2021年,三菱汽車一口氣退出了2家在華合資公司。當年1月,三菱汽車退出了經營20餘年的東安三菱,長安汽車取而代之。同年5月,三菱汽車退出了東南(福建)汽車的股東行列,由福州交通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接手。
緊接著的2023年,三菱汽車退出了在華最重要的一家合資整車廠,即與廣汽集團合資的廣汽三菱。
根據三菱汽車當年10月釋出的官方通告:在過去的2~3年裡,中國汽車行業面臨著快速的市場變化。電動汽車的轉型速度超出了原有預期,消費者在品牌和細分市場選擇方面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儘管在2022年12月,廣汽三菱推出了新車等措施挽回銷售,但計劃未能實現。2023年3月開始,廣汽三菱因庫存調整而停工。基於此,三菱汽車決定終止在中國生產三菱品牌汽車,並將所持廣汽三菱股份轉讓給廣汽集團,由廣汽埃安接管廣汽三菱生產工廠。
三菱汽車相繼退出在華所有發動機合資企業、整車合資企業,意味著三菱汽車在華50餘載的經營暫告一段落。
從行業來看,三菱汽車面臨的在華困局,也是日系車企在華競爭的縮影。在三菱汽車之前,日本鈴木汽車已退出中國市場,轉戰印度等其他區域市場。而仍堅持在華生產經營的日系車企面臨形勢同樣嚴峻。過去的2024年,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等日系車企在華銷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斯巴魯銷量“腰斬”,僅約3600輛。
乘聯分會資料顯示,6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51萬輛,同比增長5%,其中日系主流合資品牌零售份額為12%,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奮力轉型向電動化、智慧化已是日系車企挽回在華銷量的共識。今年以來,廣汽豐田鉑智3X、東風日產N7、廣汽本田N7、東風本田S7等日系合資純電動車型陸續湧進國內新能源車市,以越級的配置、更低的售價贏得了部分市場份額,但是產能節奏成為日系車企普遍面臨的新問題。另一方面,加速與中國本土的科技企業,如華為、小米等合作,也成為日系車企的新共識。當日系車企喊出類似“在中國 為中國”等口號之際,新的策略能否奏效,仍待觀察。
微信編輯 | 蘇小
推薦閱讀

線下斷貨!馬雲西湖夜騎帶火同款,旗艦店每人限購2輛


相關文章